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戏中戏的产生与发展(一)

齐晓晨

  3、戏中戏的产生与发展

  中外戏剧中是谁最早使用戏中戏手法呢?目前看来,也许当是印度的梵剧,梵剧的古典名剧——约公元四、五世纪迦梨陀娑的《优哩婆湿》和约公元七、八世纪薄婆普提的《罗摩后传》中都有“戏中戏”的情节。西方戏剧的戏中戏最初盛行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末到16世纪)的戏剧中,莎士比亚在他的戏剧生涯中一直运用这种手法。

  而在中国古代戏剧作品中,戏中戏的出现不很明显,而且并不是由某一个人创造或以某几部作品的出现为标志才产生的。倘若从本文“戏中演戏”的标准来看,中国自己的现存最早的“戏中戏”作品是朱有燉作于明宣德十年(1435)十二月的《神仙会》,晚于印度而约与西方同时。

  我国古代戏剧理论著作中并未出现过“戏中戏”这一名词,在《荷花荡》(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下卷第八出的插图上所题“戏中戏”也许就是“戏中戏”一词的最早出现;另外还有已佚的一部白话中篇人情小说《戏中戏》,此书与《比目鱼》合为一书之上下部,所演为李渔同名传奇事。尽管戏曲理论著作并无“戏中戏”的表述,戏中戏现象在中国古代戏曲中却由来已久,并且层出不穷。下文便将戏中戏的产生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分别加以阐述。

  3.1明朝以前——准备期

  明朝之前,作为本文所论述的“戏中戏”尚未真正出现。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中出现的综合娱乐场所勾栏瓦舍为戏曲对歌舞百戏的广泛综合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宋杂剧是从综合技艺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形成之初便是杂技的集合,如北宋瓦舍勾栏演出的《目连救母》杂剧是多种技艺融合的初步尝试,主戏与夹杂的其它技艺不统一、不调和,在民间演出时由于不正规也有混杂诸戏于一台之现象。再者,宋杂剧比较短小,一般是由四五个或更少的脚色表演的滑稽调笑的不成熟的小型之戏,如《三十六计》、《二圣环》之类,从篇幅讲,也没有插演另一部戏的可能性。实际演出中,宋杂剧这种短剧与其它伎艺还无严格界限,只不过是百戏杂艺中的一种。在这种条件下,此时几乎没有出现戏中戏的可能。宋时人们还缺乏一种宏观角度上的戏剧观,仍将杂剧视为一种表演性的技艺。如宋朝陈旸的《乐书》中就把宋杂剧与剑戏、扛鼎戏、吞刀戏、角抵戏等散乐百戏并列,这也是宋杂剧形成之初的不成熟所决定的。

  后来宋元戏文的演出已形成自身有机的演出结构,一般独立表演,但内部形式里有时也保留一些其它表演痕迹。如南戏《张协状元》还吸收了宋杂剧的“赖房钱”、“打野呵”、“数药名”、“装鬼神”以及调弄乡下人为内容的“杂扮”等表演伎艺段子。有些段子在整部剧中有拼凑、尚未消化的痕迹,说明早期戏文在融合其它伎艺时还比较生硬。南戏《宦门子弟错立身》本是描写路歧艺人生活的剧作,但还是没有戏中演戏,末尾完颜同知唤王家戏班演戏,延寿马未及演出已与父亲相认。本剧只有两处涉及演戏内容:1.王金榜、完颜延寿马根据掌记温习时行传奇,在第五出的四支曲子中共列举宋金元初戏文二十九本;2.王金榜父亲王恩深考察延寿马有关演戏的各种本领。又因流传下来的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俱是节本,也不排除其真正搬演全本时有演戏的情节。与之同题材的还有石君宝的《紫云亭》亦是如此;另外,无名氏《汉钟离度脱蓝采和》乃至明朝朱有燉《吕云英风月玉盒记》、明沈璟《博笑记》中的短剧《假夫人》皆有列举戏文剧目的大段唱词,也可看出彼时熟稔杂剧演出的剧作者们对演出剧目自觉不自觉的归纳整理。

  宋代戏剧发展至元代,形成了更为完备的综合性的戏剧艺术。元杂剧的产生是中国古典戏曲发展成熟的标志,是数代艺人继承传统技艺并不断创新的结果。作为一门高度综合艺术,元杂剧主要也是在瓦舍勾栏融合多种伎艺发展起来的。元杂剧包容的诸杂伎艺,大致包括了院本(或谓爨弄)、舞蹈、武打、说唱或杂耍伎艺,杂剧演员们身怀绝技、身兼众艺是普遍的现象,这也是演出市场的需求。有许多元杂剧中穿插院本演出:如《降桑椹蔡顺奉母》、《西厢记》里的“双斗医”、《张子房圯桥进履》里的“清闲真道本”、《摩利支飞刀对箭》里收录的“针儿线”、杨显之《潇湘雨》第二折加的笑乐院本等等,有的研究者将其认为是“戏中戏”,实际上这只是元杂剧对综合伎艺的吸收,如前文所述,其作为一种程式已融入剧中。如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开始有“洁引太医上,双斗医科范了”的舞台提示,因已成为程式,科范是固定的,艺人皆知晓,所以未写具体如何表演,这种程式用在任何一部剧中起的都是一样的活跃气氛的作用。元杂剧中演出中院本的加入十分必要:这种院本演出以净、丑角当场为主,偶有其他角色参与,可为主唱的正旦、正末赢得喘息的机会,调整表演节奏,同时又能充分娱乐观众,使整个演出似断而非断。但是设若从剧情发展来讲,这种点缀性的表演是可多可少、可有可无的。  

  之所以有的研究者把宋元杂剧和戏文中的勾栏技艺也当作戏中戏,原因之一可能就是穿插的这些表演有明显“拿来”的痕迹,而且经今人考证它们也的确是成型技艺的挪用,然而它们已是剧情发展中的一个环节,剧中演员表演技艺时还是原来的身份,并不是演出者,仅仅仍是剧中人。明初刘东升《金童玉女娇红记》杂剧里也用到了《行者说仙法》、《店小二哥》、《乾打手》、《黄丸儿》、《师婆旦》等院本,同样也不能算作戏中戏。

  宋元时期的戏曲还处于百艺综合期,可以说,中国戏曲形成之初的不成熟,使得成型的戏中戏不能在此时出现,但却已经为真正的“戏中串戏”的出现做好了准备。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