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讲究押韵,表现出回环美
中国传统戏曲应该说从开始就具有“诗”的品质。这一点,著名戏剧家张庚先生看得很准,他说:“戏曲是与拿来清唱的抒情或叙事的‘散曲’相对待的”,这样一来,“我国戏曲也把戏曲作为诗的一个种类看待”。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剧诗”的概念。后来,不少学者就在戏剧研究中频繁的用“剧诗”这个概念来阐释戏曲语言的审美本质特征。的确是这样。中国古代著名戏曲的唱词都是有诗的韵味和节奏的。发源于民间,在传统戏剧大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花鼓戏理所当然的受到了这一影响。所以,花鼓戏的创作者们自觉的将唱词写成了声调协调、合辙押韵的优美句子。
2.1 押韵的方式
花鼓戏是音乐性比较强的演唱艺术,为了使唱段有强烈的节奏感、悦耳动听,就要求同一唱段或相邻的唱段,最好选用同一个韵辙,即在每一句唱词的最后一个字都要押相同的韵。花鼓戏韵部采用十三辙的韵部,通常情况下,同一段唱词是押同一个韵的,并且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
1.句句都押韵且一韵到底。一般是第一句起韵,第二句即开始押韵,这叫“定韵”或“定辙”。一经起韵,下面各句唱词的韵脚都要与所起的那个韵相合。如下面这段唱词句句都押“发花辙”的韵:

2.隔句押韵。事实上,要做到每句都押韵有时候在选词上有些困难。因此在起韵后,唱词的下句一定要押韵,但是上句则可以不押韵。

尽管第一、三、五、七句不押韵,但因为坚持了第二、四、六、八句必须合辙押韵的原则,故并不影响演唱。这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合辙”和所谓的“翘三不翘四”的原则。第一句如果改成“出得门来望”,那就和后面的押上韵了。但是“望”比“看”文了一些,与全剧的风格不协调,而且也不符合农村老大娘的身份,“看”比较口语化一些,更符合实际一些。如果第五句为了要押韵而改成“诚实又内行”或“诚实又善良”,虽然押韵但是却不能表现出聪明伶俐的一面。再说,内行和诚实不是在同一个范畴内,而善良和诚实意思又基本相同,所以还是诚实伶俐比较好。
3.有些发音较近的韵辙,在不得以的情况下,也可以混合通用。如“中东”和“人辰”、“江阳”和“言前”等。


这段唱词用了两个辙的韵:人辰辙和中东辙,在同一个韵辙内没有那么适合的字的情况下“中东”和“人辰”是可以通押的,一是因为这两个韵辙的音比较接近,再一个就是长沙方言的特点使然。在长沙方言中中东韵的 普遍念成 ,花鼓戏演唱中也是如此。
不论是花鼓戏还是其他的戏曲,韵脚字都尽量的不选择同一个字。但是花鼓戏有时候就选用同一个字作为各句的韵脚,借以达到一种不可质疑、气势磅礴的效果:
若问我妻哪些 ,


上面第一段唱词押遥条韵,除两句外其他的韵脚字都是“好”,刘海通过连续的12个“好”来形容他的妻子,说明在他心目中胡秀英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好妻子。第二段唱词则全部用“钱”作为韵脚。凤柳用这段有14个“钱”字的唱词痛斥了追求者们世俗的、一切“向钱看齐”的思想,也是对当今世界唯钱至上思想的一种见血的批判。
在《打铜锣》中,蔡九哥就用了长达七十二句的叙述性唱段叙述了他去年如何上了林十娘的当,挨批评,丢锣槌,今年又奉命打铜锣的经过。在这长达七十二句的唱词中出现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换韵方式:



这段唱词是花鼓戏《打铜锣》中蔡九哥在开始部分唱的一段介绍故事背景的叙事唱词。整段唱词从“我好荒唐”开始,为什么荒唐?紧接着就开始倒叙来向观众解释为什么,原来蔡九哥去年打锣被林十娘耍了一个“鬼名堂”。这节倒叙都是押的江阳韵。什么“鬼名堂”呢,他紧接着就换成了押一七韵的插叙来告诉大家:林十娘利用蔡九哥好酒的弱点把他骗到家里,然后她让自己的儿子给蔡九哥报假消息说大队长来了,把蔡九哥吓得丢下锣槌就跑了。然后蔡九哥又换成人辰韵的一段唱词来说明这件事情的后果:被人笑话,赌气不再打锣。最后是一段押梭波韵的顺叙:李书记点醒了蔡九,使他答应今年重新打锣,整个故事也就由此展开了。整段唱词的换韵方式是:倒叙(江阳韵)——插叙(上当经过用一七韵,后果用人辰韵)——顺序(梭波韵)。像这样长达七十二句的叙述性唱段,最忌平铺直叙,所以唱段中穿插了与三伢子的对话和一些生动比喻,而且还采用了不同的韵脚,因而使唱段变化起伏、富于情趣,故而也不使人有厌倦之感。
2.2 用韵与内容的适应
押韵应该考虑到韵的响亮度。押韵可以创造音响效果,使唱词更具音乐美。花鼓戏唱词押韵,所选用的韵一般能和感情联系起来,使唱词能更好的传情达意。例如江阳韵的字比较响亮,比较适合用来表达慷慨、激昂、兴奋等比较强烈的感情。例如:


这段唱词是杨留芳在摆脱了匪兵后,捧着烈士秋华的遗物绿叶红巾满怀悲愤地唱出的。句句都押 韵,慷慨激昂,既表达了对革命同志的无限崇敬和痛惜,也表现出现了对革命胜利的必胜信心。
而表达哀伤缠绵的感情时,大多选用人辰韵。例如刘海的母亲在家里感叹自己和刘海生活困苦时的一段唱词:

刘海自幼丧父,母亲双目失明,生活困苦,只能靠砍樵勉强度日。眼看着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可家境贫寒有谁会愿意嫁给他呢?这些都通过刘海的母亲以哀婉的声调唱了出来,惹人悲怜。
2.3 用韵的分布不均衡
我们统计了14支花鼓戏中238个唱段的用韵情况:

上图显示的是花鼓戏用韵分布的不均,花鼓戏唱词押韵用的最多的是人辰韵,主要原因是长沙话的语音特点决定的。人辰这一辙韵包括 这四类韵母,但是长沙方言新派中东韵中的 都是都成 ,而且现在花鼓戏受到长沙方言新派的影响又将部分 韵的字念成 ,这些特点使人辰韵成了花鼓戏唱词中押韵次数最多的一类韵,中东韵相应的就变得很少。排在靠前的都是声音比较洪亮的音,这是因为花鼓戏是要通过演员的演唱来传递给听众的,选择这些音听众容易接收。在这个图中姑苏韵连一次都没有,但这并不是意味着花鼓戏唱词从不用这类韵作为韵脚。主要原因是这个韵不是特别响亮外,它本身包含的韵也不多,就一个[u];另外就是选取的样本中恰好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