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台湾著名学者白先勇先生精心策划的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4月在台湾首演至2005年4月内地八大名校巡演,掀起了中国昆曲热。青春版《牡丹亭》是一个让历史悠久的中国古老戏曲剧种焕发青春的崭新版本,它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总结、探讨和研究。
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得到了和谐的结合。笔者欲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剧本。在各种戏剧因素中,剧本是基础,是统摄全剧精神,赋予其思想活力的核心所在。在剧本压缩上,编者是立足于汤显祖原著的基点上着手的,是整理而不是改编。青春版《牡丹亭》邀请著名学者反复论证,对汤显祖原作55出一出一出进行讨论、推敲,然后再决定取舍。编者精选出27折分上、中、下三本各9折,各折的曲白完全继承原词,剧本的整编基本遵循“只删不改”的原则。剧本沿着“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三个层次,由情真、情深层层推进到“至情”的境界,全面、完整地体现汤显祖原著“至情”的精神。其中的经典折子戏,如《闺塾》、《惊梦》、《寻梦》、《写真》、《拾画》等,均依原样保留。为了表现剧情的时代背景,也选入了反映宋、金对峙局面的戏。如《虏谍》、《淮警》、《折寇》等,既突出了戏剧矛盾的副线,又拓宽了不同角色表演的空间。对于27个折子的整理,编者串联有方、剪裁得当。如中本《幽媾》后穿插《淮警》,再连《冥誓》、《回生》。按照原著,《幽媾》是第28出,《冥誓》是第32出,《回生》是第35出,《婚走》是第36出,《淮警》是第38出,《折寇》是第46出,现今编者为使文武场面得到搭配合宜,对场序作了适当的调整,把《淮警》提前插在《幽媾》之后,而把《婚走》移后,与《折寇》一起排到下本,以便使中本、下本形成呼应。戏剧及影视改编史表明,若要忠实原著,保留原著的基本精神,只删不改是一条非常重要且行之有效的原则。“只删不改”并非仅仅是为了满足演出时间的需要,除此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保留原著的古典精神。改编者没有随意改变原著的唱词、对白,更没有自作主张地去虚构人物或增添故事情节,而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著那些经典的场次和精美的文字。而且,由于删减了一半的篇幅,原著的精彩之处更见醒目,令人目不暇接。
2.演员。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员不论主角、配角、龙套,全部由年轻演员担纲。这源于白先勇先生独具一格的创意。为了选择合适的主演,白先勇先生曾来到苏州昆曲剧院,观看“小兰花”班昆曲折子戏,从中挑选出八名青年昆曲演员作为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候选人。并对这八名演员进行了包括形体、唱腔、表演、文学鉴赏在内的强化训练,沈丰英和俞玖林幸运的被选中出演“杜丽娘”和“柳梦梅”。为使他们能够得到正规的训练和正统的传承,白先勇先生找到了“巾生魁首”汪世瑜和“旦角祭酒”张继青,分别担任总导演和总艺术顾问,向年轻的演员们传授技艺,并且举行了传统的拜师仪式。从演员的表演来看,虽然在短时间内无法达到大师那种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在唱、念、舞等方面却完全保持了昆曲的传统。“杜丽娘”的表演细腻传神。如《寻梦》一出,她怀着期待而兴奋的心情去寻梦,回忆是甜蜜的,演唱【忒忒令】、【嘉庆子】、【尹令】等曲子时,杜丽娘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豆叶黄】一曲则情思百转,先是幸福而羞涩,“他兴心儿紧咽咽,呜著咱香肩。俺可也慢惦惦做意儿周旋”,而寻不到意中人则转为闷闷不乐,“敢是俺梦魂儿厮缠”?之后【玉交枝】曲又转为哀伤凄楚,声音哽咽;最后一曲【江儿水】也是喜悦、悲哀、怨怅交织,哀感缠绵,将其心绪的变化刻画得细致入微。“柳梦梅”的表演也颇为出色。青春版与原作很重要的一个不同是加重了柳梦梅的戏份,使两个主人公并重,改变了传统昆曲中柳梦梅过于柔弱无力的形象;《旅寄》出顶风冒雪跌跤晕倒又哆嗦,寒士不遇穷途落魄相尽现,《惊梦》、《拾画》出则风流倜傥、痴傻顽狂,《硬拷》出时而得意洋洋,时而满腹怨气。
