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世俗女性装扮
明代北杂剧中男性人物多,女性人物少。因此“穿关”中女性服装名目也就比较少,只有42种,形成了约44种套装。若再减去仙怪女性服饰,则仅有32套。这些女性套装,根据穿戴者情况来分,可划分为诰命夫人套装和市井女子套装等两大类型。
诰命夫人套装主要指官僚配偶的服装,共有10套。这些套装的特点是:(一),多用“补服”,如“补子袄儿”、“补子袍儿”、“补子圆领”等;(二),老年品妇,头戴“塌头手帕”,勒“眉额”,中青年夫人戴“髻头面”或“花箍”,番将夫人则戴“罟罟帽”。
市井妇女套装大体分为四小类:(一),尼姑、道姑套装。尼姑穿戴“僧帽、僧衣”,服饰名目与男僧同。女道主要穿戴“脑搭儿、边襕道袍、绦儿”,所戴冠巾因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道姑戴“全真冠”或“道冠”,女道童戴“秦巾”。女道士冠服与男道士服饰基本相同,惟女道士均戴“脑搭儿”,区别于男道士。(二),正派妇女套装。正派妇女主要指作风正派的妇女,她们往往是市井男子的正妻, 如张孝友妻、屠户任风子妻、商人王文用妻、孟轲妻等,在剧中常由“旦儿”或“正旦”脚色来扮演,一般穿戴“塌头手帕(或手帕),袄儿,裙儿,布袜,鞋。”(三),非正派妇女套装。非正派妇女主要指行为放荡、背夫偷情或谋害亲夫的妇女,她们往往是市井男子的妾或继室,在剧中由“搽旦”脚色扮演,一般穿戴“ 髻手帕、比甲袄儿、裙儿、布袜、鞋”等。(四),其他世俗妇女套装,包括老年平民妇女套装、贫妇或落魄女子套装、梅香套装、侠女套装、女扮男装套装等等。老年平民妇女服装同于老年品妇,惟不用“补服”;贫妇或落魄女子穿“补纳”服,年轻者戴“手帕”,老年者则戴“塌头手帕”;梅香套装多为“髽髻箍儿、比甲袄儿、裙儿、布袜、鞋”等。
五 平民男子套装
《脉钞本》“穿关”中的男性平民服装约有120套,按人物的身分、职业大体可分为衙内套装、员外套装、儒生套装、农工商套装、兵卒探子套装、僧道套装和囚犯套装等七大类。
1.衙内套装
衙内虽归为平民阶层,其地位实介于官僚与平民之间。他们本身无官职或担任小官,但他们往往是权豪之子,经济上富裕,政治上也有靠山,故他们经常游手好闲,交通官府,鱼肉乡里,是古代社会恶势力的代表。《脉钞本》中的衙内的服饰有4套,两套穿“补服”,作官员装扮。另两套体服是“膝襕曳撒、比甲、鸾带”,所戴有别:一套用“缨子大帽”,如庞衙内、韩松、杨衙内、暴发户贾仁和他的养子、富家子扬州奴、闲汉左寻等人所戴;一套则用“双檐网叉帽”,如杨衙内、葛彪等人所戴。
2.员外套装
员外也是古代社会比较特殊的阶层。员外的组成比较复杂,有离职归隐的官员,有农村富户、大户,也有市井富商,他们在平民社会中有威信,受人尊重。员外的着装,大体有6套。体服的式样是“直身(或圆领)、绦儿”。套装间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巾子款式和直身(或圆领)颜色上,就巾子款式言,有5套用“一字巾”,一套用“方巾”;就直身(或圆领)颜色言,有两套用茶褐色,两套用青色,两套未标明颜色。
3.儒士套装
