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概说昆曲教育(一)

胡斌

  汉语“教育”一词的溯源,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经学家、文字学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如此解释“教育”一词:“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至于“教育”一词的普遍流行,则是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反映的是中国教育话语由“以学为本”向“以教为本”的现代性转变,本质上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联系在一起。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原义为“引出”或“导出”,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分析,西文中的“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具体活动,试图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地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这与汉语中“教育”的涵义存在一定的区别。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总之,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影响,一种积极的影响,一种对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及自身的积极的影响。

  教育属于人类的生产方式。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的生产方式可分三种:一是物质生产;二是精神生产;三是人类自身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包括生物性生产与社会性生产两个层面,后者乃亲代对于子代的教育,使之成为社会能够接纳的合格成员,具体表现为家庭教育与包括学校教育机构在内的社会教育。

  艺术教育是教育活动的一部分。作为艺术的美学生命的历史延续,它体现为一切生命“遗传”的基本方式:自我复制、自我调节和选择性反应,以及自我更新和自我控制。从历史的整体来看,如果说自我复制这种使子代保持亲代特定结构的所有生命有机体及基本属性,是艺术的美学生命延续的基本方式,而其它两种方式作为对它的“扬弃”,那么这三种方式,正表现为艺术的美学生命延续的“否定之否定”的逻辑框架。而教学作为教育的现实体现方式及其过程,按现代西方教育学所归结,具有三种规律性方式及其过程:一是先学后教;二是先教后学;三是如孔子所说的“温故知新”。而依据先秦诸子以来的传统教育观,还应当有“不教之教”,及其相关的魏晋六朝以来类似禅宗的“悟”。

  所谓“昆曲教育”,就是以昆曲为主要艺术教学内容的戏曲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但是,依据不同的审视角度和判断标准对其进行分类,“昆曲教育”所涵盖的对象是并不一致的。为了充分体现研究的理论思辨性和科学严谨性,在进行系统分析论述之前,需要对本文中“昆曲教育”一词所表述的概念涵义做一番定义性的界说。

  一、关于“正昆”教育的研究

  昆曲,原指代昆腔,而昆腔又是昆山腔的简称。昆山腔属于南曲的系统,是南戏五大声腔之一。其中的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杭州腔皆已衰亡,惟有昆山腔传唱至今。从目前可见的材料来看,昆山腔最早的歌者是元末昆山千墩地区的顾坚等人。明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等人集合南北曲调之长,对昆山腔进行了融汇贯通的改良和革新,逐步奠定了其“曲坛正音”的地位。因此,昆腔也专指改良后的昆山腔新腔。当时的剧作家梁辰鱼创作的《浣纱记》一剧,依据新腔量身定制并搬演到舞台上演出,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此后,昆腔的剧本形式皆采用曲牌联套,称为曲本。学术界有一种说法,昆腔和昆曲都是指革新后的名称,但是两者又不完全相同。昆曲的概念更为广泛,不仅指声腔,而且还包括曲本及其舞台演出。

  剧本作为文学作品,是相对固定的,但是声腔和舞台演出却不断流动变化的。王骥德在《曲律》卷二《论腔调》中说道:“昆山之派,以太仓魏良辅为祖。今自苏州而太仓、松江,以及浙之杭、嘉、湖,声各小变,腔调略同。”除了流传到江浙沪临近的地区,昆曲向西还流传到安徽、河南、山西,向北流传到山东、河北、北京,向南流传到江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以及四川,共同构成了一个声势庞大的昆腔体系。据《中国昆剧大辞典》的说法,昆腔体系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昆腔的分布,除了以江苏、上海、杭州一带的南昆(或称“苏昆”)为正宗外,又有北昆、湘昆、晋昆、甬昆、永昆、金昆、徽昆、滇昆、川昆、京昆等流别,其中又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从苏州传到当地后能独立存在的,如湖南桂阳、郴州一带的湘昆,北京、高阳一带的北昆和温州的永昆。至于宁波的甬昆和金华的金昆,也曾盛行一时。第二种是被地方戏所吸收,成为该地剧种多种声腔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种是有些剧种戏班能兼演一些昆腔戏,…… 

  以苏州为中心的吴语地区即江苏、上海、杭州一带的江南地区的南昆,历来被认为是昆曲正宗的演唱风格。有学者将其定名为“正昆”,与“草昆”相对。“以各地方言唱昆的昆腔,因其不作‘水磨’,所以其唱就比较粗率(不甚细致),字音直吐(不作反切),板眼紧促(难以舒缓)。这,便是当时人称为各地昆唱‘强调略同,声各小变’的情况,世称‘草昆’,即指它是一种比较‘草’率的昆唱。……与‘草昆’相对的、为‘四方歌者’所宗的魏、梁‘正宗’昆唱”。另外,“草昆”一词,也是农村中流动演出的草台班昆曲的俗称,它们的特点是入乡随俗,善于根据当地观众的欣赏习惯而对严格的昆曲演唱规范进行改变,属于不正规、不纯粹的昆腔流别。

  需要明确的是,本文对于近现代昆曲教育的研究,即以“正昆”作为主体研究对象,即以苏州、上海、杭州一带的南昆作为主体研究对象,同时兼顾“从苏州传到当地后能独立存在的”“第一种”昆腔的教育实践,并不包括“第二种”和“第三种”流别。因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正昆的职业剧团有江苏省昆剧院、江苏省苏州昆剧院、上海昆剧团和浙江昆剧团,同源而异流的“第一种”昆腔的职业剧团还有北方昆曲剧院、湖南湘昆剧团、永嘉昆剧团,而甬昆和金昆已无职业班社及其演出活动。

来源:上海戏剧学院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