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神话原型(一)

王争彦

  几乎所有关于原始宗教、艺术与思维方式的论着都不可回避地讨论过神话与仪式。这些探讨在西方戏剧发生的研究中得到呼应。W.E奥托(W.F.Otto)曾在《狄俄尼索斯——神话与祭祀》(1933)一书中这样写道:“对原始思维而言,神话与祭礼构成的是一个整体。原始宗教的研究表明,神话与祭礼这两种表现方式是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祭礼活动也就是以一种戏剧的形式与神话一致。”加拿大文论家诺斯罗普·弗莱在《文学的若干原型》中说:“神话是主要的激励力量,它赋予仪式以原型意义,又赋予神谕以叙事的原型。因而神话就是原型。”

  尼采曾写道:“在欧里庇德斯之前,酒神一直是悲剧主角,相反,希腊舞台上一切著名角色,如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等等,都只是这位最初主角酒神的面具。”这说明了酒神具有的原型意味。英国学者J.E.赫丽生则由古埃及奥息里斯死而复活的神话和相关仪式剧,发现了酒神祭祀的内在含义,她认为“悲剧起源于酒神仪式的最简约的形式——‘摹仿’一位年青男神的诞生、受难、死亡、新生的历程,这位男神就是狄奥尼苏斯。”

  死亡、复生不仅是希腊悲剧的母题,也是基督教宗教剧表演耶稣复活故事的原型,西方戏剧的发生建立于此之上。而本节目的在于从傩仪式,或者说属于中国的戏剧传统里找寻它的神话原型。

  一、傩崽/傩神/戏神

  关于中国戏神究竟是谁,历来有多种说法,如二郎神、老郎神、田元帅、翼宿星君等等。康保成先生在《中国戏神初考》一文中说:“以往对‘戏神’的讨论,始终遵循着同一思路,即:戏神应该有它的真名实姓,应该是‘某一个’。用宗教学的概念来说,即所谓‘一神论’。然而中国的戏神信仰,远远没有形成儒、释、道般的成熟……戏神可能也不是‘某一个’,而是‘某一种’。”

  傩神与之类似,作为地区性民间信仰,傩神形象在各地全不相同。如前章所述,有的地区有傩神庙和单独的傩神塑像;有的地区直接供奉面具;还有如广西、四川、贵州等地的傩坛,奉一对男女偶像为傩神,称“师公”、“师娘”或“傩公”、“傩婆”。

  这里暂且把后两种情况搁置一边,来分析宗教化最成熟的第一种,以笔者调查的石邮、甘坊两村为例。

  1、石邮傩崽和田元帅

  石邮村保留有清光绪十八年修订的《吴氏重修族谱》,据其中《乡傩记》载,石邮有傩始自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由十七世祖太尹公出宰广东潮州时带回:

  石油之傩,自明宣德支祖潮宗太尹公出宰潮州海阳县令,政绩有声,百姓歌功颂德。海阳时疫流行,百姓死亡无数,太尹公焚香默祷傩神,命邑中士大夫奉迎神像。按晋语所谓衣偏□之,衣毕尽敌,而返者即以除厉疫而大驱之也。所历之城乡,时疫立止,即立庙于沿署,朔望朝服祀之,解组奉迓。旋里,祀神像二十有四,购买塖头山乐姓屋基,立庙祀焉。

  虽然“晋语”一句语焉不详,但石邮如何有傩的过程记载得很清楚:因傩神在潮州海阳的灵验,太尹公吴潮宗回乡时就将迁祀于石邮,希望它能够庇佑家乡。

  文中说到“傩神”和“神像”,“神像”即面具,村人至今仍如此称呼。《乡傩记》结尾又云:“溯傩自太尹公由潮州迁祀至今,历世十六,历年五百有余,庙貌依然,神像鬓眉如昨”,说明直到清末,石邮村傩神庙基本仍保持着原貌。

  又有传说,吴潮宗回归故里时,曾带八人来石邮教傩,族人挑选了八名杂姓弟子学傩。之后八人便返回了潮州。有人说这八人是家丁、仆役,但既是家丁为何要返回潮州?笔者与傩班四伯聊天时,他明确说,这八人是当地“做戏的”。我认为这种可能性更大。

  宫廷傩自唐始与乐工的关系逐渐密切,据《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末年已启用教坊中人,至明代全交“钟鼓司”掌管。宫廷傩举行的同时,州县官府也有傩,《大唐开元礼》有“诸州县傩附”,虽然规模较小,但是步骤完备。由于缺乏相关文献,我们很难得知明代州县官方驱傩的形式,但我认为由戏班参与举行傩仪式的传统并没有改变。

