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花鼓戏润腔特点之前,先要介绍一下花鼓戏的曲调分类。因为润腔特点大都是根据音乐和戏剧内容以及其原始素材的不同种类来分的。
花鼓戏的曲调分为正调和小调两大类:
正调的结构比较方整,大多以“对仗”或者“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反复运用。在戏剧内容和表现情感上都较为丰富。小调则是一些比较原始的民歌、山歌、城市小调和丝弦小调组成,旋律优美,但表现情绪较单一。
正调又分为:
(1)川调:源于山歌、民歌,重要的有宫川调和羽川调。宫川调即调式主音为“宫”的川调②。这个曲调与洞庭湖区的车水号子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将它唱得宽广辽阔,也可以唱得激越悲哀;可以用来抒发情感,也可用来叙述故事。有许多老的花鼓戏艺人甚至可以仅一个曲调,从始至终。所以此类曲调多变,能表现丰富的思想情绪,是花鼓戏中非常重要的一类曲牌。羽川调即调式主音为“羽”的川调。这类曲调开朗明快,不懂湖南花鼓戏的人,往往会认为只有这类曲调才是湖南花鼓戏,它确实具有鲜明而浓厚的湖南花鼓戏的特点,但是它仅仅是湖南花鼓戏众多曲调之一。
(2)打锣腔:因为此曲调最早仅用锣鼓、唢呐伴奏,由此得名。源于哼歌子以及劳动歌曲。许多曲牌是从人们悲痛哭泣时产生的音调发展而来,民间办丧事时所唱的夜歌、孝歌、抬丧歌大都属于打锣调。
(3)洞腔:源于师道音乐,有一些老艺人说,“洞腔调”也就是“师公调”。发展中又结合了许多湘南民歌小调曲调,这类曲调旋律优美,级进较多,比粗犷开朗的川调秀丽,又比压抑的打锣调明快、动听。之后,由于洞腔调经常发生调性的游移,本来用C调记谱的,也可以在G调演唱,被称为反手洞腔调。
小调同样也有两种类别:
(1)民歌小调:主要是一部分本土的原始民歌、山歌、城市小调以及地花鼓曲谱。
(2)丝弦小调:是由外省流传到湖南经过湖南花鼓戏艺人的润饰,又用了本地方言演唱的曲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