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戏剧服饰与生活常服的关系
通过前面对中国古代戏剧服饰历史和特征的考述,戏剧服饰来自生活常服的认识已经基本得到认同。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是:中国戏剧服饰为什么抛弃了生活服饰的历史具体性而走向程式化,为什么中国戏剧服饰在明代发展定型,为什么明代以后的戏剧服饰主要以明代服饰为基础来设计?
戏剧服饰在接受生活服饰影响的同时,也接受了舞蹈、雕塑和绘画等的服饰的影响。戏剧服饰的可舞性特征就是从舞蹈服饰发展而来的,对此前面已有专述,此不赘谈。至于戏剧服饰与雕塑和绘画服饰的关系,周贻白先生曾有过阐述,他发现戏剧中的关羽形象,和佛教寺院的“伽蓝”神像非常相像,由此认为戏剧角色造型受了神像雕塑和绘画的影响,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戏剧神怪形象的设计,往往受民间宗教或传说的影响,周贻白先生所讲的关羽的戏剧形象与其神像相像,实际上是和民间的关羽崇拜密不可分的。“中国文化传承中有三个不同的关羽:历史的关羽、宗教的关羽和艺术的关羽。其中历史的关羽是后二者的基础、原型,历史的关羽是母体,艺术的关羽与宗教的关羽是它的派生,是对它的丰富和阐释。”戏剧中关羽的形象塑造,既从历史母体而来,同时又受了宗教的影响。关羽宗教化始于隋朝,北宋时朝廷开始对其加封,一直到清代,关羽头上的头衔就有很多种,包括崇宁真君、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壮缪义勇王、英济王、显灵威勇武安英济王、关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和忠义神武关圣大帝等等,关羽的神化,对戏剧中的关羽形象塑造有很大影响。《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中的关羽尚未发迹,可是在张飞手下的屠户眼中却已经是一个“神道”模样了:“那个人生的异相,三绺美髯,过其胸腹”,“面如紫玉一般相似”,“身凛凛,貌堂堂,恰似个活神道一般”。《诸葛亮博望烧屯》中关羽与刘备、张飞一道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一见关羽,便情不自禁地说唱道:“是个五霸诸侯,生得奇哉!”“生的高耸耸俊鹰鼻,长挽挽卧蚕眉。红馥馥双脸胭脂般赤,黑蓁蓁三绺美髯垂。内藏着君子气,外显着碜人威。这将军生前为将相,死后做神祗。”从剧情来看,此时的关羽尚为凡人,但在剧中人眼中他已是神,具有了神貌、神性。剧中人的看法,正是剧作者、演员以及观众等对关羽崇拜的反映。艺人们对关羽的崇拜不仅仅体现在演员把关羽这个角色视为“神道”,而且表现在他们以神的形象来装扮关羽。史书仅有“羽美长髯”数字涉及关羽的外貌,关羽的脸色、眉形、服饰等均未提及,可在元明杂剧中,关羽已是一个头戴渗青巾,重枣红脸(是化妆还是面具,尚不清楚),卧蚕眉,鹰鼻,挂三绺髯,身穿蟒衣曳撒,外罩红袍,颈围项帕,腰系褡膊和带,佩剑,手执青龙偃月刀的英雄神形象。显然,除了长髯外,其他装扮都是人们的想象所为,就是长髯也不是按照历史的原样,而是被夸张和程式化了。《关云长大破蚩尤》第三折中写土地神关羽出场时和玉泉寺长老的一段对话。长老说:“想将军在生时,生的容貌端然,今日正直为神,可塑的如此恶像,可是为何?”关羽说:“长老不知。不干别人的事。都是这塑的待诏功德主,它的不是了也。”说完唱道:([倘秀才])“颇恨那愚浊下民,他塑画的我不依本分。我在时谁曾每日朝朝无是狠。