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清代宫廷大戏的编纂和演出

宋俊华

  出于朝廷典仪和娱乐的需要,清代宫廷里经常有戏剧表演,演出的内容除了民间舞台上广为流传的昆腔、弋腔传奇外,还有内廷文学侍臣编写的剧目。董含《莼乡赘笔》说:  

  二十二年癸亥(即康熙二十二年1683),上以海宇荡平,宜与臣民共为宴乐,特发帑金一千两,在后宰门架高台,命梨园演目连传奇,用活虎、活象、真马。先是江宁、苏、浙三处织造各献蟒袍、玉带、珠凤冠、鱼鳞甲,俱以黄金、白金为之。上登台抛钱,施五城穷民。彩灯花爆,昼夜不绝。

  这里演出的目连传奇便是由内廷词臣编写的剧目。现存清代雍正抄本的《劝善金科》共有十本二百三十七出,第十本第十三出宾白有:“幸逢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因天下荡平,广颁赦诏,十恶之外,咸赦除之”等语。由此可知,早在康熙二十年(1681),清廷就已经有了目连戏的改编本。另外,清廷在康熙年间还改编了《西游记》,懋勤殿旧藏的“清圣祖谕旨”讲:

  《西游记》原有两三本,甚是俗气。近日海清,觅人收拾,已有八本,皆系各旧本内套的曲子,也不甚好。尔都改去,共成十本,赶九月内全进呈。

  从“今日海清”的话来看,下谕旨时间是在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之后,接旨的对象应是指定剧本的改编者。谕旨要求他们在几个月内把八本的《西游记》改编成十本,说明康熙时内廷已经开始了类似大戏的编写。

  清廷大规模地组织词臣编写大戏,则是发生在乾隆年间的事。昭梿《啸亭续录》卷一“大戏节戏”条说: 

  乾隆初,纯皇帝以海内升平,命张文敏制诸院本进呈,以备乐部演习。凡各节令皆奏演。其时典故如屈子竞渡、子安题阁诸事,无不谱入,谓之《月令承应》。其于内廷诸喜庆事,奏演祥徵瑞应者,谓之《法宫雅奏》。其于万寿令节前后奏演群仙神道添筹锡禧,以及黄童白叟含哺鼓腹者,谓之《九九大庆》。又演目连犍尊者救母事,析为十本,谓之《劝善金科》,于岁暮奏之,以其鬼魅杂出,以代古人傩祓之意。演唐玄奘西域取经事,谓之《升平宝筏》,于上元前后日奏之。其曲文皆文敏亲制,词藻奇丽,引用内典经卷,大为超妙。其后又命庄恪亲王谱蜀、汉《三国志》典故,谓之《鼎峙春秋》。又谱宋政和间梁山诸盗及宋金交兵,徽、钦北狩诸事,谓之《忠义璇图》。其词皆出日华游客之手,惟能敷衍成章,又抄袭元明《水浒义侠》、《西川图》诸院本曲文,远不逮文敏多矣。

  张敏即张照,庄恪亲王即康熙第十六子允禄,二人都是编制宫廷大戏的主持人。此外,参与编纂的还有周详钰等人。《劝善金科》、《月令承应》、《法宫雅奏》和《九九大庆》等在乾隆九年以前即已编定,其他的则在乾隆九年以后陆续编定出来。现存的大戏剧本有:《劝善金科》、《升平宝筏》、《鼎峙春秋》、《昭代萧韶》和《忠义璇图》、《锋剑春秋》、《封神天榜》、《楚汉春秋》、《阐道除邪》、《征西异传》、《铁旗阵》等,大都收在《古本戏曲丛刊》第九集中被影印出版。

  大戏内容以演神怪和历史故事为主,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说:“演仙佛麟凤太平击壤之剧,谓之大戏”。大戏在结构、用曲安排上,完全仿照传奇的模式,但规模却比传奇要宏伟得多。每部大戏有十本,每本二十四出,需连续十几天才能演完整本,前后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故只有宫廷才能演出其恢弘的气势。乾隆皇帝令人编撰大戏,无非是想为自己歌功颂德,点缀盛世太平。于是不惜耗费巨大的物力、财力、人力搬演大戏,从而造成了宫廷演戏在舞台、道具、服饰等方面都近乎畸形的发展。赵翼《簷曝杂记》卷一《大戏》这样描述乾隆年间热河行宫大戏的演出情形: 

