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意象化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

邹佳

  我国文艺理论对“意象”的论述阐释,最早可以追溯到老子的“大象无形”和《易传》中的“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对于《易》中之象,《易传系辞传》中解释道“: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易·系辞上》中的“立象尽意”论,即为中国传统“意象”说的最早源头。“意象”第一次以合成词的形式出现是在东汉王充的《论衡》卷十六《乱龙篇》中,他提出“礼贵意象”之说:“天子射熊,诸侯射糜,卿大夫射虎豹,士射鹿豕,示服猛也。名布为侯,示射无道诸侯也。夫画布为熊、糜之象,名布为候,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土龙亦夫熊糜、布候之类。”这里的“象”就是画有熊、糜、虎、豹、鹿、豕之象的画像,是寄予了一定象征意义的意中之象,意象在这里就是表意的象征物象,这是中国流传至今的古代典籍当中第一次将意和象结合起来使用。就在同一篇文章中,王充还提出了“立意于象”的取象原则:“礼,宗庙之主,以木为之,长尺二寸,以象先祖。孝子入庙,主心事之,虽知木主非亲,亦当尽敬,有所主事。土龙与木主同,虽知非真,示当感动,立意于象。”这里的“象”仍然是有象征的含义,是立木想象为祖先象征。他归纳出的“立意于象”的取象原则实际上就是对《周易·系辞上》中“圣人立象以尽意”这个原则的伸展。三国时代的王弼在《周易·略例》中对“意”和“象”作了深刻的阐释:“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出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着。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乃非真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乃非真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何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此间,理论界把意象理解为“表意之象”。

  意象理论正式形成于南朝梁代,托名为文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中的:“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沦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刘勰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提出了“意象”这个范畴。他的意思是说,在艺术构思中,外物形象和诗人的情意是结合在一起的。诗人凭借外物形象发挥想象,外物形象又在诗人的情意中孕育而成审美意象。刘勰笔下的意象类似于后代郑板桥所说的“胸中之竹”,自此初步完成了艺术审美的“意象”的理论建构。唐代“意象”作为一种审美理想,被广泛地运用到艺术创作的各个领域。如王昌龄《诗格》:“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意象欲出,造化已奇”,“象外之象”等等。再经宋朝的成熟完善,到明清时,意象逐渐成为艺术实践中重要的理论范畴,它对于艺术经验的总结和指导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比如,王廷相在《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中曾说:“夫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着,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难以实求是也。……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胡应鳞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至此“意象”成了中国古典艺术审美理论中的一个庞大系统。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诗歌、绘画、音乐、舞蹈、戏曲对中国古典美学的艺术意象都有相通的理解并形成特定的内涵。古典戏曲美学是以意象论为基本的创作论,无论是剧本的构思,舞台的表演,还是服饰、道具的辅助,都以产生意象为最高标准。意象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戏曲艺术形成之初,意象论方法已完全成熟,戏曲美学必然受之影响。所以,戏曲美学中有关审美的本质,审美体验,审美趣味,审美方式和审美境界等,与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象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了解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才能正确理解戏曲美学的基本特征,同时找出古典美学在与戏曲艺术融合时发生的微妙的变化。艺术家对“意象”的理解,决定了戏曲舞台形象的塑造。对于艺术的创造者来说,没有审美的心胸,就不能发现其审美价值,不能发现审美特征;对于艺术的鉴赏者来说,没有审美的心胸,就不能发现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不能感受和把握作品的审美意象。所以,对于创作者,不仅要发现审美特征,而且要创造审美意象。对于进一步了解戏曲服饰的可舞性在古典戏曲美学中的审美特征,起到了指明方向的作用。

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