塑的我披这副黄金铠,可戴一顶渗青巾。他将咱来祭敬。”可见,关羽的形象与关神塑像有密切关系。直到近代,戏剧艺人仍经常从神像绘画中体悟戏曲服饰设计的灵感。如梅兰芳在扮演《洛神》时,就从洛神绘画中得到启发,他结合舞台实际对画中洛神服饰做了改造,形成了风格别致的洛神服饰。通过这套服饰,他把《洛神赋》所描绘“披罗衣之璀璨兮……曳舞绡之轻裙”的洛神风韵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绘画等在描绘人物,尤其是描绘历史人物(成为神怪的除外)时,虽然也有变形、夸张的成分,但并非完全不考虑人物服饰的历史具体性,而中国古代戏剧对历史人物服饰的历史具体性却不大讲究。从唐代参军戏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它的端倪,参军脚色扮演参军时穿绿色衣服是符合唐代冠服制度的,后来参军脚色不限于扮演参军,却没有按照所扮演官员的实际情形改变服饰,仍然沿用“绿衣”,说明唐代参军穿“绿衣”扮演假官已经成为定式,只要是参军所扮演的假官,就穿“绿衣”官服,至于这个假官是什么品级,生活中该穿什么颜色的服饰,却没有也无需仔细区别。宋代杂剧脚色丰富了,参军脚色的职能被两个脚色所分担,装孤承担了参军扮演假官的职能,副净继承了参军扮演滑稽人物的职能。装孤所扮演的假官,服色不囿于绿色,固然使舞台上的假官形象丰富了,但假官服饰并未因此而与其生活服饰等同起来,仍然是程式化的。从文物中的装孤形象看,杂剧假官形象基本上是“头戴展脚幞头,身穿圆领宽袖长袍,束带”,即穿着公服的宋代文官形象。我们知道,宋代官员只有在处理公务活动时才穿着公服,日常上朝或参加祭祀时分别穿朝服和祭服。《宋史·舆服志》规定:
诸臣祭服。唐制,有衮冕九旒,鷩冕八旒,毳冕七旒,絺冕六旒,玄冕五旒。宋初,省八旒、六旒冕。九旒冕:涂金银花额,犀、玳瑁簪导,青罗衣绣山、龙、雉、火、虎蜼五章,绯罗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绯蔽膝绣山、火二章,白花罗中单,玉装剑、佩,革带,晕锦绶,二玉环,绯白罗大带,绯罗袜、履,亲王、中书门下奉祀则服之。其冕无额花者,玄衣纁裳,悉画,小白绫中单,师子锦绶,二银环,余同上,三公奉祀则服之。七旒冕:犀角簪导,衣画虎蜼、藻、粉米三章,裳画黼、黻二章,银装佩、剑,革带,余同九旒冕,九卿奉祀则服之。五旒冕:青罗衣裳,无章,铜装佩、剑,革带,余同七旒冕,四品、五品为献官则服之。六品以下无剑、佩、绶。紫檀衣,朱裳,罗为之,皂大绫绶,铜装剑、佩,御史、博士服之。平冕无旒,青衣纁裳,无剑、佩、绶,余同五旒冕,太祝、奉礼服之。
朝服:一曰进贤冠,二曰貂蝉冠,三曰獬豸冠,皆朱衣朱裳。宋初之制,进贤五梁冠:涂金银花额,犀、玳瑁簪导,立笔。绯罗袍,白花罗中单,绯罗裙,绯罗蔽膝,并皂缥襈,白罗大带,白罗方心曲领,玉剑、佩,银革带,晕锦绶,二玉环,白绫袜,皂皮履。一品、二品侍祠朝会则服之,中书门下则冠加笼巾貂蝉。三梁冠:犀角簪导,无中单,银剑、佩,师子锦绶,银环,余同五梁冠。诸司三品、御史台四品、两省五品侍祠朝会则服之。御史大夫中丞则冠有獬豸角,衣有中单。两梁冠:犀角簪导,铜剑、佩,练鹊锦绶,铜环,余同三梁冠。四品、五品侍祠朝会则服之。六品以下无中单,无剑、佩、绶。御史则冠有獬豸角,衣有中单。袴褶紫、绯、绿,各从本服色,白绫中单,白绫袴,白罗方心曲领,本品官导驾,则骑而服之。
可见,宋杂剧服饰并没有完全按照宋代官员的实际穿戴来装扮,而是选择了宋代官员常穿且官员特征较为明显的公服来装扮,表明宋杂剧在角色装扮上只强调特征性,并不苛求历史具体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