  内府戏班,子弟最多,袍笏甲胄及诸装具,皆世所未有,余尝于热河行宫见之。上(乾隆)秋狝至热河,蒙古诸王皆觐。中秋前二日为万寿圣节,是以月之六日即演大戏,至十五日止。所演戏率用《西游记》、《封神传》等小说中神仙鬼怪之类,取其荒诞不经,无所触忌,且可凭空点缀,排引多人,离奇变诡作大观也。戏台阔九筵,凡三层。所扮妖魅,有自上而下者,自下突出者。甚至两厢楼亦作化人居,而跨驼舞马,则庭中亦满焉。有时神鬼毕集,面具千百,无一相肖者。神仙将出,先有道童十二、三岁者作队出场,继有十五、六岁,十七、八岁者,每队各数十人,长短一律,无分寸参差。举此则其他可知也。又按六十甲子扮寿星六十人,后增至一百二十人。又有八仙来庆贺,携带道童不计其数。至唐玄奘僧雷音寺取经之日,如来上殿,迦叶、罗汉、辟支、声闻,高下分九层,列坐几千人,而台仍绰有余地。

  赵翼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入选军机处,曾两度扈从乾隆帝至塞北秋猎,所记当为亲眼所见。当时随朝鲜使团来华的朴趾源也亲眼目睹了这次盛况,他在《热河日记》(又名《燕行录》)中说:“八月十三日,乃皇帝万寿节,前三日后三日皆设戏。千官五更赴阙候驾,卯正入班听戏,未正罢出。戏本皆朝臣献颂诗赋歌词,而演为戏也。另立戏台于行宫东,楼阁皆重檐,高可建五丈旗,广可容数万人”。宫廷大戏“凭空点缀,排引多人”,于此可见一斑。

  乾隆皇帝以前,大规模的万寿庆典活动只有康熙帝六十寿诞一次,而在乾隆年间却有数次。除了乾隆外,崇庆皇太后的寿诞也是轰动一时。赵翼在《簷曝杂记·庆典》对她寿诞时的演戏情形作了记载: 

  皇太后寿辰在十一月二十五日。乾隆十六年届六十慈寿,中外臣僚纷集京师,举行大庆,自西华门至西直门外之高梁桥,十余里中,各有分地,张设灯彩,结撰楼阁。天街本广阔,两旁遂不见市廛。……每数十步间一戏台,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侲童妙伎,歌扇舞衫,后部未歇,前部已迎,左顾方惊,右盼复眩。……辛巳岁皇太后七十万寿仪物稍减。后皇太后八十寿、皇上八十寿,闻京师钜典繁盛,均不减辛未,而余已出京不及见矣。 

  乾隆时期是清廷大戏演出的鼎盛时期。到了嘉庆时期,宫廷的南府和景山还存在,大戏仍然可以整部连续演出。清代宫廷旨意档记载嘉庆二十三年十月十八日嘉庆帝寿辰时说: 

  七月初十日禄喜传旨

  九月二十五日:重华宫外头学小班承应。

  十月初一日:重华宫内大学小内学承应。

  初二日:同乐园外众节戏。

  初三日:鉴古斋外二学、外三学。

  初四至初七日:同乐园承应《九九大庆》。

  初八日:敷春堂大班、小班。

  初十日:同乐园承应《千秋和庆》外众、内大学。

  十二日:同乐园外头学、外三学。

  十三日:重华宫内大学承应。

  十五日:重华宫外二学、小班承应。钦此。

  可见,万寿节的演戏活动提前三个月就开始筹备了,共安排了十三天承应戏。十月初四至初七日所演的《九九大庆》就是连台大戏。另外,嘉庆二十四年正月,清廷在圆明园同乐园演了整本大戏《鼎峙春秋》,九月演了《升平宝筏》,十二月演了《劝善金科》。每部大戏长达二百四十多出,演出时动用人员、行头极多。一年之中,嘉庆帝竟几次在一个月内演全本大戏。这种场面、排场,因他基本维持了乾隆时的南府和景山演戏机构才能够做到,后世的清帝则再也无法办到了。

来源:中山大学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