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的兴盛期,一般认为是从明嘉靖后期昆曲定型,到清乾隆中期乱弹纷起之前。
万历年间(十六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初),昆曲的影响已由吴中扩展到江浙各地,并传入北京,迅速取代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弋阳腔。它不仅为士大夫所喜爱,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称为“官腔”,出现了“四方歌者必宗吴门”的繁荣景象。这一时期,昆曲的创作也进入了一个丰盈的收获期。传奇创作几乎成了昆曲的一统天下,数量之大,质量之高,在我国古典戏曲史上均达到了顶峰。在昆曲剧作家行列中,出现了一位引人瞩目的领军人物——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诗人、文学家、戏剧家。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海若、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万历十一年(1583)他考中进士,先后任职南京太常寺博士、南京詹事府主簿、南京礼部司祭司主事。后因不满朝政,辞归故里,自此全力投入传奇创作。先后作有《紫钗记》(1587)、《牡丹亭》(1598)、《南柯记》(1600)和《邯郸记》(1601),因这些作品每一部都离不开与梦相关的内容,故世人将之合称为“玉茗堂四梦”或“临川四梦”。“四梦”中,《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负盛名的作品,它奠定了作者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崇高地位。剧作取材于明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描写了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自此以后,她为相思所苦,终因伤情而死,被葬于梅花庵。三年后,柳梦梅赴临安应试途径梅花庵,杜丽娘的鬼魂又与之相会,并得重生。二人遂结为夫妇,整个故事以圆满告终。全剧的主旨是反对封建礼教,艺术手法深刻而细致。虽然《牡丹亭》的故事带有浓重幻想的色彩,出乎生活常理之外,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及剧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却又真实可信,“皆是情理所有”。因而,作品一经问世,迅速轰动了整个社会,经久不衰。
和汤显祖齐名的沈璟(1553—1610),也是这一阶段成就极高的传奇剧作家。但沈璟的主要贡献并不在创作,而在于他的曲论。著有曲集,曲论曲谱《增订查补南九宫十三曲谱》(简称《南九宫谱》)、《论词六则》、《唱曲当知》等,还有传奇作品《属玉堂传奇》17种。沈璟的曲论主张包括两个要点:其一是“声律论”他强调戏曲作品必须“合律依腔”,作家创作和演员唱曲也必须严守昆曲格律;其二是“本色论”,他认为传奇作品的曲词应该本色自然、浅近通俗、质朴上口并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沈璟的主张影响了当时一批作家,如王骥德、吕天成、叶宪祖、顾大典、冯梦龙、袁于令等,形成了一个曲学流派——“吴江派”(因沈璟是江苏吴江人)。他们在沈璟的倡导下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剧作,丰富了昆曲戏曲舞台。
万历以后,由于文人士大夫的推波助澜,昆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迅速普及,成为明代上自高层统治阶级,下到市井贩夫走卒的各阶层的共同爱好。在昆曲面前,整个晚明社会呈现出一种集体性的痴迷。据明代文人笔记记载,当时有很大一批人到了几乎每天必看昆曲的地步,而且不仅苏州、杭州、上海等南方城市有日日观剧的习惯,就连北京、天津等北方城市也是如此。张岱的《陶庵梦忆》曾描绘杭州职业戏班演出昆曲的盛况,甚至出现了演员在台上演唱,台下竟有“万余人齐声呐喊”的场面。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苏州虎丘山中秋曲会,就是一台以演唱昆曲为主的戏迷擂台大赛。每年中秋那天,苏州城的家家户户来到虎丘,外地唱曲家也纷至沓来,一展歌喉,在万众齐唱中比出优胜者,再唱再比,最后由一位水平最高者登场,“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清代李渔也有诗云:“一赞一回好,一字一声血,几令善歌人,唱杀虎丘月”。上述这些,足以说明了当时昆曲在明代的影响是何等之大!
明代末年,弋阳诸腔的传奇演出以大量新编的历史故事和生动的情节、热烈的场面吸引了广大观众。这使得倚重生、旦格局,讲究曲词典雅的昆曲难以匹敌。因此,为了与弋阳腔相抗衡,明末的昆曲艺人从众剧中选出特别精彩的一出或数出,加以丰富、充实,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折子戏。艺人们凭借表演艺术的精益求精,继续赢得观众。很快,折子戏的剧本体制就被确立下来,这也是“折子戏”的由来。到乾隆三十五年(1770),全面总结折子戏发展成果的散出选本《缀白裘》,由玩花主人编选,钱德苍续选编定,全书四十八卷,收录八十八个剧本中的散出共四百二十九出。
历史悄然进入了十七世纪中叶。随着明、清易代的社会巨变,国内大规模战争的告结,清王朝政权得到巩固,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并有所发展,在清初较为安定的社会氛围中,昆曲创作继续保持着兴盛的态势。在这一时期的剧坛上,最为引人瞩目的当属“南洪北孔”,即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这两部光辉夺目的传奇作品。
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稗村、南屏樵者,浙江钱塘人。清代著名剧作家、文学家、诗人。《长生殿》是洪昇的力作,该剧的创作经过了从《沉香亭》到《舞霓裳》再到《长生殿》三个阶段,历经十余年。《长生殿》的故事情节,略本于白居易的《长恨歌》及陈鸿的《长恨歌传》等作品,但作者对不同题材的诗歌、小说、戏剧、故事,都加以认真借鉴和研究,经艺术上的不断冶炼,终将创作提升到新的高度,取得了超越前人的巨大成就。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关系为主题,即颂扬了生死不渝的人间真情,又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表现出作者清醒的历史意识和政治意识。该剧场面宏大、人物性格鲜明、曲辞优美、情感深切,充分展露了作者出色的文学天赋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奠定了洪昇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地位。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岸堂主人,自署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代著名剧作家。《桃花扇》完成于1699年,剧作三易其稿。《桃花扇》在明清两朝政权更迭的历史大背景下,将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同社会政治的兴亡变迁结合起来,成功展示了一幅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让刚刚经历过亡国之痛的观众产生出极其强烈的共鸣,进而对历史与人生展开深切地反思。该剧结构设置巧妙、人物刻画鲜明、语言明丽优美,表现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才华。
这两部杰作均产生于康熙中期天下初定,百业俱兴的时期,戏曲艺术也开始向新的境界发展。洪昇和孔尚任将自身对社会历史的深彻感悟融入至纷繁复杂的历史现实,展开了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画卷。通过众多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探索、总结历史发展规律,借以警世易俗、惩创人心。这两部作品在昆曲舞台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将昆曲推上了又一个发展高峰。正是有了诸多文人的参与,昆曲形成了文学性极强的特点,剧本集诗、词于一身,辞藻华丽,典雅华美;声腔独特,讲究四声和格律,曲调优美,唱腔圆润徐缓;表演舞蹈性强,姿态曼妙。昆曲创作的繁荣促进了昆曲演出的发达,使演剧事业从演出组织、舞台表演、行当结构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充分发展。整个上层社会掀起了建立家庭戏班的热潮,职业昆班的发展也日益高度发达,备受欢迎。
昆曲在形成期的兼收并蓄,在繁盛时期的高屋建瓴,其博大精深的艺术涵养,为后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因此,这一时期是昆曲艺术取得辉煌成就、使民族戏曲艺术能够在世界艺术史上独树一帜的重要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