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巴陵戏语言之音乐美(一)

魏来

  “语言的音乐美最主要表现为:韵律美、节奏美和平仄美三个方面。汉语的声韵美学主要的内容是:韵律、节律和声律。”汉语中元音占优势,乐音多,声音高低抑扬很明显,词分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所以特别富有音律美。我国古今著名的语言艺术家都很注意声音的修辞:清人刘大魁说:“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故音节为神气之迹……一字之中,或用平声,或用仄声;同一平字,仄声,或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则音节迥异……”。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魁在《论文偶记》中强调了讲究每个字音声律美的重要。戏剧语言大师老舍说:“我写文章,不仅要考虑每一字的意义锤炼,还要考虑到每个字的声音。一注意到字音的安排,也就必然涉及到字眼的选择,字虽同义,而声音不同,我们就选用那个音义俱美的。”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就很重视语言声律的研究和运用,不仅韵文要讲究声律的和谐,而且戏文也要求能够铿锵有声,琅琅上口。前人根据汉语的特点,创造了许多研究声音美的语言形式。

  1、韵律整齐

  中国传统戏曲应该说从开始就具有“诗”的品质。这一点,著名戏剧家张庚先生看得很准,他说:“戏曲是与拿来清唱的抒情或叙事的‘散曲’相对待的”,这样一来,“我国戏曲也把戏曲作为诗的一个种类看待”。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剧诗”的概念。后来,不少学者就在戏剧研究中频繁的用“剧诗”这个概念来阐释戏曲语言的审美本质特征。的确是这样。中国古代著名戏曲的唱词都是有诗的韵味和节奏的。押韵使得同一个音在同一个位置上不断的重复,这种声音上的回环复沓,“可以帮助情感的强调和意义的集中”发源于民间,在传统戏剧大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巴陵戏理所当然的受到了这一影响。所以,巴陵戏的创作者们自觉的将唱词写成了声调协调、合辙押韵的优美句子。

  1.1 押韵方式

  巴陵戏是音乐性比较强的演唱艺术,为了使唱段有强烈的节奏感、悦耳动听,就要求同一唱段或相邻的唱段,最好选用同一个韵辙,即在每一句唱词的最后一个字都要押相同的韵。巴陵戏唱词的合辙押韵,除少数情况下,都合十三辙的韵部,通常情况下,同一段唱词是押同一个韵的,并且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

  1.句句押韵,一韵到底。一般是第一句起韵,第二句即开始押韵,这叫“定韵”或“定辙”。一经起韵,下面各句唱词的韵脚都要与所起的那个韵相合,简称排韵。如下面这段唱词句句都押“怀来”韵

  耳旁听得呼元帅

  爹娘!双亲!哎……

  好似钢刀刺胸怀

  千不该万不该是元帅的不该

  不该阳河把弟差

  不该令三弟回府双寿拜

  爹娘爱子酒宴开

  酒醉闯出辽府外

  惹下滔天大祸来

  张台贼!奏一本,皇上宠爱

  爹娘哎……

  将令旗插在大堂外

  反上金殿灭张台

  《薛刚反唐》

  2.隔句押韵。事实上,要做到每句都押韵有时候在选词上有些困难,同时一韵到底的这种排韵也有呆板单调乏味之嫌。因此在起韵后,唱词的下句一定要押韵,但是上句则可以不押韵,此为偶句押韵,简称偶韵。

  三月清明百花香 (江阳)

  香樟吐绿翠影摇 (遥条)

  花似火燃随山泉 (言前)

  李花如雪随风飘 (遥条)

  睹物伤春人渐老 (遥条)

  爱情光阴莫轻抛 (遥条)

  奴本有心隐山谷 (姑苏)

  奈无良将保皇朝 (遥条)

  最从师命休烦躁 (遥条)

  山中采药不辞劳 (遥条)

  《莲台收妃》

  尽管第一、三、五、七句不押韵,但因为坚持了第二、四、六、八句必须合辙押韵的原则,故并不影响演唱。这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合辙”和所谓的“翘三不翘四”的原则。