3.音乐。青春版《牡丹亭》音乐的最大特色就是把歌剧的音乐创作技法用到了戏曲音乐之中。全剧采用了西方歌剧主题音乐的形式。从男女主角经典唱段【山桃红】和【皂罗袍】中,提炼、设计了人物主导主题,并编创了在全剧贯穿出现的序曲,人物主导主题突出了特定人物的音乐个性,使曲牌体各不相关的唱腔融为一体,全剧有了完整统一的音乐形象。同时,主题音乐也强化了戏剧情节和音乐之间的逻辑关联。此外,全剧有完备的戏曲乐队编制和交响化的乐队配器,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呈现出一席五彩斑斓的听觉盛宴。音乐伴奏方面,既有传统的丝竹婉转之美,又融入了大提琴的沉郁忧伤之味。
4.唱腔。乐师立足于继承传统,是继承原谱,而不是重新作曲。对于《闹学》、《惊梦》、《寻梦》、《拾画》、《叫画》等经典唱段,纹丝未动,保留了原汁原味。其它各折,乐师根据情节起伏做了修改和润腔的工作。另外,乐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幕间音乐和舞蹈音乐,很好的渲染了舞台气氛。
5.服装。从服装来看,青春版整体色调是淡雅的,尤其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服装,质地飘逸柔软,采用了贵重的手工苏绣,形成精美、雅致的风格。杜丽娘的服装色系为淡粉、鹅黄、粉紫、淡青、浅绿、纯白、嫩粉;柳梦梅的服装色系为纯白、淡绿、浅灰、鹅黄、淡青、深青、淡蓝、银灰。服装的色彩与人物的处境相符,尤其二人同台时的色彩搭配很和谐。众花神的服装也以浅色为主,小花神的衣裙是白色的,坎肩是青色的。只有判爷、小鬼、番兵番将、杨婆、李全、通事的服装是大红大绿大紫等重色调。
6.舞蹈。旧版《牡丹亭》只有《惊梦》一折有舞蹈,每个花神拿着花跳舞。青春版《牡丹亭》一改这种模式,花神手不拿花,而是用服装来代表花神的身份,十二个月不同的花通过花神的服装表现出来。舞蹈设计吴素君女士认为,花神是保护杜丽娘的,带领柳梦梅跟杜丽娘相会,起到带路的作用。花神不是在跳舞,而是把这个气氛流动起来。而且专门找了戏曲演员扮演花神,用戏曲语言来做舞蹈动作,因而整个戏,语言会统一起来。又因为是整本《牡丹亭》,所以《离魂》、《回生》两折戏也安排了花神。原因是花神既然带领柳、杜相会,那么在杜丽娘离魂的时候当然要带领她的魂魄,回生又带领杜丽娘回来。这样整个剧情的解释就比较圆满。
7.舞美设计。为使昆曲的古典美学与现代剧场接轨,白先勇先生坚持“古典为体,现代为用”的原则,集合了两岸三地的专家出谋划策。“空舞台”的设置最大限度拓展了昆曲载歌载舞的虚拟空间,“砌末”极有节制的使用为演员的表演提供了自由流转的余地。舞台地板选用白色,是传统戏曲所没有的,这是一个创举。将白色作为最大部分的视觉基调,在观看演员挪移的时候,他们的身段、手势、身上的服装等都在白色的空间里面承载。此外,青春版《牡丹亭》在设计舞台背景时,还将现代书法家的优美书法运用了进去。我国的书法与古老的昆曲实质是一个完整体系里的文化符号,它们原本彼此相通。舞台景片上书写的内容是唐代散文大家柳宗元的散文(因为剧中男主人公柳梦梅传说是柳宗元的后代)。
青春版《牡丹亭》就是这样一部精细、典雅的作品。它既尊重原著,同时又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审美条件,对《牡丹亭》进行新的艺术探索、艺术处理,将古典美与现代美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汤显祖的《牡丹亭》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资源,青春版《牡丹亭》的崭新创意,为弘扬、继承这一文化瑰宝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