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州大学的昆曲班教育
古代昆曲教育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近现代的昆曲教育又相继出现了昆剧传习所和各种昆曲学校和班级,其艺术传承的模式不断探索,力求更新。但是,在高等教育领域,昆曲教育几乎长期是一块空白,只有极少数研究戏曲的教授们,如吴梅、钱南扬、赵景深、王季思等,曾经在旧高等学堂里做过昆曲教育的尝试。他们在高等学府里研究昆曲、传播昆曲,成就卓著,但是他们一般都还停留在文学、曲律、史论的研究,没有把昆曲教育独立为一个专业进行专门建设。
1955年1月28日,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成立,1955年1月正式定名为中国戏曲学校。1973年11月并入文化部“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后更名为“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戏曲学校”。1977年2月正式恢复中国戏曲学校建制。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改制为中国戏曲学院,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从此揭开了中国戏曲艺术高等教育的新篇章。但是,作为“百戏之祖”的昆曲艺术,始终还没有被纳入该校的专业设置范围。
作为昆曲发源地的苏州,是座拥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得天独厚,人杰地灵,文化氛围浓郁,文化遗产丰厚。数百年来,这座被誉为“人间天堂”的城市,一直就是昆曲活动的中心。从古至今曾涌现出一代又一代造诣深厚的演员、曲家、艺师,活跃着一批又一批钟情水磨昆腔的戏迷、曲友。因此,这里自然而然也是昆曲教育活动最繁盛的地方。
作为苏州高等教育最高学府的苏州大学,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办学效益显著,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将昆曲纳入学校学术研究的范畴,在苏大有悠久的传统,且成就突出。1989年9月,苏州大学开拓性地将昆曲从研究领域拓展到教学领域,在重建后的昆剧传习所的协助配合下,在中文系开设了“昆曲艺术本科班”,学制四年,共招收了高中毕业入学的本科生二十名、日本留学生一名,由中文系周秦老师担任班主任。这个班级的创办,标志着昆曲教育第一次以独立专业的形式走进高等教育的领域。
培养目标。戏曲人才的培养,历来就重视“幼功”的训练,幼功扎实,才是学戏的根本。高中毕业学生已经十七、八岁,此时开始学习昆曲,无论如何都已经错过了培养一个优秀演员的最好时期。苏州大学违背昆曲演员的培养规律而开设此专业,其办学宗旨就不是以培养单纯的优秀昆曲表演人才为目标的,而是致力于培养既能从事理论研究、又有艺术实践能力的高级昆曲艺术的通才。
之所以确定“通才”的培养目标,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取决于昆曲本身的艺术特色。她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不仅仅包含表演艺术,还包含了深厚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数百年的发展历史证明,昆曲不仅仅是表演者的单独创造,除了表演者以外,她还集合了文学家、音乐家、理论家等各方面的心血和才智。因此,昆曲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也不可能仅仅依靠剧团和演员去完成,同样需要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是源于戏曲教育的现实窘境。对于戏曲表演人才而言,其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花费大量的专业训练时间,才能满足其专业学习的需要,如此就耽误和限制了其它课程的学习,普遍地表现为演员队伍整体文化程度欠高。对于普通高校培养的戏曲研究人员而言,他们擅长的是昆曲文学、史论和理论研究,普遍地表现为缺乏舞台实践、不谙实际创作,更加不通音律,不能演唱,对“活体”的昆曲艺术有着难以突破的天然隔膜,因此其研究成果很难对昆曲的实践产生有效的影响。基于这两个主要原因,苏大才首开昆曲教育先河,以“综合培养”为目标创办这个班级。学校试图通过这个班的成果教育,使学生具备多方面能力,不但掌握吹、唱、演、导等实践能力,还具备剧本写作、音乐编配、戏曲研究等方面的能力,一专多能。
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不同,自然决定了苏州大学昆曲艺术本科班在课程设置方面与戏校昆曲班有明显区别。分设四类课程:
⑴ 公共课;
⑵ 专业必修课:学生必须完成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和汉语言文学基础课等高等教育基础课。中国戏剧史、戏曲理论、中国古典戏曲作品选、戏曲美学、艺术心理学、艺术文献学、诗律学、西方戏剧史、吴语等专业理论课程;
⑶ 选修课:戏曲导演、昆曲格律、戏曲欣赏、民族传统乐理、舞台美术、昆剧锣鼓、表演艺术、书画、公关学、诗词格律与习作、戏剧作家作品论。采用相关专家学者开设系列讲座的形式来完成偏于实践的专业课程。
⑷ 训练课:每周安排有十五个课时,内容涉及形体和戏曲程式训练、昆曲唱念、发声方法训练、昆曲音乐演奏以及昆曲传统折子戏排演。
何以仅设专业课,而不设专业基础课,废除掉毯子功、把子功、腰腿功等戏曲演员的基本课程?这是由于其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所决定的。既然不是以培养舞台技艺精湛的“专才”为目的,就没有必要重复戏曲学校昆曲班的人才培养模式,何况学生的年龄情况也不允许再从零开始训练“幼功”了。
