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可以舞动的戏曲服饰的色彩(一)

邹佳

  戏曲服饰对于戏曲表演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而戏曲服饰中连带的色彩问题,也应该特别注意。色彩是戏曲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色彩不光具有还原现实生活中色彩的再现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传达创造者意图的表现功能。在戏曲舞台上,色彩的作用更倾向于揭示角色的情绪、心理和精神信息,使舞台形象更加丰富、生动和富有生命,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视觉语言形态。

  传统戏曲服饰的色彩鲜明、悦目,强调色彩的内涵,色彩的标示性强。它是戏曲服饰可舞性塑造戏曲人物的辅助手段之一。在传统戏曲服饰中,推崇上五色与下五色两类。其他色统称杂色,共三大类。戏曲服饰的色彩的分类,分上、下、杂,是完全不同于其它艺术中的色彩分类的,是一种独特的分类方法。那么,上五色和下五色又都包括哪些颜色呢,戏曲服饰中的色彩与日常生活中的色彩概念有什么不同吗?它们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戏曲中的色彩形成原因受哪几方面影响?它们之间的对比关系是怎样的?色彩的象征性特点是怎样的?这一系列的问题,成为我们更深入理解戏曲服饰的色彩属性的必经之路。同时从色彩的角度证明,戏曲服饰的色彩为什么是戏曲服饰可舞性塑造戏曲人物的辅助手段之一。

  1、上五色与下五色

  上五色即红、绿、黄、白、黑;下五色即紫、粉、蓝、湖、秋香(另一说为“古铜”)。实际上,戏曲服装色彩是经过装饰调色后的艺术化色彩,红、黄、蓝均不是色光三元色的基本色;“紫”是紫红的简称,并非是色光中的“紫”;“黄”既不是色光中的黄、更不是色彩颜料中的柠檬黄。这些看似常见的颜色,在戏曲服饰中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界定。

  红:指的是大红,不是色光中的红(品红),并非原色(一次色),而是经过调和之后的复合色。

  绿:指的是老绿,不是色光中的绿,属于蓝、黄相加的间色(二次色)。

  黄:指的是明黄,不是色光中的黄,属于间色,类似于色彩颜料中的中黄。

  白:中性色。

  黑:中性色。

  紫:指的是紫红,不是色光中的紫,属于红、蓝相加的间色(二次色)。

  粉:即粉红,属于红、白相加的间色(二次色)。

  蓝:指的是深蓝,不是色光中的蓝,属于间色(二次色)。

  湖:即湖蓝,属于蓝、白相加的间色(二次色)。

  秋香:类似于橄榄绿,属于复色(第三次色)。 

  

  概括起来,属于红色系列的有红、紫、粉等三色;属于绿色系列的有绿、秋香等两色;属于黄色系列的仅有明黄一色;属于蓝色系列的有蓝、湖等两色。

  在传统戏曲服装中,推崇上五色,以上五色的黄蟒为最尊贵,标示人物的身份地位最高。戏衣蟒与人物的对位如下:

  红蟒——丞相、皇叔、驸马、钦差大臣、八府巡按。

  绿蟒——特定的王、侯、高级武将、兵部侍郎。

  黄蟒——天宫、人间的帝王。

  白蟒——大都督、元帅、中青年高级武将。

  黑蟒——开封府尹,特定的王、侯、高级武将。

  2、戏曲服饰色彩形成的主要原因

  戏曲服饰的色彩主要是受三种文化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而形成的。它的形成涉及到民族、宗教、信仰、政治、文化、民俗等诸多方面,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这三种文化分别是皇家文化、文人文化和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服饰的等级制度由来已久,对于服饰的规范制度早在黄帝等先王统治天下时,就已经确立了。上古服饰以黑、黄为最尊贵。到周朝时,帝王的冕服“五采相错”,就是用黄、青、赤、白、黑等五色相间,绘绣而成。到了秦朝,秦始皇崇尚水的对应色——黑。秦以后的汉代,改为崇尚火的方位色——赤(红)。到汉文帝时,开始崇尚黄色,从此,黄色被尊崇,一直延续到明、清,成为了至高无上的皇权的象征。戏曲服饰中的色彩受皇权的影响,也有等级区分。在戏曲服饰中,黄色只允许帝王、后妃穿着。并且,官服和百姓的服装颜色也有相应的区别。把颜色分成等级,成为区分的标志,进而分化出尊卑的标志。

  文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殊阶层。有的文人在不能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之后,久居民间;有的文人因社会动乱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报复等不同原因,都与戏曲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在编写剧本、组织家班、指导排戏的过程中,他们用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水准,给戏曲以深远影响。一些或素雅,或繁复的图案的运用,如梅、兰、竹、菊的装饰。一些人物装扮的手法,如《烂柯山》中,戴“额子”,裹“女蟒”表现“痴”;富贵衣表现“穷”;颈悬丝绦表现“绑”等等,都不以损害人物形象“美”为原则;并且通过色彩的示意,暗示人物所处的规定情境。象一些清淡、文雅的颜色,突出小生的性格文静、气质儒雅、年轻英俊等特点,大家都心照不暄。甚至包括对舞台的空间处理方式,那种“境生于象外”的气度,却是吟诗、作画的文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古典美学思想通过文人渗透于戏曲,使戏曲连同它的舞台美术都是写意的,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传统戏曲是民间艺术,艺人与观众多为农民。所以,农民的审美意识左右其戏曲的审美形态。在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的主体是农民。他们长期的贫穷,向往富裕,摆脱贫困成为了他们的普遍追求。这种追求转化为审美心态。从年画中,可以看到连年有余的吉祥寓意,极偏爱从构图到用色都近于饱和度的艺术形式;从对联中,可以看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企盼来年粮满仓,猪满圈。“满”象征着富有,象征着美好。在色彩上,“满”体现为饱满、浓艳。“满”的意识深植于农民的心底。传统戏曲的舞台、服饰的用色,都属于饱满度很高的鲜艳的颜色。戏衣、砌末、舞台上的装饰图案也是满到没有余地。而这些都是农民崇“满”,崇“艳”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反映。比如说,红色是我国民间常用的色彩之一,是被看成喜庆的色彩。过年贴的对联、福字,祝寿喜宴的各种装饰,张灯结彩都以红色为主。喜庆、吉祥的红色,逐渐成为了百姓的色彩审美习惯中不可替代的颜色。 

  

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