|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傩舞的形成、傩文化特征与历史价值之绪论

王童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与意义

  面具舞是一种自古流传下来,非常普遍的艺术形态。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始,面具舞就以“惊驱疫疠之鬼”的形式出现了。无论是非正常死亡的“强死鬼”还是人们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人们通过面具舞这一奇特方式保障他们的生活。直至今日,我们在年节之时,也常能看到不同的面具和不同的面具舞形式。随着时代的更迭、社会的发展,面具舞早已脱离原来被人们看作无穷威力的一种象征,而是作为一种仪式、一种表演、一种信仰、一种增添年节之时喜庆气氛的形式。随之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作为传统文化而保留下来的面具舞,开始萧条败落。除了很少一些地区作为旅游项目传承下来,大多有面具舞的地区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新一代的年轻人更看重经济发展的效益,平时大多选择外出打工,已经不屑或无暇来学习这些古老的传统文化,村里所剩下熟悉传统文化(无论是面具的制作、舞蹈的步伐、仪式的顺序)的老人相继谢世,从而使面具舞也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近几年来,由于国内外出现了一股“傩研究热”,过去被认为土俗粗陋、不登大雅之堂的傩舞及面具艺术,被人们愈来愈重视其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傩舞是面具舞的典型代表,也是有记载的最古老的面具舞。本文以傩舞为切入点出发,探讨面具舞的发展及与周边国家的发展状况,借以引起人们的重视,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

  随着傩文化研究的日益深入,在国内外从事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中,尤其是舞蹈界、傩学界、民俗学界广大研究者的共同耕耘之下,傩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在有些问题上还不太明确,尤其是傩舞的形态与特征方面有必要拓宽视野,进一步深入地加以探讨和研究。本文拟通过对中国及周边国家的傩舞状况所进行地对比,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和认识我国傩舞文化的特点及其在世界面具舞中的地位,并通过中、日、韩三国的面具舞进行分析和对比,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视。

  朱狄先生在《原始文化研究》一书的后记中写道:“文化人类学在国外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涉及到人类文化起源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而傩——这个千古文化之迷,正好是一条人类从远古到现在的、未曾间断的历史文化长链,它属于人类文化学的研究领域。对傩的研究涉及到了舞蹈、戏剧,乃至艺术起源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艺术的研究要重视傩,必须培养起自己的新的思维方式,打破以往知识经验的界限,建立学科交叉的概念,促进其知识结构的完善。

  二、目前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20世纪以来,对我国傩文化的田野调查研究,开先河者应该是舞蹈学家盛婕女士率领的调查小组于1956年在江西省婺源县所作的田野调查。相隔二十年之后,《贵州戏剧》杂志于1985年第一期介绍了贵州省威宁县盐仓区板底乡裸戛村风格古朴的傩戏遗存《撮衬姐》,1986年底贵州省文化局又在北京举办了贵州傩戏演出和傩戏面具展览。这以后,公众一向相当陌生的傩戏、傩仪、傩舞、傩面具等傩文化,一下子引起了中国文化界与学术界的兴趣。随之,以田野调查为先导的傩文化研究,在各地展开,遂成为人文科学特别是艺术科学的一个热点。

  1993年,台湾清华大学王秋桂教授着手进行《中国祭祀仪式与仪式戏剧之研究》计划,组织海峡两岸的一批艺术学者,在大陆各地进行傩戏和傩文化的田野调查,在《民俗曲艺丛书》名义下出版了80种傩文化专著(内容包括调查报告、资料汇编、剧本或科仪本集、专书和研究论文集),到1997年结项,先后召开了多次国际研讨会议,使原来几近空白的傩文化田野资料,在若干“点”上有了丰硕的收获,使学界对傩的流传与分布、傩的起源和性质、傩的存活形态等问题,有了作进一步探讨的可能。2000年6月,在台湾新竹市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召开了最后一次总结性的学术会议,对傩文化进行了多元的和“跨学科”的研讨。中国的傩文化以及近年来的发掘研究成果,亟待总结提高,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当然这是一件很艰难的事,还需要时间,但无疑是应该摆上日程的。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欧美和日本也有不少汉学家和人类学家到中国大陆来作傩文化的田野调查,写作并出版了一些重要著作。最早把握机会到中国大陆来调查研究傩仪的是日本学者田仲一成,除单篇论文外,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出版了四部专著,其中最近问世的是《中国巫系演剧研究》(东京,1993年)。法国远东学院的John Lagerwey也以闽粤赣为调查地区,出版了研究成果《客家传统社会丛书》十种。外国汉学家和人类学家们的调查研究成果,不仅给我们以学问上的借鉴,更重要的是促使我们快马加鞭,加快步伐。

  三、研究方法及写作思路

  面具舞的研究,是一个需要和其它学科交叉才能完成的课题。单纯的就面具谈面具,或就舞蹈谈舞蹈,都丧失了传统文化中的面具舞功效。本论文在借鉴文献学、美术学、文化学、哲学、艺术学等基础上,以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来取长补短,对面具舞的资料进行分类和归纳后尽量做出客观的分析。主要运用的方法是:

  1、采用文献学的方法,对搜集到的文史资料进行梳理归纳。

  2、吸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取长补短。

  3、收集面具舞图像资料并进行归纳、比较。

  4、用其它学科研究成果和舞蹈史学交叉融合的方法,从文化背景切入,对面具舞进行分析和阐释。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现有关于傩文化的文章和书籍不占少数,其中不乏具有独到见解的著述,但大多是从各地的不同傩剧种的角度来写,并多偏重戏剧。但“傩舞”是傩文化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傩戏”是由“傩舞”发展而来的,使面具舞中的傩舞研究孤立的存在着。

  本论文的研究角度明显偏重“傩舞”,但此方面的详尽资料十分稀有,各地傩舞的保存情况不一,对具体分析可能造成很大的困难。由于本人其它相关学科知识的欠缺,可能会造成对某一现象分析不够透彻、解释不够完整,达不到理想的结果。对于博大精深的面具舞文化的研究,需要孜孜不倦的学习来补充营养,三年的学习时间毕竟是短暂的,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对面具舞的研究取得成就与突破,本文尽量对具有特殊现象做出客观、深刻的剖析,希望通过硕士论文的写作,对面具舞有一个较明晰的认识,也为本课题作为毕业之后的研究拓展打好基础。

  五、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本题目将从中国的傩舞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形态谈到国外类似的面具舞,对其受中国傩舞的影响及其发展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并将其进行比较。

  对傩舞的形态和特征的分析为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