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中国古代戏剧服饰装饰性的原因(一)

宋俊华

  古代服饰的装饰性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古代戏剧服饰的装饰性特征呢?通过对古代戏剧演出历史的考察,我们发现古代戏剧服饰的装饰性主要和下面几个方面的情况有关:

  一、演员塑型的需要

  戏剧服饰的本质是装扮角色,故衡量戏剧服饰设计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有利于演员真实地装扮角色,即是否“象”。所谓“象”,就是艺术真实。戏剧扮演的艺术真实,要求演员除了在语言、神态上模拟对象外,还应该在形体上模拟对象,即通过服饰、化妆来改变自我形体,缩小自身与所扮演角色之间的形体差别。原始人在身上刻画图纹、装饰羽毛,无非就是为了求得与动物或神怪对象的相像,只有“象”,才能获得巫术或图腾操纵自然的效果。后来,人类在服饰上或画或绣各种图纹,很大程度上就是巫术或图腾崇拜的遗存。《优孟衣冠》的优孟扮演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是和他装扮的“象”是密不可分的。宋杂剧中的副末和副净两个滑稽角色之所以被人们喜爱,也是因为他们的扮相与生活中的滑稽人物很相像。

  服饰可以改变演员的先天体形,创造出美的扮相。梅兰芳《谈戏剧舞台美术》讲:“对于规律的理解,不可以简单的划分这样形式的颜色好,那样不好。要知道这里面是各种不同条件配合起来的,产生的效果也各有不同。例如虞姬穿的鱼鳞甲,1955年我做了一套,两腋下用深紫色。原因是身体渐胖,不易穿细腰的服装,但虞姬这套衣服还有办法可想,就是把两袖作肥一点,披肩大一点,使在比例上与身体相适应,观众视觉上只认为平金鱼鳞部分是胸部腰部的轮廓,而不注意两腋下深色部分,所以就不会有腰部宽大的感觉了。”又说:“《游园惊梦》的情景,是很幽静的,一出场就穿着一件很热闹的大花斗蓬未免有些减色。我觉得《游园》的斗蓬如果太素净了,也不合乎闺中少女的打扮,我打算做一件玫瑰色的素斗蓬,领子和四周做一道适当的绣花边,我想会比现在这一件好得多”。梅兰芳举的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服饰款式、颜色、纹饰等因素,可以改变演员的体形,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戈宝栋《髯口的艺术》一文中也讲:“净行姑且不论,生行也往往足登厚底靴、头戴高冠、内穿胖袄。以这些穿着,加大了身躯。可是颜面就比较困难了。若是戴上了假面,就成了‘死脸’,局限了面部的表演,于是这种髯口的格式便应运而生了。按人的生理规律,胡须生于鼻下,盖住人中。而髯口则戴在上唇,露出了人中,这就将颜面往下延伸了寸许。两边鬓须又向两侧扩张,多出了两颊部分,加上网巾吊眉,又向上伸展了些。整个的面部裸露部分大了,因而与整体的化妆取得了协调,比例匀称。至于净行,又称大面。面部比生行扩展更大,同胖袄的厚度,高靴的高度相应地增加取得协调。武净用的扎,髯口中的空隙很大,垂至下颜以下,而给人的感觉却是口的部位,无形中又加大了颜面的面积。这样,使面部同躯体结合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一个扮好的大面,向我们迎面走来,仿佛见到了庙里的神像,各个部位都大真人一套。因此,髯口在扮戏上的作用,如同旦行头上贴片子一般。所不同的是,旦行的片子根据演员的胖瘦(脸盘的大小)可调整面部的形,它可使大,又可使小。而髯口的作用却是放大面部。这是我国舞台上的‘整容术’,也就是化妆上的程序”。这段话谈的主要是化妆、髯口对演员形体的改变效果,也适合于戏剧服饰的塑型。在运用戏剧服饰使演员的形体变大或缩小的同时,也要和演员面部化妆、髯口的运用相协调,这是戏剧服饰对装扮角色的基本要求。

  若从演员角度来看,塑型是因为演员先天体形和所要扮演的角色体形有差别,需要通过服饰来加以弥补。如陈明智对胖袄、厚底靴的使用,就是为了弥补他体形的不足,京剧对“跷”的使用也是如此。另外,翎子的延伸、水袖的拓展、蟒、靠的宽大形状无不是为了弥补演员身高、体形的不足。若从观众角度来看,塑型则是为了观众的欣赏需要而产生的。古代戏剧除了宫廷、王府或堂会外,一般在民间的勾栏、广场和庙台等场合演出。民间演出场面大,观众多,如果舞台形象不够高大,远处的观众就无法看见。为了照顾观众的欣赏,艺人们发明了塑型这种装扮方式,通过塑型不仅可以更好地扮演一些体形高大的角色形象,而且会产生很好的观赏效果,高大的形象加上颜色鲜明、款式多样的服饰,站在后面的观众就能够真切地欣赏舞台形象了。此外,舞台周围的环境,也会对最初的服饰颜色的设计产生影响。西北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色调灰黄单一,地形地貌结构粗犷,故北方人喜欢穿大红大绿、浓艳耀眼的服饰,以之与单调的环境色形成一种色调互补;江南水乡山青水绿、气候宜人,故南方人喜欢穿素淡或间色服饰,与自然环境的色彩相谐和。古代戏剧服饰最初在颜色的选用上,除了考虑古代冠服制度的规定和戏剧角色的特征外,也不能不考虑戏剧演出环境的颜色,中国戏剧服饰的上五色,用纯净的颜色,形成大红大绿的舞台装饰,不能不说与古代戏剧最早活跃在北方没有关系。而到了明末清初之际,戏剧服饰颜色不断发展出间色来,除了表演角色不断丰富外,演出环境的变化也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总之,戏剧服饰颜色不仅用来装饰演员,使其所扮演角色的特征得到了强调;而且用来装饰舞台,使舞台从周围自然环境中凸出来,从而使角色和舞台成为观众关注的中心。所以,中国古代戏剧表演凸出角色、舞台以及观众欣赏的要求,都需要戏剧服饰具有装饰性。

来源:中山大学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