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巴陵戏语言之语音美

魏来

  戏曲是在舞台上演出的视听艺术,所以,语言自然就是构成戏曲的基本要素。戏曲在演唱、道白中离不开语言,就连戏曲中的动作,在剧本写作时也需要用语言表述明白,把演员需要完成的动作描绘出来。总之,离开了语言就无法构成一部完整的戏曲。戏曲表演的特点又要求其语言与生活语言、其他艺术形式语言有区别,形成戏曲语言自己的特色。巴陵戏作为众多地方戏曲中的一种,兼有戏曲语言特点的共性又有自己突出的个性。

  1、巴陵戏语言字音特点

  巴陵戏虽是岳阳一带的地方戏,但并非都使用岳阳土话。其语言的形成,与中国戏曲发展史有一定的血脉渊源关系。巴陵戏的语言,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古代戏曲的传统,在“中原音韵”的基础上采用“中州韵”,使得巴陵戏能够为较大范围的观众所听懂、接受;另一方面又与湘北地方语言长期结合在一起,受到“湖广音”的影响,使唱腔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中原音韵”(普通话)与“湖广音”(巴陵地域方言)交相融汇。

  1.1 声韵特点

  巴陵戏字音合“中州韵”。“中州韵”承袭了“中原音韵”的传统,其字音基本上是按北方口音的声母和韵母拼合而成,和今天的普通话的音系非常接近。巴陵戏历来有咬字发音合“中州韵”的说法。事实上,巴陵戏的字音和普通话的字音结构很近似,其声、韵大部分与普通话声母、韵母完全一样,所以较大部分观众都能够听懂。

  巴陵戏相当一部分字音的声韵结构与普通话相同,各个声母与韵母拼合的字音在巴陵戏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实例,如“班”、“胖”、“忙”、“方”、“他”、“男”、“部”、“空”、“瓜”、“红”、“家”、“欺”、“娘”、“凶”、“中”、“从”、“松”、“人”、“要”、“外”、“云”等等。同时这些字音的结构与湘北地方方言也相同,即三者的念法都一样。这是巴陵戏字音入“中州韵”的主要方面。

  巴陵戏常用字中,有一些字的声母不同于方言,而同于普通话。这些字中有一部分的声调读“去声”,同于普通话的声调,但也有一部分的声调同于岳阳方言,读“入声”(普通话则读作阳平)。又有以下几种情况:

  

  

  

  6、巴陵戏中还有一些字,声母同于普通话,韵母又同于方言:

  

  这些字音接近湖北汉口一带的音韵。

  巴陵戏一些字音的韵母不同于普通话,同于方言而引起了韵辙的不同,这是由于受“湖广音”影响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

  

  ③普通话一些字的韵母为“/ei/”,有些字巴陵戏韵母为“/y/”,如“北”、“没”、“黑”、“贼”等字。

  1.2 巴陵戏字音之声调特点

  巴陵戏咬字用“湖广音”,入“中州韵”,但表现其地方特色的因素,主要还是在语音的声调方面,它直接影响剧种的声腔特色。

  巴陵戏流行于湘北地区及湘鄂赣边境三十多个城镇与农村,但立足于巴湘,其字音声调来源于当地方言,特别是岳阳与湘阴两地方言。

  岳阳(包括临湘、华容)属北方语系(近似常德口音);湘阴(包括汨罗、平江)属湘语系(近似长沙口音),湘北方言由这两个不同语系的语音组成。

  巴湘两地方言各包括六个不同的声调,它们有相同和不同之处,合起来共有八种不同的音值,这些音值归入四个不同的声调。如表:

  

  以上两地方言声调的音值虽然各不相同,但有内在的联系,其进行方向是一致的。两地虽语言不同,但语系能够结合、通融,是由于两地间水陆邻近,交通方便,人民群众来往密切,语言相互吸收渗透,这也是两地艺人能长期在一起组建班社进行艺术表演的主要原因。这些字音的声调经历代艺人加工、取舍,基本上达到了规范化的程度,有的字为两地共同声调,有的字用岳阳话,有的字用湘阴话,有的字吸收了长江北岸的字音声调。如“市”字音调既没有采用岳阳话,也没有采用湘阴话,而用的汉口话的声调,恰恰与巴陵戏字音的“世”字声调同一音值,也归入了“去声”。巴陵戏唱腔中大量的去声字引起旋律大跳,也就是这个原因。

  规范后巴陵戏舞台语言的四声的音值:

  

  规范化了声调后的巴陵戏具备了更好的传播条件,为其发展兴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巴陵戏有不少字音本来就和方言差不多,加之它所产生和流行的地理环境的原因,长期受当地群众语言的影响,作为湘北地区的地方剧种,用“湖广音”念唱是很自然的现象。

来源:湖南科技大学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