  3.由于方音的影响,巴陵戏一些字音的韵母不同于普通话,而引起了韵辙的不同。这是由于受“湖广音”的影响,用普通话读来可能不太押韵,可用方言读来却是一韵到低。一般说来有以下两种情况:“姑苏”作“油求”,“中东”作“人辰”。例如:

  金堂玉马酒肉臭

  不思乾坤日夜浮

  君子之腹小人度

  草木皆兵羞不羞

  老夫玉碎站着走

  不为瓦全跪着求

  《今上岳阳楼》

  在普通话中,“浮”和“度”的韵母都为“u”,属于十三辙中的“姑苏辙”。在方言中,当“/t/、/t /、/n/、/l/、/ts/、/ts /、/s/、/ /、/ /、/  /”等声母与韵母“/u/”拼合时,巴陵戏字音的韵母均为“/ou/”。因为在湘北湖广音中“浮”和“度”分别读作“/fou/”、“/tou/”。在巴陵戏剧本唱词中该句都押“油求辙”,一韵到底。又如:

  思亲人,想亲人

  见了亲人是仇人,是仇人

  我骂你蟒袍玉带泯人性

  我揍你朝靴乌纱灭良心

  我怨你骏马高官凌百姓

  我恨你锦衣玉食辱朝廷

  《今上岳阳楼》

  在普通话中,“性”、“姓”、“廷”的韵母都为“/iŋ/”,属于十三辙中的“中东辙”。在湘北湖广方言中,当“/p/、/p/、/m/、/t/、/t /、/n/、/l/、/ /、/ /、/ /”等声母与韵母“/əŋ/、/iŋ/、/uəŋ/、/uŋ/、/yŋ/”拼合的字,字音的韵母,均为“/ən/、/in/、/un/、/yn/”。因此在巴陵戏剧本唱词中该句都押“人辰辙”,也是一韵到底。

  1.2 以韵传情

  押韵应该考虑到韵的响亮度。押韵可以创造音响效果,使唱词更具音乐美。巴陵戏唱词押韵,所选用的韵一般能和感情联系起来,使唱词能更好的传情达意。例如江阳韵的字比较响亮,比较适合用来表达慷慨、激昂、兴奋等比较强烈的感情。如:

  风前烛,瓦上霜

  休将老泪洗心伤

  你看那

  庙前学宫书声朗

  南津堤堰米粮仓

  三眼桥上车马畅

  岳阳楼中燕绕梁

  朝衣处处伤痕创

  老爷无愧于岳阳

  此一番

  到苏杭

  只把天年养

  无事免公堂

  采菊东篱悠然只把南山望

  乐将鹤发保安康

  《今上岳阳楼》

  这段唱词是滕子京本想在岳阳大展拳脚,但却因范仲淹和王景圣的斗争受到牵连,在圣旨下达以后,调滕子京去苏州养老。滕夫人悲愤万分,唱出这段唱词。句句押江阳韵,慷慨激昂,既表达了滕子京无愧于岳阳,也表现了对朝廷深深的不解、无奈与感伤。

  而表达哀伤缠绵的感情时,常用灰堆、姑苏、一七等韵辙来表达。

  例如齐浪飞因为报国无门,落草为寇,被新上任的知府滕子京抓获时,所唱的一段唱词:

  齐浪飞临死泪垂

  我也曾是小吏职位卑微

  岳阳名楼我护卫

  尽职尽责尽心扉

  无论汉唐与晋魏

  岳阳楼上尽春晖

  待到宋时楼垂废

  风雨飘摇不忍窥

  说干嘴巴跑断腿

  四方游说家不归

  也曾经弄来拨款心安慰

  也曾经百姓集资刻丰碑

  怎奈是不见修楼只见官家买醉

  千般伤心万般悲

  怒火中烧为胡匪

  要与官府黑对黑

  《今上岳阳楼》

  齐浪飞本是岳阳的一小吏,梦想就是修葺岳阳楼。在诸多努力下,想尽各种办法,但因岳州知府不作为,齐浪飞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落草为寇,成为湖匪。在抢劫新到知府滕子京时,被滕抓获。在滕子京的询问下,齐浪飞道出了自己的苦衷。这些都是通过齐浪飞以哀伤的曲调唱出来,听后令人唏嘘不已。

来源:湖南科技大学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