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巴陵戏音乐与汉剧音乐的比较

付先丽

  汉剧,原称汉班,汉调,因汉水而得名,是湖北古老的地方剧种,距今约有三百年以上的悠久历史。汉剧与巴陵戏的产生孰先孰后,它们间的相互关系孰大孰小,我们不能妄加推断,但有两点是可以确定无疑的:即它们同属于皮黄剧种,且在历史就相互搭班,同台演出。

  1、二者同源

  汉剧与巴陵戏同属于皮黄剧种,都以唱西皮腔和二黄腔为主。虽然汉剧不像巴陵戏那样称西皮、二黄为北路和南路,但它们在板式、上下句结构、句式落音以及角色分行等方面都基本相同。如汉剧的西皮也有[慢西皮]、[快西皮]、[西皮垛子]、[一字板]、[散板]等板式,汉剧的二黄也有[二流]、[反二黄]等板式。又如《打严嵩》这出戏,各剧种均由老生扮演邹应龙,唯有汉剧和巴陵戏中的邹应龙是由小生扮演的。此外,舞台语言方面,两个剧种在咬字上大致相同,声调近似,尤其是“去声”字的大跳,进行方向完全一致。

  2、搭班同演

  汉剧与巴陵戏曾相互搭班,交流与学习频繁,并经常同台演出。据汉剧老艺人傅心一说:著名汉剧演员余洪元的戏最初是从岳阳戏班老生贺四那里学来的。正如周贻白在《谈汉剧》一文中所说:

  “清代同、光年间,岳阳有个老人和班都是湖南人,曾在沙市宜昌一带演唱。班主任倪春美,唱工老生贺四,其声调极为动人。汉剧名老生余洪元,是咸宁人……他最佩服贺四,私下辄访其调,后来余洪元克享大名,成为汉剧的泰斗,走的便是贺四的路子。” 

  又范锴在《汉口丛谈》中记载: 

  “余曩见江右义宁州虞常泰所作《李翠官小传》云:李翠官,鄂之通城人。幼习时曲于岳郡,居楚玉部。名噪湖之南者数年。去而来汉,年二十许矣,隶荣庆部。……初荣庆部有台官者,皖人。容色姣好,善为跌宕跳掷之剧,名擅江汉间。而李以妩媚风流之技匹之,一时号两美云。尝见其演《杨妃醉酒》、《潘尼追舟》,不独半致嫣然,且酒后娇憨,船中倥偬之态,描摹毕肖。而《玉堂春》一剧,悲啼与妩媚俱生,尤臻绝妙。……” 

  《小传》中提到李翠官幼年时是在岳阳的“楚玉部”学戏,而后去汉口“荣庆部”搭班,并同安徽艺人台官同台演出了《杨妃醉酒》、《玉堂春》等剧,演唱的曲调当为徽汉二调。

  汉剧演员有学自于巴陵戏的,同样,巴陵戏演员也有学自于汉剧的,今巴陵戏有名的三生演员孙艳华便出生汉班,她本唱小生,1948年进岳舞台唱巴陵戏,从此改习三生。

  另据1934年9月12日《岳阳民报》载,岳阳戏班为救灾举办了“游艺筹赈”,当时有汉剧艺人鲁春艳、孙艳秋等前来搭班,同台演出的剧目有《打花鼓》、《秋江》、《上天台》、《辕门斩子》等。抗日战争时,又有汉剧艺人吴艳霞搭六合公岳舞台演出。

  3、相似与区别

  正因为同出于皮黄系统,也正因为在艺术上有着如此频繁的交流,使得汉剧和巴陵戏这两大剧种无论在板式结构还是角色分行等方面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即便如此,它们之间仍然有着区别,尤其是在唱腔方面有着各自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盘貂》。汉剧和巴陵戏都有《盘貂》这一剧目,巴陵戏《盘貂》中有一段“南转北”的特殊唱腔,这在前面已经分析过,而汉剧却没有。下面是汉剧《盘貂》中的一段唱腔(曲例38):

  曲例38

  

  从谱例上可以看出,《盘貂》中的这节著名唱段在汉剧里从头到尾都是唱的二黄,情绪上也显得镇定、平静得多,而不像在巴陵戏中经历了频繁的转调以及情绪和心理上的多重变化。

  (二)关于《贵妃醉酒》。《贵妃醉酒》是弹腔的传统剧目,剧情大致是这样的:贵妃杨玉环,深得唐玄宗宠幸。一天,杨妃在百花亭摆宴候驾,不料玄宗忽而转至海妃的寝宫。杨妃愁怨万分,于是独饮亭中,沉醉而归。巴陵戏的《贵妃醉酒》原有一段有特色的“西宫词”唱段,剧中其他唱段均由贵妃演唱,唯独这段“西宫词”由贵妃的丫环演唱,音乐缠绵抒情而又幽静凄美。不过后来这段“西宫词”慢慢地便不唱了。汉剧也有《贵妃醉酒》,不同的是剧中无“西宫词”唱段,至于是本来就没有,还是以前有,后来渐渐不唱了,这个问题尚待考证。下面是巴陵戏《贵妃醉酒》中的“西宫词”唱段(曲例39):

  曲例39

  

  

  (三)马蹄调。为汉剧所独有,是由二黄演变出来的一种很有特色的腔调,它在唱腔上比二黄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对此可以作一个简单的比较(曲例40、41):

  曲例40

  

  曲例41

  

  以上是对《男梆子(一)》中的首句唱腔的两种不同唱法,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姚皇兄”这三个字若用二黄来唱只需唱两小节,用马蹄调则唱了四小节,比二黄长了一倍,同时这段马蹄调在旋律音高上也有逐渐上升的特点,而不像二黄一开始就出现在高音上。此外,马蹄调还配有专用过门“老板头”(曲例42)。

  曲例42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