  今天,福建、广东戏班供奉的戏神为“田元帅”。据明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五“风火院田元帅”条:

  帅兄弟三人,孟田苟留、仲田洪义、季田智彪。父讳镌,母姓刁讳春喜,乃太平国人士。唐玄宗喜音律,开元时,帅承诏乐师典音律,尤善于歌舞……至汉天师因治龙宫海藏疫鬼、倡徉,作法治之不得,乃请教于帅。帅作神舟,统百万儿郎为鼓竞夺锦之戏。京中谑噪,疫鬼出现,助天师法断而送之,疫患尽销,至今正月有遗俗焉。……天师保奏,唐明皇帝封冲天风火院田太尉昭烈侯,田二尉昭佑侯,田三尉昭宁侯;圣父嘉济侯,圣母刁氏县君;三伯公昭济侯,三伯婆今夫人,窦、郭、贺三太尉,金花小姐,梅花小娘,胜金小娘,万回圣僧,和事老人,何公三九承士,都和合潘元帅,天和合梓元帅,地和合柳元帅,斗中杨、耿二仙使者,送梦报梦孙喜,青衣童子,十莲桥上桥下,棚上棚下,欢喜耍笑歌舞红娘粉郎圣众,岳阳三部儿郎百万圣众云云。

  康保成先生曾考证,田元帅兄弟三人助天师逐疫的“夺锦之戏”即一场傀儡戏,而这段神话中更明显的是“擒妖”主题的出现,“至今正月有遗俗焉”,指的当是驱傩无疑。

  福建莆田还有一则田公元帅的传说,其中田元帅由三人变为一人,且是玉帝之子,大致情节如下:

  三太子喜爱演戏,不守天宫清规,贬为凡人投胎田府。出生后取名智彪,文武双全,战胜了蛮龙王,又收伏了白牙精、风火童,还化为医士为国太治病,被皇帝钦赐探花。后因饮御酒,醉倒金阶,被公主用彩笔画其容颜。三太子醒后,见自己面目全非,不能回到天庭,只好在下界为神,管辖梨园子弟及娱乐诸业。

  这段传说与石邮的傩神传说有相似之处,村人尊称傩神为“傩神太子”,称其是玉帝之子。在傩仪式的请神辞《傩神太子鸣词》中,细数了拜请的诸位神灵:

  拜敬潮州府海阳县城隍尊神,壹路朝拜神堂,东各有感,弥敬弥神,江西省建昌府南丰县太平乡五十五都石邮堡圣殿奉教傩太子,诸代傩神,田公田母,田三太子尊神,冬季娘娘,青帝成天君,炎帝邓天君,中卫华光,二郎元帅,地社殷将军,七星太子,小鬼大神,傩神会上,一郎二郎神将……

  由于《傩神太子鸣词》为口授心传,语音或许相近,很多神名却难以捉摸,如“中卫华光”、“七星太子”、“冬季娘娘”云云,有待进一步考证。而其中的“田三太子”,我认为就是闽地供奉的戏神“田元帅”。

  村中有一尊婴儿模样、金冠红袍的小偶人,称为“傩崽”,手脚可活动,有心祠,内装写有三十二位头人生辰八字的纸条。跳傩时它被迎至各家供奉,舞至“傩公傩母”时它又成为亲昵、爱抚的道具,如果有人家想求子,也可以把傩崽放在新婚夫妇婚床上,举行送子仪式。问及“傩神太子”、“傩崽”与“傩公”、“傩母”的关系,村人的回答大多含糊不清:傩崽是傩神太子的化身,但并非那位玉皇大帝的三太子,而是傩公、傩母即田公、田母的儿子——田三太子。

  其实这“含糊不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各地供奉的戏神中,除了祀奉在庙宇里的人形塑像,更广泛存在的就是这个傀儡形的婴儿道具,而康保成先生以大量资料考释,南方潮剧、梨园戏、莆仙戏、傀儡戏诸戏种供奉的“田元帅”正是这尊婴儿傀儡。

  可以设想当年吴潮宗作为潮州海阳县县令,以官方名义驱傩,征集的就是戏班伶人,他带回家乡传傩的八人自然也是“做戏的”,他们是傩仪式主要的主持者,因此当“傩神圣会”需要一个主神时,他们自然想到自己的行业神。石邮村傩神庙庙门门上有一副不知何年何人的对联:“近戏乎非真戏也,国傩矣乃大傩焉”。此联颇有深意,上联道出了傩和戏的微妙联系,下联我认为指的就是州县傩变成了民间傩。

  至于傀儡子如何成为戏神,傀儡戏对戏剧发生的意义,康先生已在《中国戏神初考》、《中国戏神再考》两文中有过详尽论述,此处不赘。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