儒士包括两类人:一类是书生,他们是仕的后备军;另一类是以儒标榜者,如归隐的官吏、私塾先生、奉儒的大户、员外等。儒士的穿戴有8套,一般多穿“圆领、绦儿”,戴“一字巾”,但也有戴其它巾子者,如王秀才戴“儒巾”,陶渊明戴“方巾”等。穷儒多穿“补纳直身,绦儿”,巾子用“一字巾”或“散巾”,如吕蒙正、裴度所穿的服饰。其他儒士或穿“襕衫、绦儿”,戴“儒巾”;或穿“茶褐、青直身”,戴“散巾”、“方巾”等。
4.农工商人套装
农工商阶层涵盖的范围相当广泛,有普通庄户、社长、雇工、乞丐、闲汉、使枪弄棒者、恶霸、邦老、樵夫、牧童、艄公、浪荡子、竞技者、小手工业者、坐贾与行商等,他们的穿戴各有特点,共约有58套服装。一般的农民,如王留、沙三、禾徕之类,往往穿“绵布袄、绵布踅”或穿“直身”,戴“毡帽”、“双檐毡帽”、“攒顶”或戴“纱包头”;贫穷的农民、乞丐穿“补纳直身”;艄公穿戴“斗笠”、“蓑衣”;邦老和农村善竞技者,如独角牛、安敬思等,戴“白毡大帽”,穿各种“直身”和“项帕、直缠、褡膊”。工商人服装与农民服装非常类似,一般商人也是戴“双檐毡帽”、“攒顶”、“纱包头”,穿“绵布袄、绵布踅、花手帕”或“直身”、“青衣”,穷商人穿“补纳直身”。
5.兵卒、探子套装
《脉钞本》中的兵卒有许多种,包括汉卒子、番卒子、回回卒子、乔卒子、喽罗;有弓兵、铺兵;有汉探子、高丽探子和回回探子等。此类角色的服饰主要有13套。在服饰装扮上,卒子与探子不同,汉卒子与其它民族的卒子不同,正卒子与乔卒子不同,卒子与喽罗不同,弓兵与铺兵不同。但其中也有规律可循,如正卒子与乔卒子都穿“青布钉儿甲、褡膊”,不同的是前者戴“红碗子盔”,后者戴“红毡帽”;弓兵与铺兵都穿“青衣、褡膊”,不同的是前者戴“毡帽”,后者戴“红毡帽”;探子都穿“锦袄、项帕、直缠、如意裙、褡膊、腿绷护膝、布袜、八答鞋”,汉探子戴“碗子盔”,加穿“金钉甲”,回回探子戴“回回帽”,加“白手巾”,高丽探子则戴“四大巾”。
6.僧道套装
此类约有18套,其中和尚装5套,道士装13套。和尚套装,以“僧帽、僧衣”为主,长老另加“袈裟”,行脚僧人多“陀头”。道士类套装,一般穿“边襕道袍、绦儿”,戴“散巾”(8套),也有戴“秦巾”(2套)、“道冠”、“全真冠”、“卷云冠”者。
7.囚犯套装
此类有8套。根据头部所戴,囚服分为四类,“帽儿”、“攒顶”、“纱包头”、“小帽”。其中“小帽”者有5套,相同的是都穿戴“小帽、手帕、绵布踅”;不同的是:有的穿蓝曳撒,如唐元帅、潘仁美;有的穿蓝直身,如刘文绪;有的穿青直领,如刘文靖;有的则穿“补纳直身”,如赵兴孙;还有无“手帕”,穿“蓝直身”者,如关平。“纱包头”者有2套,相同的是都穿戴“纱包头、绵布踅”,不同的是一套加穿“蓝直身”,一套加穿“青衣”。另外,“攒顶”和戴“帽儿”者,各有一套。
总之,明代杂剧服饰名目繁多,分类详细,具有很强的类型性。其中神怪服饰多于凡人服饰,武将服饰多于文官服饰(将近两倍),男子服饰多于女子服饰(将近19倍)。明代杂剧服饰的这种设计特点与明代宫廷盛演神怪戏、历史戏及戏中角色以神怪、武将、男子为主有密切的关系,也与杂剧服饰穿戴的程式性密不可分的。关于戏剧服饰的程式性问题,本文将在第六章详谈,此不赘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