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艺术特色与经典魅力(二)

姜丽华

  二、双线交替对比的结构 

  《琵琶记》在结构上的创造也是作品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浦江清先生称赞高则诚在《琵琶记》中能够“运用场面变换的技巧,以牛府的富贵生活与蔡家的苦难生活作强烈的对照,深刻暴露阶级矛盾。”赵景深先生认为《琵琶记》在结构处理上:“能用强烈对比的手法,用两条线交错的方法写出了赵五娘、蔡伯喈与牛相之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矛盾情节,显得两个阶级矛盾的尖锐。”两位先生关于“阶级矛盾”的分析当然是在强调阶级斗争的政治文化背景下的结论,但其对于《琵琶记》双线交替对比结构的表述却与明清士人达到了共识,这共同的接受当中体现了经典超越时空的恒久魅力。

  在元代以前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乏两条线索的先例,但是像这样有意识地在双线交替的结构中形成双线对比不能不说是高则诚《琵琶记》的创造。截取剧本的第十八出到第二十八出以作比较:

  

  这是《琵琶记》的高潮部分,上面一行代表伯喈的生活,下面一行(按,灰色的)代表五娘的日子。叙事线索从伯喈应试启程起即“花分两朵”,直到伯喈五娘久别重逢,线索遂合二为一。在《琵琶记》的主体部分,故事就是沿着这两条线索交替对比着向前发展的,在表中所列的十几出当中,这种结构上的交替对比最为明显。采用这种结构形式,主要有三个作用:

  首先,在舞台演出中,这种整体结构的交替对比将产生巨大的视觉效应。我们看到:当一个困在富贵乡中再作新郎的时候,一个正负屈衔冤糟糠自咽;一个借丝竹来倾诉心声,一个正含悲忍痛勉力支撑;一个整日思乡、终于找到机会决定向亲人传递消息,一个正在家乡为营葬公婆而剪下青丝;一个误把骗子当作信使,一个正独自埋葬公婆;一个满腹心事对月思亲,一个已画好公婆的遗容、出门寻夫……故事的结尾,伯喈终于回到了陈留家乡,面对的却是双亲的坟冢,他永远没有机会尽赡养之责了——场景的不断转换对比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不仅对欣赏者的心理构成了极大的冲击,而且紧紧地抓住了欣赏者的审美注意。

  其次,这种双线交替的结构不仅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其对比手法亦突出了作品的主题。这种结构模式和传统叙事手法的“花分两朵,各表一枝”不同。传统的“花分两朵,各表一枝”是在头绪繁多的情况下对所写人物、事件等分别加以叙述,人物、事件之间可以有紧密的联系也可以没有,并且它只是一种叙事方式,不一定构成故事的线索。《琵琶记》则不同。《琵琶记》中的这种分别叙述构成了故事的两条线索,并且这两条线索既互相联系又互相映衬:伯喈身在京畿而终日愁闷的是欲尽孝而不能,五娘独自支撑竭心尽力所做的是对伯喈父母的赡养,但是尽管如此,在天灾人祸中,公婆最终还是撒手人寰,两条线索共同反映了一个主题,这体现了他们之间的联系;伯喈一线所描述的珠围翠绕、锦衣玉食的奢侈生活与五娘一线所反映的饥荒年岁的凄凉场景等形成了对比,这又引起人们思考造成蔡家惨剧的深层原因,突出了作品的主题。正是因为两条线索在交替对比中反映了一个主题,所以两条线索不分主次,缺一不可。如果像早期南戏作品《张协状元》那样,虽也有两条线,但一线较为清楚、一线较为模糊的话,那么《琵琶记》情节的交代不仅受到局限,而且没有了强烈的对比,作品的主题也将被削弱。因而,双线交替对比的结构是高则诚结合作品所做的恰当的选择。

  最后,这种双线交替的结构亦有益于演员劳逸的均衡。同元杂剧一人主唱的体制相比,南戏较为灵活。但是,南戏作品普遍较长,比如《琵琶记》就有42出(作者按,版本不同,出数略有差异),如果全本演出的话,演员的压力很大。相反,如果场景交替、主唱们轮流上场的话,演员就可以分别得到休息。相应的,观众也避免了因长时间的观看一个人的表演而带来的审美疲劳。

  对比手法除了应用于故事的结构当中,在其他方面也有所体现。从人物的塑造上来看:五娘与伯喈的性格就是一个对比,五娘虽是女儿却坚持着对丈夫的承诺,受尽磨难仍勉力支持,性格是坚强的,伯喈固是男儿却犹犹豫豫、吞吞吐吐,思想大于行动,性格是怯懦的;五娘与牛氏,他们同为伯喈的妻子其身份地位、生活环境、伯喈对他们的态度都有差异;伯喈与牛氏,虽为夫妻却同床异梦……从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上来看,伯喈的郁郁寡欢与“煮猩唇、烧豹胎”的生活也形成了极大的不协调。

  除了上述特色,《琵琶记》在音乐方面也很突出,赵景深先生说“唱起来就能给人一种舒服、痛快的感觉”。流传了数百年,《琵琶记》最初演出时的模样,我们已经欣赏不到了,现在能够看到的演出(按,包括《琵琶记》大讨论时看到的演出)都是依据高本的地方戏曲移植本,采用的音乐也都是各地方戏曲所属的地方声腔。不过,我们还是可以想象得出《琵琶记》的音乐:一方面,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依据《琵琶记》的板式创制了昆山腔,对《琵琶记》的改动并不多,而那个时代据《琵琶记》的问世并不遥远,昆山腔应最大限度地接近、保留了《琵琶记》元本演出时的原貌;另一方面,昆山腔具有“流丽悠远……听之最足荡人”的特点,当代的昆曲演员白云生也说“音乐曲调美”,那么,《琵琶记》的本来音乐面貌虽无法确知,其美好的特点却是无疑的。

  另外,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音乐是随着时代、随着观众的欣赏习惯在不断变化的。每一个时代的音乐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对于传统,人们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比如当下的老歌翻唱,但是,不管怎样变化,新的都是在旧的基础上实现的转化,只要转化后的作品被时代所接受、被观众所承认,那就是其经典魅力的证明与延续。

来源:黑龙江大学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