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形象生动之美
戏剧语言是在生活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出的艺术语言。它是人物思想的外衣、感情的凝结、心灵的表露;它含蕴着的诗美,使之具有巨大而丰富的感情容量与触动观众心灵的艺术魅力。枯燥无味的干巴巴的语言,不是戏剧语言,观众听了如同嚼蜡。真正的戏剧语言就象无形的容器,它总是恰如其分地容纳着人物丰富的思想感情。巴陵戏的创作者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采用了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各种修辞手法来生动形象的表现作品中的人物。
2.1比喻
比喻,就是人们常说的打比方。南宋学者朱熹说过:“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它是在诗人、词家游目骋怀合理联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艺术概括力。比喻是从《诗经》以来我国在文学艺术中使用得最广泛的一种修辞格,它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广泛使用,在戏剧中更是被用来刻划人物、描绘风景;或被用来抒发情怀、说明事理,给戏剧语言增加动人的艺术魅力。在戏剧语言中,用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做比方,来说明抽象、深奥、陌生的事物和道理,使艰深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事物通俗化,概念的东西形象化,从而增强戏剧语言的具体性、实感性、鲜明性。好的比喻绘声绘影,活灵活现,能给人以亲切、形象、生动之感,能引起人们多元而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巴陵戏中,比喻的修辞手法俯拾皆是。从结构上看,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个小类。
2.1.1明喻
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的叫明喻。常用的喻词:像、如、好似、犹如……
例1 名楼垂废,州县无依
犹如人之无目
《今上岳阳楼》
例2 三月清明白花娇,香樟吐绿翠影摇
花似火燃随山谷,李花如雪随风飘
《莲台收妃》
例1,以“人之无目”喻“名楼垂废,州县无依”,明白晓畅,形象好懂。
例2,两个明喻:“花似火燃随山谷,李花如雪随风飘”,一个特写:“香樟吐绿翠影摇”,将三月清明时节那漫山遍野的姣妍百花,写的色彩斑斓,摇曳多姿。
2.1.2暗喻
暗喻,只出现本体、喻体,无喻词作为比喻的明显标志。本喻二体的比喻关系来得比较隐晦、曲折。巴陵戏中,有很多暗喻手法的精妙运用。
例1 为官为人休越轨
实现抱负在人为
仕途本是头顶水
自然公论有是非
要想升官莫犯罪
《今上岳阳楼》
例2 王景圣:高,实在是高,要是真有你想像的一篇岳阳楼记问世,那真是:蚌死留夜光,剑折留锋芒,哲人归大夜,千秋传圭璋。
《今上岳阳楼》
例1,湖广方言中,人们常常用“头顶水”、“手捧油”比喻做人做事须小心谨慎,把握好平衡的分寸,否则“水洒油泼”。滕子京用“仕途本是头顶水”告诫斯光,为官为人要走正道。
例2,从文意的表达看,这是汉人最常见的具象思维:“援物比类,意以象尽”表现手法。剧作者让王景圣连引两个物象:“蚌死……”、“剑折……”,以喻“哲人归大夜,千秋传佳璋。”从而表明王景圣乃追名逐利之辈,厚颜自荐要为滕子京撰写岳阳楼记以便自己千古留名。
2.1.3借喻
借喻,是本体不出现,直接用喻体来代替本体。巴陵戏中,借喻是最常见的比喻用法。
例1 心只想弄点银子打发鬼
也图个升迁提拔,提拔升迁好作为
《今上岳阳楼》
例2 李绍德:犯上作乱太狂妄
李雍先罢你的官
吴 獬:洞庭湖哟的麻雀子吓大了胆
君山岛上的斑竹哟受的了寒
《弃花翎》
例3 单纱不能成线,独木焉能成林
《薛刚反唐》
例1,借用“鬼”,喻指官场那些腐朽黑暗、掌管人事任免、买管卖官的当权者、吸血鬼。
例2,是《弃花翎》中吴獬与李绍德在公堂上的一场戏。知府李绍德官商勾结,贩卖人口被吴县令人脏俱获。事情败漏,李先对吴利诱拉拢。不成后,再施淫威强逼。吴獬用巴陵人最常见、最熟悉不过的“洞庭湖的麻雀”、“君山岛上的斑竹”这两种动植物自比自喻:胆子大,吓不怕;耐的寒,压不垮。不仅使语言增加了文采,而且使内容更加深刻:表现了吴獬虽然官职卑微,但在大是大非上绝不含糊,面对上司,不畏强暴,刚直不阿,处变不惊,泰然自若。生动形象、明白好懂。
例3,是徐策(薛蛟的恩公义父),告诫蛟儿,单人独马,单打独斗,难报薛家血海深仇。故引上下联作比,晓之以理,并让薛蛟前去寻找婶母纪兰英、叔父薛刚等各路人马。浅显易懂,生动形象。
2.2比拟
“借助想象力把物当做人、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的修辞格式叫比拟。”又分拟人、拟物两类。比拟的主要作用是使语言形象化,增加文章的生动性,便于抒发感情,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在巴陵戏剧本中,也使用了不少比拟辞格。
例1 滕子京(二重唱):
范仲淹:楼观岳阳尽
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
《今上岳阳楼》
例2 薛刚:这剑接天地之灵,金火之精,阴阳之气,日月之形。藏之则鬼神遗世,出之则旅脸潜踪,喜则恋梢,沉沉而不动,怒则跃匣,铮铮而有声。
《薛刚反唐》
例1,一个“引”字将雁人格化,鸿雁能将滕、范二人之愁心牵引开去;一个“衔”字将山拟作能用嘴衔嘴叼的生命之物,从而使物、景更为灵动化、情感化。
例2,以写“人”的动作词语“恋”、“动”、“跃”、“藏”,属性特征词语“灵”、“精”、“气”、“声”、“喜”、“怒”来写剑,看似写剑,实为写人,从而表现出薛刚胸怀大志,待时、待势而起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2.3借代
不直接说出某事物,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事物予以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也叫换名。常见的有特征代、部分代、结果代等等。
例1 滕夫人:老爷,起来
你看那
庙前学宫书声朗
南津堤堰米粮仓
三眼桥上车马畅
岳阳楼中燕绕梁
朝衣处处伤痕创
老爷无愧于岳阳
《今上岳阳楼》
例2 斯光:那天重修新楼之时,我将一张三万缗钱银票塞进一条鲤鱼的腹中,命家奴假扮鱼商,将鱼偷偷地卖给了他的夫人。如今,那鱼儿已剖了煮了吃了化了,那银票……
齐浪飞:怎么样?