师资配备。苏州大学为这个班级聘请了一批专业资历深厚的名家、名师,参与到昆曲实践课的教学之中。据班主任周秦老师介绍:
应聘担任昆曲班实践课指导老师的有著名的传字辈艺人沈传芷、郑传鉴、老法师毛仲青、老堂名高慰伯,老音乐家武俊达、孙从音、张志锐、肖翰芝,以及著名昆剧演员蔡正仁、张静娴、柳继雁等,更多的是比较年轻,不那么著名而基本功扎实或对某一个戏、某一个角色得名家真传、有独到心得的省苏昆剧团演员,如朱文元的副丑,杨晓勇的老外,徐玮、陈滨的生,陈蓓、徐雪梅的旦,王士华的形体训练,毛伟志、王正来的唱念,石兵、翁再庆的乐器等。我们要求学生转益多师,博采众长,从而领会昆曲艺术的真谛,通过“做加法”不断提高、充实和完善自己。
如此阵容的师资力量,为这个班的专业教育提供了优良的保证。学生们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既能得到前辈老艺人的点拨和指引,又能得到当代昆曲名家的传授和辅导,还有大批青年演员帮助他们规范和提高,因此获益良多、成绩喜人。
除了文化课、理论课、专业课之外,他们学习期间也参与了不少观摩和演出活动,一方面通过观摩诸多演出开拓了艺术视野,另一方面通过自身演出经历巩固了学习成果。例如:
观摩苏昆剧团传统折子戏星期专场,赴沪参加俞振飞从艺70周年纪念活动和纪念赵景深昆曲清唱会,赴杭州、南京、昆山等地考察昆曲存活状况,与苏州昆曲研习社以及来访的北京、天津、南京、扬州、杭州等地曲家举行同期曲会,与来自中国台湾和美国、日本等地的戏曲学者和昆曲爱好者进行交流等。1991年11月,昆曲班借苏州大学90周年校庆之机举行首次公演,受到数百名东吴老校友和昆曲界前辈的一致好评,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和江苏电视台都在新闻节目中加以报道。
通过四年的本科学习,班上的学生均能拍曲、擫笛,熟识五线谱、简谱和工尺谱,能作乐队小型合奏,还掌握了《游园》、《惊梦》、《拾画》、《叫画》、《题曲》、《痴梦》、《狗洞》、《卖子》、《投渊》、《寄子》、《望乡》、《芦林》、《奸遁》等二十多个传统折子戏。先后在苏州、杭州、南京、上海等地举行公演,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1992年赴杭州实习演出期间,除了在杭州大学演出《游园》、《惊梦》和《痴梦》等折子戏外,还观摩了浙江昆剧团演出的全本《十五贯》,并得到了浙江昆曲界前辈的诸多指点。
苏州大学首创的昆曲艺术本科班,引起海内外学术界广泛的关注,《艺术教育》、《中国戏剧》、《上海戏剧》、《艺术百家》、《新华日报》、《扬子晚报》以及香港《大公报》纷纷对该班的办学做了报道。四年间,前来视察访问的学者、曲家、同行、曲友络绎不绝,达百余人之多,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1993年夏,本科班学生毕业,各自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从就业的情况看,学生们基本没有从事昆曲表演事业,大多数的人凭借昆曲艺术本科班的教育,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表现优异、成绩显著。用班主任周秦的话来说,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高等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成熟完美的综合性艺术,昆曲具有诸多构成因素,大致包括文学、音乐、舞蹈、表演、容妆、服饰、道具、布景等,它的遗产价值也就体现在极其广泛的文化领域中。加上昆曲活动的集体性和社会性特征,对于培养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团队合作精神乃至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水平和处事交际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应该说,苏州大学用这样的形式培养昆曲人才,具有开创性,事实证明也是成功的。有论者曾有赞语评价这种昆曲教育模式:“这是以一种新的方式去探索一条全新的戏曲教育道路。也就是以学科齐备、阵营强大的正规高等教育与艺术传统深厚的戏曲界联合、融合的方式,规划今天的戏曲教育。他们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训练方法上都具有相当的时代特征,旨在培养一批全新的、具有较高文化艺术素养、鲜明时代意识的昆剧艺术高级人才,以致力于古老昆剧合规律的抢救继承和创新发展,以及成为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与汉学研究相应的昆剧舞台艺术师资”
鉴于这个班级的成功教学经验,1993年之后,苏州大学的昆曲教育开始推广到全校,转型为面向全校普通学生的素质教育。据周秦教授介绍:“选修昆曲系列课程的本科学生,每期都在60人以上,最多时达到150余人,不得不分成两班授课。优雅的昆腔笛韵吸引了许多研究生、留学生、退休教师以及日、韩、美、澳等国的外籍教师进入课堂,还有复旦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兄弟高校的学生每周专程从上海、杭州等地赶来苏州大学听课。”实践证明,高等院校是进行昆曲教育和传播活动的最佳场所。苏州大学的昆曲教育实践虽然逐步过渡到普及性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但是作为当代非专业昆曲教育的典范,该校依然在昆曲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等方面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多年来积累下来的关于昆曲教育和理论研究的优秀成果,可以为当下和未来的专业昆曲演员的培养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