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寻常词语艺术化用法
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我们可以通过选择有感情色彩、形象生动的词语来做到,也可以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达到这个目的。除此之外,那些最寻常的词语经过精心选择,组织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也能发挥出特定的艺术效果,也能增强语言的艺术表现力。花鼓戏唱词中就大量使用了寻常的方言口语词、书面语、古语词,这些词语经过创作者们的精心组织比较成功的增强了花鼓戏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2.1 方言词的使用
花鼓戏主要面对湖南的观众,采用方言进行演唱,唱词中也就夹着不少的方言词语。唱词适当加入方言词语,使花鼓戏更贴近生活,更能体现出花鼓戏的地域文化特色。
一类是湖南方言中特有的概念,在其他方言中没有对应的合适词语来表示。这类词是湘方言中比较独特的成分。例如:

“鬼起飙” 在这里是“说三道四,讲闲话”的意思。 “板翘”意为“不合作,不愿意干,留一手”。“七扯八”就是“胡说,闲聊”。下一段例子里面的“熨贴”也是一个比较有特色的词,意思是“干净、整洁,较好的完成”。
还有一类表达的概念是别的方言或普通话中有,但是长沙方言中用自己的方式构成的词。这类词在花鼓戏中使用能让花鼓戏更加“湘里湘气”。

“圳”在长沙话中念 阴去,意思就是“小溪”。这个词在长沙乡里话中出现的,市区的人一般不太明白这个词的意思。唱词中使用一个“圳”字也从侧面交代故事是发生在农村。后两段是《送货路上》中何大妈的唱词。何大妈,50多岁,已经在长沙生活了大半辈子,她的语言就应该是比较地道的长沙话。唱词的“默神”“家娘”“木脑壳”等词的意思分别是“思考,想”“婆婆”“蠢”。这些词语的使用较好地塑造了何大妈这个典型的长沙老村妇形象。
2.2 书面语的使用
花鼓戏唱词中也存在典雅华丽、含蓄委婉的书面词语。现在流传下来的花鼓戏大都是经过了修改的,而且现在花鼓戏创作者们大都是有较高文化修养和精通剧曲音律的文人,所以花鼓戏唱词自然就使用了比较多的书面词语。

这四段都是传统的花鼓戏唱词。前两段唱词应该经过了文人的加工,不说“事情的始末”说“端详”,不说“思考”说“思忖”。《珍珠塔》是一部才子佳人戏,生角是秀才后来高中状元,言语中自然会有些书面语,以合他的身份;旦角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言语中也会有些书面词语。花鼓戏唱词中使用书面语能使唱词变得更加精炼,更符合人物的性格,能使花鼓戏显得典雅。
2.3 古语词的使用
古语词是指现代汉语中少用而多见于古代文献的词语。古词语一部分是在古代语言中普遍使用,但是到了现代不再使用的历史词语。这部分词语由于它们所标志的事物对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再存在,或者体现的概念已被人们抛弃而消亡。如“皇帝、虎贲、社稷”等词语除了在描写历史题材的有关内容时偶尔被用到外,基本上不在当今社会中流传。另一部分词语是古代汉语中这样一些词语,它们所表现的事物、现象还存在,但是一般改用现代汉语词汇来称呼了,例如“黎民、稽首”等。还有一部分是如“奴、余、也、拨冗”等等,这些词现在只是偶尔在书面语中出现外,现代汉语口语中一般不再使用了。
花鼓戏中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和求得语言简练也使用了比较多的古语词。例如在花鼓戏中女子在长辈和丈夫面前都自称“奴”。再如:

《补锅》中使用的古语词“莫奈何”比起“不知道怎么办”来要简练,显得有点古香古色,但又不妨碍观众对唱词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莫奈何”还照顾到了韵脚,这段唱词押[o]韵,“何”在长沙话中念[xo]阳平。《张先生讨学钱》中的两个古语词是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被淘汰了的,唱词使用这两个古语词一是和张先生的秀才身份相配合,另外也是和故事发生的历史环境相符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