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可以舞动的戏曲服饰的款式

邹佳

  戏曲服装的款式分三大部分:戏衣、盔头、戏鞋。装扮中的髯口、甩发等作为戏曲服饰可舞的工具,在本文中也将做一论述。

  1、戏衣的款式是伴随着戏曲的发展演变,尤其是表演艺术的日趋成熟,而逐步完善的过程。在整体上有某些特点是戏曲艺术所独有的:“(1)款式多为宽袍阔袖,全封闭式,外造型宽大平直,不显腰身,多数呈庄重、质朴的‘H’型。外造型简洁而内造型复杂。(2)款式上突出体现了‘装饰人体美’的服饰美表现形态。这种服饰美表现形态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影响和支配下的必然结果。其主旨是:通过服装对人体的装饰去体现人的精神意蕴之美。(3)款式来源于历代的生活服饰(以明、清为主),经过艺术加工后,已脱离了生活的自然形态。(4)款式与表演艺术高度协调,既受表演动作制约,又有助于表演动作完美发挥。(5)必须通过装扮技艺,服饰组合,才能充分显示款式的完美。”对于戏衣款式按系统分有各种不同的分法:

  张赣生所著《中国戏曲艺术》中,分为“袍服、铠甲、短衣、下裳、背心、斗篷、披挂和辅衣等八大类”。

  吴同宾所著《京剧艺术讲话》中,分为“长袍、短衣、铠甲、辅助物”等四大类。

  栾冠桦所著《戏曲舞台美术概论》中,分为“长袍、短衣、铠甲”等三大类。

  张梦庚、佟志贤、王雁合著《京剧漫话》中,分为“蟒、靠、褶、帔、衣”等五大类。

  谭元杰所著《戏曲服装设计》中,分为“蟒、帔、靠、褶、衣、辅助物”等六大类。

  本文所采用的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的列举式分法,主要传统戏衣常用的分为:蟒袍、官衣、靠、铠、箭衣、马褂、开氅、帔、褶子、八卦衣、太监衣、茶衣、宫装、袄裤、裙、坎肩、斗篷、龙套衣等,这里就不多作记述。

  2、盔头是传统戏曲中人所戴各种冠帽的通称。大体分为冠、盔、巾、帽4类。冠,多为帝王、贵族的礼帽;盔,为武职人员所戴;巾,多为软件,属于便服;帽类最杂,自皇帽至草帽,有硬有软,名目繁多。除以上4类外,还有各种大小附件,如额子、驸马套翅、翎子、狐尾、面牌等,多与盔头配合戴用,有的也可以单用。目前舞台上常用的盔头主要有以下各种:皇帽、草王盔、平天冠、皇巾、九龙冠、紫金冠、凤冠、过翘、侯帽、相貂、汾阳帽、扎镫、相巾、纱帽、帅盔、罐子盔、扎巾、夫子盔、倒缨盔、八面威、中军盔、文生巾、武生巾、高方巾、解元巾、荷叶巾、棒槌巾、员外巾、八卦巾、毡帽、鸭尾巾、沿毡帽、鞑帽、罗帽、太监帽、大叶巾、皂隶帽、鬃帽、草帽圈、渔婆罩、风帽、额子、七星额子、翎子、狐尾、面牌、茨菇叶、铲刀头等。

  3、髯口是戏曲中各式假须的统称。又称“口面”。用牦牛毛或人发制成。从山西明应王殿元代戏曲壁画来看,早期的髯口似用细绳所拴。三绺髯、满髯都较短,紧贴面颊,接近写实。后来改用铜丝作挂钩,趋向夸张、装饰,式样上也逐渐丰富。髯口的改进,同演员注意利用髯口做种种身段动作以刻画任务的情绪、性格有关,并由此而形成“髯口功”。各式髯口的色彩,一般有黑、灰、白三种,以区别角色的年龄。少数形貌怪异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及神怪,也有戴红髯、紫髯、蓝髯、黑红二色髯的。个别剧种还有戴红黄蓝白黑五色髯(如粤剧扮金兀术、方腊、东海龙王用的“扎髯”),这种过于怪异的髯口未能流行。髯口的式样很多,其中短髯的式样又比长髯丰富。现在戏曲舞台上常用的髯口式样,主要有:三髯、满髯、扎髯、丑三髯、二涛髯、夹嘴髯、一字髯、二字髯、八字髯、二挑髯、吊搭髯、四喜髯、五撮髯等。

  

  甩发又称水发,用人发制成,表现角色不戴盔头、披散长发时,多戴甩发,置于网巾顶部圆孔处。甩发粗细长短不等,一般净脚用的较粗且长,生脚次之,丑脚短而且细。甩发只有黑色一种。剧中老人不戴盔帽时,多用白色或灰色的发带。旦脚的甩发,大都从大顶中分出一绺,个别也有把整个大顶打散,披于脑后者。

  戏曲服饰可舞性特征的最集中的表现就是通过对戏曲服饰的运用,所形成的一整套技术技巧,如水袖功、甩发功、髯口功等在塑造人物性格,强化戏剧冲突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翎子功为例,分析了在不同剧种中对翎子的不同运用,及各种程式技巧的比较。以求更加深入完整地研究戏曲服饰可舞性的表现。当然,髯口功、甩发功、水袖功、帽翅功都有自己特殊的程式技巧,同样能辅助戏曲服饰在舞动的过程中塑造人物、表现情绪,在这里就不过多的记述了。比如说,髯口功的常用技法有:捋、掳、推、摆、端、绕、扔、挑、缠、咬、掸、抖、甩、吹、打、摊以及左右单打、双打、花耍等,其中川剧中的变髯口独具特色,可变长、变短、变颜色。而甩发功、帽翅功同样都以超高技巧在表达情感的同时折服观众。还有耍牙、扇子功、手帕功等特殊技巧,由于篇幅有限就不作详细记述了。

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