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民间演出
民间杂剧演出活动被记载和保留下来的很少。从仅有的资料看,元明时期的民间杂剧演出,主要有勾栏演出、路歧演出和神庙演出等几种情形。
关于勾栏演出的情形,研究者经常征引的资料有三条:一是《庄家不识勾栏》散套,二是《汉钟离度脱蓝采和》杂剧,三是《宦门子弟错立身》戏文。
《庄家不识勾栏》是杜仁杰所作,主要描绘了一个乡民进城看戏的情形,其中有关演戏的描绘对戏剧表演研究非常重要。学术界对这套散曲创作时间的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金朝末年,有的认为是蒙古灭金以后,有的则认为是元帝国政权巩固以后;对所演何戏也有不同的认识:李修生认为是“元杂剧”,钱南扬则认为是“金院本”。从套曲中“前截院本调风月,背后么末敷演刘耍和”和“爨罢将么拨”等的描述来看,这场戏剧演出共有两段,前段是院本《调风月》,后段是正杂剧。杂剧在宋金时属于院本,如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说:“金有杂剧院本诸宫调,院本杂剧其实一也。”到了元朝以后,杂剧与院本已经分离为二。这场演出把杂剧与院本并列,表明此处所言杂剧属于元杂剧而非宋杂剧。从这个分析可以推断:这套散曲大概作于金元之际,描述的是院本与元杂剧合演时的情形。
《汉钟离度脱蓝采和》是元无名氏创作的杂剧,描写伶人蓝采和被钟离权度脱出家的故事,间接地为我们提供了当时勾栏演出的戏剧品种、规模和剧目。蓝采和与妻子喜千金、儿子小采和、儿媳蓝山景、姑舅兄弟王把色、两姨兄弟李薄头等六人组成了一个家班,蓝采和常演末尼色,喜千金和蓝山景粧旦色,王把色和李薄头则是净角。他们专门在洛阳梁园棚勾栏内敷演杂剧、院本、传奇谋生,所演的杂剧名目有《于祐之金水题红怨》、《张忠泽玉女琵琶怨》、《老令公刀对刀,小尉迟鞭对鞭》、《三王定政临虎殿》、《诗酒丽春园》和《雪拥蓝关马不前》等。这些剧本都是书会才人编的,其中《老令公刀对刀,小尉迟鞭对鞭》以下几种属于“脱剥杂剧”。
《宦门子弟错立身》戏文描写了宦门子弟延寿马,因迷恋东平散乐王金榜而情愿为路歧人的故事。王金榜和其父母组成一个家庭戏班,而她就是这个小家班的台柱子。后来延寿马也加入了这个戏班,成为其中的一个脚色。这个家班经常流动演出,偶尔也固定在勾栏演出。
从这三个作品,我们可以了解金元勾栏演出的大致面貌。勾栏是城市中的固定演剧场所,出入有门,场内设有带栏杆的演出戏台和观看演出的神楼、腰棚。门口悬挂旗牌、帐额和靠背等做广告,守门人在门口大声吆喝收钱。在勾栏演出的戏班,人数可多可少,蓝采和家班有六人,王金榜家班只有三、四人;时间也可长可短,蓝采和在洛阳梁园演出长达二十年,而王金榜家班则在洛阳作临时演出。
神庙演出是乡村神庙祭祀活动的一部分,目的是酬神、娱神和娱人。现存最为形象的神庙演戏材料是山西洪洞县明应王殿的元杂剧壁画(附图7)。壁画帐额书“尧都见爱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落款是“泰定元年四月”,故其成于元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据《重修明应王殿》碑载:
询之故老,每岁三月中旬十八日,居民以令节为期,适当群卉含英,彝伦攸叙时也。远而城镇,近而村落,贵者以轮蹄,下者以杖履,挈妻子,与老羸而至者,可胜既哉!争以酒肴香纸,聊答神惠。而两渠资助乐艺牲币献礼,相与娱乐数日,及其厌饫,而后顾瞻恋恋忘归也。此习以为常。
从碑记看,每年三月中旬是当地居民祭祀神灵的日子,人们借助祭祀神灵娱乐数日。被祭祀的神灵就是明应王,即山西洪洞县霍山下霍泉的水神。壁画所画的就是祭祀时演出杂剧的情形,忠都秀是当时比较著名的演员之一。
明代民间杂剧演出仍然十分繁荣。朱有燉在《宣平巷刘金儿复落娼》杂剧中描写了汴梁城中宣平巷行院艺人的生活,并借宣平巷上厅行首刘腊儿之口讲述了当时汴梁城中的杂剧演出盛况:既有正式的“花招子”的“坐排场做勾栏”演出,又有茶坊酒肆的“赶趁追陪”,还有“应官身唤散唱”的支差。朱有燉的另一部杂剧《美姻缘风月桃源景》则描写了保定地区杂剧演出竞争激烈的情形:技艺高者“十分有衣饭”,技艺差者则随时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综上所言,元明时期宫廷与民间的杂剧演出都非常活跃且具有特点:
第一,从演出内容看,杂剧表演已有多种门类(如《青楼集》、《录鬼簿》和《太和正音谱》等所载之驾头、绿林、神仙道化等十多种),形成了不同行当,产生了专长演员。
第二,从演出组织看,杂剧表演已有专门的戏班。元代民间戏班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即家班,人数大约在十二人以内(依据冯沅君《古剧说汇》)。如《蓝采和》中由蓝采和及其家人亲戚共六人组成的戏班,《宦门子弟错立身》中由王金榜及其父母、丈夫四人组成的戏班等。在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四所记载的松江勾栏倒塌事件中,“独歌儿天生秀全家不损一人”,可知“天生秀戏班”也是一个家庭戏班。宋元家庭戏班的形成和当时的户籍制度有关。元代户籍制度规定,凡艺人都隶属乐籍,身份世袭,不得改变。与家庭戏班相比,宫廷戏班的规模则要大得多。元代宫廷戏班属教坊司管理,明代宫廷戏班则由钟鼓司与教坊司共同管理,而仅钟鼓司宦官演员就有二百多人,加上教坊司的乐户至少有一两千人。
第三,从演出形式看,杂剧有固定演出和流动演出两种。固定演出有专门舞台,包括厅堂、庙宇、舞亭、勾栏等,山西省现在还保留着许多金元时期的舞台。宫廷杂剧多采用固定演出,民间杂剧则既有固定演出(如蓝采和的家班),又有流动演出(如王金榜的家班)。
第四,宫廷演出和民间演出在剧目、演员和表演上经常互相交流。元明教坊司乐户都是民间演员因为各种原因(被俘、被囚、被招)入宫的,他们不仅为宫廷带来了民间的剧目(进呈、改编,从《脉钞本》的“题记”中可以看出),而且带来了民间生动活泼的表演形式。同时,宫廷演员也在因为各种原因(战争、年老、生病等)从宫廷返回民间的时候,把宫中的剧目、表演带回民间,从而影响民间的演出。此外,明代宫廷宦官演员在宫外的牟利性演出,也促进了宫廷和民间在杂剧演出方面的近距离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