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湘西南路阳戏的缘起

刘阳琼

  湘西南路阳戏是流行于湘西南部地区的一种地方小戏。在其近两三百年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二小”(小丑、小旦)、“三小”(小旦、小丑、小生)以及“多行当戏”的形成、发展和衍变等阶段,其音乐风格自成一体,在剧目、音乐、表演以及舞台艺术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成为湘西南地区深受当地民众喜爱的地方戏剧之一。湘西南路阳戏是伴随着当地人们一起走进近代、现代,吸取优良因素,融入现代社会的古老的民间戏曲,也是一支独特的艺术奇葩。

  湘西南路阳戏是湘西地区影响力最大也最受欢迎的一种地方小戏,老一辈的湘西人无论是谁只要一提起阳戏都能哼上几句唱上几曲。沈从文先生曾经说过:“到了湘西不看阳戏,等于只到了半个湘西。”沈从文先生可以说是湘西社会的小型百科全书,它对故乡方方面面的了解,对湘西地域文化独到的研究心得,使得他的话对湘西南路阳戏在湘西文化中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和地位进行了肯定。连同湘西民间流传的“宁舍饭和酒,不舍杨花柳”(杨花柳即阳戏)的说法,足见阳戏在湘西人们生活中的意义。

  那么在人们的生活中这么具有影响力的一种地方小戏到底是缘起哪时哪地呢?“阳戏”一词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出现于清同治年间的酉阳州治上。同治三年(1864年),《酉阳直隶州总志》载:“案州属多男巫,其女巫则谓之师娘子。凡咒舞求佑,只用男巫一二人或三四人。病愈还愿,谓之阳戏,则多至十余人,生旦净丑,靴帽冠服无所不具,伪饰女旦,亦居然梨园弟子。”据考证,这种民俗活动萌芽于宋元时期,盛行于明清时期。“男巫咒舞求佑”(咒舞即傩戏)指的是主人请男巫来傩堂跳傩戏,取悦众神,迎神来享受祭品,为东家驱鬼逐疫,为主人消灾,保佑主人平安、健康和吉祥。愿望达成后,请来十余人唱戏还傩愿。这还愿唱的戏就被称为阳戏。这是有关阳戏来源的一种说法。在民间有关阳戏产生和发展的说法还有另外三种:一是据传说,旧时阳戏主要是由种阳春的人在农闲时结班献艺,以种阳春的人为主角,多演种阳春人的故事给种阳春的人看,故把阳戏的阳解释为“阳春”(湘西方言,指水稻等农作物),“阳戏”即种阳春人的戏;二是老百姓把阳春三月唱的戏称为阳戏;三是由邻近地区的民间音乐传入湘西地区并与当地的民间音乐融合发展而成。这几种说法都有其合理想性的一面,但归根结底傩戏还是阳戏产生和发展的源泉。

  阳戏是从傩堂戏还愿、娱人部分的歌舞戏中分离并发展起来的。“傩”,是由人和难(nan)两字组成,是古人驱鬼逐疫、遣神纳吉的仪式;是对灾难的勇敢挑战。古人通过巫术方法去征服自然,从而寻求人类同自然的平衡与和谐。其表层目的是驱鬼逐疫、除灾呈祥,而内涵则是巫师通过歌舞手段和各类傩祭活动祈求禳灾避祸,达到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富民强和天下太平。

  在湘西一带,早期的阳戏是伴随还傩愿酬神演出的。南路阳戏老艺人刘长寿说,南路阳戏曾有不开脸而戴脸壳子演出的历史。这说明了早期的阳戏还留有明显的傩戏痕迹。清·乾隆三十年(1765)谢鸣谦著修的《辰州府志》中记载:“割牲延巫,或一日、三日,名曰还傩愿。唱《孟姜女》故事,以酬金多寡为全部、半部之分。”民间相传还傩愿有两种形式,即“还单傩愿”与“还双傩愿”。还单傩愿演十二戏,还双傩愿演二十四戏。“二十四戏”即傩坛法事“开戏洞”所谓诸神,如先锋、开山、算匠、童儿、铁匠、师娘、孟姜女、龙王女、庞氏女、七仙女……等,多由阳戏艺人代替巫师扮演。吉首阳戏艺人吴庆忠、杨晓老,凤凰阳戏艺人刘一龙、韩元生等均非巫师,但都曾扮演过二十四戏。在做傩坛法事时,在傩坛对面临时搭建的草台上常同台演出阳戏《谢文清耕田》、《三宝舞龙》等小型剧目。由于阳戏与傩堂戏有同班的历史,至今还有些地方称傩堂戏为“内教”,称阳戏为“外教”。麻阳、凤凰、吉首一带还把傩堂戏称为“阴戏”,把庭前扎台唱的戏称为“阳戏”。巫师行法事,目的为娱神,而庭前唱阳戏目的则为娱人。有的傩戏班亦即阳戏班,很多戏班阳戏阴戏均能兼唱,如凤凰王章新班、黔阳陈三元班、大庸覃家班子等。因此,“阳戏”这一名称是与正规的宗教祭祀活动中娱神的阴戏(傩舞、傩戏)相对而言而得名的。由此可见阳戏与傩戏之间的紧密关系。

  可每一事件的发生并不仅仅是由单方面的原因引起的,湘西南路阳戏的产生也是如此。南路阳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精神文化的提高,逐渐从还傩愿这一现实目的极强的文化现象中脱离出来,以人们的精神需求为目的,以娱人为动机展开了自己的发展路程。南路阳戏不断挖掘发扬自身的优点,同时又吸取其它姊妹剧种的精华来发展自己的。到了今天湘西南路阳戏已经完全脱离了巫傩的气息,具有阳光、向上的性质,主要讲述人们的日常的家庭生活、男女爱情、神话传说等,且都是喜剧结尾,宣扬了“好人有好报、恶人最终受到惩罚”的质朴的思想感情。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