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汉前表演服饰(一)

宋俊华

  从远古到汉代之前,人类已经有了有意识的角色扮演活动。所谓汉前表演,就是指在这段历史中出现的各种角色扮演,它们虽然还不能被肯定说就是戏剧表演,但已经接近于戏剧表演了。从戏剧服饰的发展史看,汉前表演所用的各种服饰对后世戏剧服饰是有很大影响的。这个时期的角色扮演,主要有动物扮演、神怪扮演与扮人表演三种,演出服饰相应地也就有了动物服饰、神怪服饰和人的服饰等的不同。

  一 动物扮演与动物服饰

  动物扮演就是指人类装扮为动物形象的舞蹈表演。这类表演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巫术舞蹈,二是图腾舞蹈。两者表演的动机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有人对各种鸟兽动物形象的模拟装扮,形成了原始表演的动物服饰。

  1、巫术舞蹈

  在原始宗教中,有一种建立在象征原则上的模拟巫术:人们认为事物的形象就是事物的本身,模拟性动作可以达到真的效果,把假扮与真实、可能与现实等同起来,而且对之笃信不疑。这种巫术实际上就是弗雷泽在《金枝》中所讲的交感巫术。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是交感巫术产生的基础,原始人以己观物,认为自然与人一样都是有灵魂的,而且相信人可以通过巫术控制这些灵魂,即通过模拟对象达到交感来控制对象。近代人类学家在未接触现代文明的地区的考察表明,许多偏远的氏族部落今天仍然笃信这种巫术。

  狩猎是原始人最基本的谋生方式,故原始人对动物和狩猎活动都投入了很多的关注。他们用舞蹈模拟狩猎活动,装扮成动物进行表演,并把这些表演刻画在岩石上。这些岩画,既表现了原始人对巫术的笃信和虔诚,又为我们保存了当时那野性、多彩的动物服饰形象。

  云南省沧源县发现的原始岩画中(附图1),有许多生动的舞蹈画面,人们手持剑盾,按照节拍做出许多节律性的动作,模拟狩猎时的情形。他们以羽毛装饰身体,把自己装扮成各种动物形象。有的在肩肘部、头部插戴许多短羽毛,有的在头部插戴长尾鸟的尾羽。这些羽毛饰物便是最初的动物戏衣,也是原始人用来象征勇敢的符号。这种在头部饰羽尾的装扮,后来被许多少数民族服饰所继承,成为少数民族服饰的一种标志。如元代李京《云南志略》中说:“蒲蛮,名撲子蛮,在澜沧江边迤西。性勇健,专为盗贼。骑马不用鞍,跣足衣短,膝颈皆露。善用枪弩,首插雉尾,驰突如飞”。“金齿百夷……遇破敌,斩首置于楼下,军校毕集,结束甚武,髻插雉尾,手执兵矢,绕俘馘而舞”。明代钱古训等的《百夷传》也说:“(百夷)贵贱皆戴笋箨帽,而饰金宝玉顶,如浮图状,悬以金玉,插以珠翠花,被以毛缨,缀以毛羽”。在秦汉魏晋时期,有一种武士冠,叫鹖尾冠。《后汉书·舆服志》说:“武冠,俗谓之大冠。……加双鹖尾,竖左右,为鹖冠云。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皆冠鹖冠……鹖者,勇雉也,其斗对一死乃止,故赵武灵王以表武士,秦施之焉”。赵武灵王曾有过“胡服骑射”的改革举措,故汉代以羽毛作为武士服饰装饰不能说没有受到北方游猎民族服饰的影响。后世戏剧以翎子作为番胡、武将的服饰,和这些都有密切的关联(附图12)。另外,原始舞蹈者身披羽毛的装扮,也被后代乐舞服饰所吸收,进一步演变成戏剧中扮演舞者或神仙的羽衣。

  此外,内蒙古阴山岩画中也有一幅狩猎舞图(附图1),图的右侧是一群舞者,它们手挽手,尾连尾,转圈踏歌而舞;左侧则是两个装扮成鸟形的猎人,头部和躯干都作鸟状,唯底下露出人的两腿,样子像蹒跚的企鹅。其装扮样式与战国时期铜器的鸟人形象相似,也与戏剧的动物形儿服饰十分相像,角色扮演的特征非常明显。

  2、图腾舞蹈

  利用巫术控制自然的尝试必然走向了失败,原始人由试图用巫术操纵动物,转向了对动物的敬畏和乞怜。于是动物图腾便出现了,巫术舞蹈也相应地转化成了图腾舞蹈。

  文字的产生,使得人类有可信的文明史。在早期的文明记载中,有许多关于图腾崇拜的舞蹈。如《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载: 

  帝喾乃令人抃,或鼓鼙、击钟磬、吹苓、展管篪。因令凤鸟、天翟舞之。 

  又说: 

  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麋 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

  《尚书·舜典》说: 

  帝曰:夔,命汝典乐……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益稷》也说: 

  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萧韶九成,凤凰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这几则材料都记录了古人装扮成动物的表演。“凤鸟”、“天翟(长尾野鸡)”就是由人装扮的图腾鸟。装扮服饰当直接采用鸟的羽翅,或用特制的鸟形服饰。“百兽率舞”是人扮演成各种动物进行的歌舞表演,装扮服饰也用动物皮毛或特制动物形服饰。这些动物形象都是有象征性的,代表了各个部落的图腾。尧、舜等令百兽率舞,实际包含了令其他部落臣服于自己的意味。

  图腾表演在已发现的上古岩画、器皿纹饰中也有所反映。沧源岩画中有一幅兽形扮饰仪式图,绘有很多穿戴羽毛头饰、肩饰、肘饰、膝饰的人物,有的还用双臂张开身上的大羽毛披风,所扮形象很像鸟类图腾。又有两个兽形或神怪形象,身体呈长方形,头部绘有直立头发,也有图腾的意思。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村出土的彩陶盆,绘有五个饰有鸟羽的人物。他们并肩携手,连臂踏舞(附图1)。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出土铜锣,锣面绘有佩剑酋长一人,以鸟羽作头饰和衣饰。手执羽幡人物二十二人,结队舞蹈。这些表演都具有图腾舞蹈的性质,另外青铜器中常常见到的兽面饕餮形象或兽形面具,有可能就是这类图腾扮演的行头。

  总之,巫术舞蹈与图腾舞蹈,都包含了对动物形象的扮演。人们在自己身上装饰了鸟兽羽毛,或者穿戴了特制的动物“形儿”,把自己装扮成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鸟兽形象,翩翩起舞,祈求丰收、安宁和幸福。这些表演及其所用的服饰,对后世戏剧中动物形象、神怪形象的扮演,和翎子、羽衣乃至动物形儿等服饰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来源:中山大学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