斯光:哈哈
(接唱)莫非也能填嘴巴?
《今上岳阳楼》
例1,剧作者借滕夫人之口,分别以“学宫书声朗朗”、“堤堰米粮满仓”、“桥上车马通畅”、“楼中飞燕绕梁”代替岳州在滕大人的励精图治之下百废俱兴:教育兴旺、农事繁荣、市井兴盛、文化发达;以“朝衣处处伤痕创”来代指滕子京在岳州的苦心劳作却遭人嫉恨,勤政为民却反受人毁谤,以此安慰劝勉滕子京:咱们无愧于岳阳!
例2,用岳阳口头词语“填嘴巴”代替“剖了、煮了、吃了”,不但通俗、明白、好懂,同时更使唱词充满了巴陵之泥土气息。
2.4夸张
夸张,也叫“铺张”。为了突出地说明某一事物的本质特征,更鲜明地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识地对客观事物加以渲染夸大或贬低缩小的一种修辞方式。夸张是对某一事物的某一特点作扩大的描述,作更集中更高度的概括,透过现象更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它的妙处在于不似真实,胜似真实。它虽然不是事物的原貌,而读者却觉得很真实,从而得到更生动深刻的印象。夸张的手法,特别适用于表现人物强烈的感情,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例1 齐浪飞:莫将我恐吓,砍头只有碗大的疤。修楼监工你称霸,血汗缗钱你要拿。滕大人找你谈过话,有账有证老子将你的把柄抓
《今上岳阳楼》
例2 斯光:陈年旧账休讹诈,退赃退款我经得查。滕大人,也不傻。屁股有屎胭脂搽。
《今上岳阳楼》
例1,齐浪飞以前虽曾是湖匪,但本性刚直火烈、仁良。归顺滕大人后,面对自己的直接上司斯光欺民称霸、贪污受贿的种种恶迹,他毫不退让;面对斯光的威胁恐吓,他大义凛然。一个缩小的夸张“砍头只有碗大的疤”,极其生动、形象、夸张地表现出齐浪飞的嫉恶如仇、视死如归。
例2,剧作者笔下的斯光,眼看自己贪污受贿的劣迹已然暴露,便用极荒诞的扩大式夸张“屁股有屎胭脂搽”,反将贪污受贿的“屎盆子”扣向滕子京,从而表现出斯光的做贼心虚、欲盖弥彰、粗俗卑鄙、斯文扫地,猪八戒倒打一耙。
烟波浩淼的洞庭湖锻造了博大真挚、气吞河岳的巴陵人。
神奇秀丽的君山岛滋养了空灵朴素、柔情似水的岳阳情。
岳阳楼古朴清越的风铃敲击出了范仲淹的千古雄文。
在古巴陵这片厚实的土壤里孕育了一颗璀璨的洞庭明珠——巴陵戏。巴陵戏在四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蜚声艺坛的艺术名家,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
本文在这些优秀剧目的基础上,从语音、词汇、句法、辞格等方面对巴陵戏语言艺术进行了较为系统而又深刻的分析和阐述。在分析巴陵戏语音特点时,主要就普通话声韵与巴陵戏、湖广音的声韵进行比较,归纳出巴陵戏唱词字音“普方交汇”、独具个性的地域特色。在分析巴陵戏词汇美的基础上,探讨巴陵戏是如何成语锦织、如何吸收本地的方言口语来塑造人物,表现生活,体现地域特色的。在句法方面,紧扣巴陵戏行腔走句的独特韵味来进行分析,从常式句、变式句两种句式的特点来解析巴陵戏的行腔韵味。在辞格方面,从积极修辞结构均衡齐整、表意生动形象入手,探讨剧作者们是如何增强剧本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
当然要透彻的分析岳阳巴陵戏的唱词不但涉及音韵学、词汇学、方言学、句法学、修辞学等众多研究领域,同时也须涉及诗学与声学,甚至还须涉及到社会文化学、社会心理学等等。许多问题需要综合多学科知识才能完满解决。由于本人学识水平有限,对剧本语言艺术特点的探讨还处在较浅的层面,恭请各位前辈、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目前对巴陵戏唱词研究还主要集中在曲调的探讨上,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还未充分展开,值得后来的研究者们进一步探胜索幽。真诚的希望后来的研究者们能够不断深入,不断前行,让巴陵戏的优秀作品、优秀技艺发扬光大,让我们深爱的巴陵戏好花常开,好歌不断,好戏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