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筒
大筒是长沙花鼓戏的特色乐器和主奏乐器,由于音色粗犷、明亮,音量大,发音穿透力强,传得远,所以很适合野外草台演出。传统伴奏中使用切把(切把的使用不仅造成了特殊的演奏风格,还影响到长沙花鼓戏的戏曲风格),常用揉、垫、打、滑、压等技法模仿唱腔。在伴奏会出现一些不符合十二平均律的“sol音现象”,其代表音有↑sol、↑re、↑do。因为具有代表性,所以只要这些音高一出现,人们就会想起湖南花鼓戏。
关于大筒的构造,笔者通过整理,有如下一些介绍。
(一)《中国音乐词典》中这样记载:
“大筒,拉弦乐器。形似二胡,因琴筒较大较粗而得名。湖南花鼓戏的主要伴奏乐器,又称花鼓戏大筒。还用于长沙丝弦、祁阳小调的伴奏。琴杆、琴筒均竹制,琴筒蒙蛇皮,张二弦,用竹弓伴奏,弓上系马尾或棕丝。经改革后,开始用于独奏。常用定弦: ;音域: 。”
(二)《音乐百科词典》中这样记述:
“大筒:拉弦乐器,流传于中国湖南省,形似二胡而稍大。琴筒竹制,一端蒙以蛇皮。琴杆竹制,张两根丝弦。竹弓上张马尾或棕丝。传统的大筒有两种:一种尾短筒式,琴筒长约15厘米,琴筒口径约6厘米,形似大的京胡:另一种为长筒式,琴筒长达26厘米,琴筒口径于前者相同,琴杆用榆木制成,琴身较短,琴头弯曲,琴轸与三弦相同,但有千斤。五度定弦。一般定弦为 ;音域: 。大筒是湖南花鼓戏的主要伴奏乐器。阳戏、长沙丝弦也用它来伴奏。改革后的大筒使用红木琴杆,琴筒的长度为16厘米,直径为9厘米;改丝弦为钢丝弦;使用二胡琴弓;增加底托;加大琴身的重量,增大音量。用于戏曲的伴奏,也用于独奏。”
(三)《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南卷》中这样描述:
大筒是竹筒木杆的弓弦乐器,初期大筒琴筒长,杆短,无千斤,软弓,艺人亦称“半升筒”;中期大筒形制如二胡状,烤制琴筒,紫竹琴杆,琴筒稍小,加“腰码”(千斤);近期大筒已改丝弦为金属缠弦,琴杆加长为木质,可以换把演奏,琴筒粗而稍长。
关于大筒的坐姿,有“平腿式”和“架腿式”两种。它的持琴姿势是:先用虎口轻扶琴杆,大拇指自然伸直。虎口扶琴的姿势放在离“千斤”两指远的地方。过去大多数民间艺人采用指关节按弦,音接触面过宽,存在按音不准,快指不灵的毛病。
关于老一辈琴师按弦的位置,笔者采访唐盛河老师时也曾经听他提起,以前的老艺人用指肚到第一指关节之间的地方按弦。而现在用于伴奏的大筒,经过解放后新文艺工作者改良,形状与二胡差不多,演奏时采用指肚按弦。
由此可见,新、老艺人在伴奏中所采用的大筒是有区别的。所采用的伴奏技法和指法也随着时间的流逝产生了一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很可能对当今长沙花鼓戏风格的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传统长沙花鼓戏的主要声腔分为川调、打锣腔和小调三大类。其中,川调和打锣腔是代表剧种特色的主要声腔。大筒是主要的伴奏乐器,音色独特,采用切把。老一辈艺人的按指法不是用指肚按音,而是用从指肚到手指第一关节之间的地方按音。对于现代的按指法来说,老式的按指法使手指运动相对不够灵活,容易造成按音不准。由于当时历史环境的影响(在前面曾提到过:长沙是湖南省会,花鼓戏在解放前受到政府的压迫更为直接,当时完全不能公开演出,只能躲着演,或是流动清唱的形式),长沙花鼓戏的艺人们渐渐抛弃了一些打锣腔的伴奏法,把一部分原来是打锣腔,没有过门的调子配上过门,用大筒伴奏。大筒伴奏在长沙花鼓戏长沙路子中得到更大的发展。大筒和唱腔相互影响,共同促使了长沙花鼓戏风格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