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对傩、假面表演及民间仪式的兴趣,我于2002年春节到被称为“傩舞之乡”的江西省南丰县就傩仪式做了二十多天的田野调查,调查点有石邮村和甘坊村。这是我的第一次田野经历,非常难忘且获得了很多收获。此后2003年正月,我分别在安徽贵池和南丰做了一周左右调查,了解两地在仪式和信仰上的差异。2004年春节,也就是这篇论文的进行中,我再次到南丰农村,此次的调查重点由仪式本身转向外部——仪式维系的人群,着重考察祭祀组织及宗族一社区状况。调查方法以参与观察、深度访谈为主,并结合族谱、县志的文献检索。
此外,借旅行的机会,我还简单考察过南京高淳“跳五猖”、贵州省安顺的屯堡地戏,以及江西萍乡石洞口傩神庙。本章即笔者三年来田野调查的整理与汇报。
一、纵向比较
纳入本文调查点的包括江西省南丰县和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两个地区的四个村子:
江西省南丰县:A、三溪乡石邮村 B、白舍镇甘坊村 C、市山乡瑶浦村(图1)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D、刘街乡观音阁村
首先,南丰、贵池两地的傩神信仰保留得较集中、完整,可以代表赣南和皖南地区傩仪式的基本特征;其次,在本文调查的重点南丰县,石邮、甘坊、瑶浦三村是颇有代表性的三种类型,由此分析傩仪式在单村的存在状态,并通过祭祀组织、傩神供奉、傩神谱系三方面的比较,综合考察傩神信仰及仪式在长江下游的传播状况。
1、祭祀组织的类型
作为村落自发举行的傩事活动以及相关的祭祀、唱演,支撑其存在的核心与其说是“遵循祖制”的文化惯性,不如说是其背后存在着相对稳定的祭祀组织。
日本戏剧学者田仲一成在分析中国农村宗族和祭祀戏剧的关系时,把民间祭祀组织按地域性和血缘性分为两大类六种形态,两类间相互交叉补充,构成维持乡村祭祀戏剧的复杂力量。
I地域性祭祀组织:以村落为轴心举行祭祀、进献戏剧的地方集团
IA型 市场组织:
以市场的寺庙为核心结合起来,通过“村落联合体”举行攘灾祈福的祭祀组织。
祭祀戏剧兼有招揽顾客的功能。组织者包括设置市场的墟主、进行买卖交易的坐贾、客商、工业者等。
IB型 村落联合组织:
以兴修水利等农业生产建设为基础而形成共同体式的村落联合体,此组织通常每十年组织一回大建醮,或者举行一些临时性的祈雨逐蝗祭祀。负责联合组织的是各村落的领导阶层一一宗族地主。
IC型 村落组织:
在乡村担负着春祈秋报和孤魂镇抚的单个村落的祭祀组织。在神前缔结村落集体规章制度时也负责进献戏剧。组织者是村落的宗族地主和自耕农。
Ⅱ 血缘性祭祀组织:以血缘关系为轴心举行祭祀、进献戏剧的的宗族集团
ⅡA型 宗族联合组织:
是祭祀始祖的宗族联合祭祀组织。值春秋、清明、冬至、扫松等祖祭、墓祭或族员中的中举、任官之际,在大宗祠里组织戏剧。由各房宗族老人来领导,费用从族产中支出。
ⅡB型 宗族支派组织:
以宗族分支——“房”为单位的祭祀组织。于成员冠婚葬祭之时,在本房范围内组织祭祀祖先的戏剧。由本房老人来领导,费用也从本房族产中支出。
ⅡC型 单独家族组织:
以宗族内部的单个家族为单位的祭祀组织。值老人寿辰、病愈之际,为招待宾客、感谢祖先举行戏剧。是在家长率领下的临时组织,费用由家产中支出。
田仲一成认为,从中国乡村现况来看,IC型和IIA型“因为由有势力的宗族来掌握,以宗族的公产为背景,所以组织维持得最为稳定”,IB型和IIB型次之,IA型和IIC型“受宗族影响弱,财政基础不稳定,所以兴衰沉浮甚为激烈”。同时,前者受宗族控制强,祭祀戏剧的剧目保守,后者则较自由。
笔者对四村祭祀组织的分类参考了田仲一成先生的方式。它们都位于长江以南的传统农业区,以“宗族—村落”的形式构成。调查中,笔者发现五村的傩事活动大都由同族人员组织、参与,可以认为属于血缘性祭祀组织(Ⅱ型)。然而这种血缘关系并不处于中心地位,在宗族势力随着政治、经济等因素基本瓦解的今天,祭祀组织的力量中也杂糅进其他色彩。虽然在所谓“老规矩”的表面,氏族仍然控制着祭祀组织,但可以感受到其底层已经发生了松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