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戏中戏”的界定

齐晓晨

  “戏中戏”手法在现当代戏剧、影视作品中广泛而频繁地使用,对观众来说已是屡见不鲜。自古至今我国的古典戏曲中也一直存在“戏中戏”手法的运用,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便是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戏中戏”现象。国内文章中已有的专以“戏中戏”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并不是很多,大约有以下三种:

  1)“漫谈”、“闲话”性质的研究文章。这类文章相当一部分只是罗列古今和中外一些常见的有“戏中戏”内容的典型戏剧作品并对其作一些分析和阐述,研究重点集中在戏中戏的作用和使用戏中戏的原因方面,其它并未作太深入的挖掘;而且,文中所反复援引的几个例子十分有限,特别是古代戏中戏,找出的剧目仅十数个,论述范围未免狭窄,没有广泛的代表性,对近现代和当代的戏中戏作品也少有提及。

  2)另一部分有关文章的研究论述多集中在当代中国和世界的电影、话剧、电视剧等文艺形式的一部或多部作品中,从当代艺术手法角度或是艺术欣赏的层面诠释。

  3)单纯以外国文学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中戏中戏手法的使用的文章,着眼点聚焦在一些近现代外国经典作品上,比如皮兰德娄、贝克特、让·日奈等人的戏剧作品。

  在这些文章里,中国戏曲中的戏中戏明显挖掘得不够,对“戏中戏”的产生与发展论及甚少。在已有的前人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意在更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找出我国古典戏曲中尚未提及或很少注意到的有“戏中戏”现象的剧作,将中国古典戏曲中“戏中戏”尽量系统地综合起来,在更广阔的视野内探究“戏中戏”的内涵和外延,探寻其出现、发展的过程及其发展的自身原因与外部因素,归纳其在剧中所起的作用,进一步利用当代艺术理论加以分析并与当代以及国外的部分此种类型的剧作做对比。在中外、古今对照的视野里,反思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如何被我国古代戏剧作家进行了有中国特色的运用。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

  1)更广泛地在从古至今中国戏曲中查找出了已有相关文章未论及的含有“戏中戏”的剧目。

  2)探寻戏中戏最初产生的历史条件,按时间研究其发展轨迹,归纳“戏中戏”所起的作用和价值。

  3)“戏中戏”手法在近现代至当代戏曲中的运用情况。

  4)总结中国戏中戏的特点,分析中外戏中戏现象的异同。 

  1.戏中戏的界定

  首先,关于“戏中戏”是什么,在现有的研究文章中所给出的描述各不相同,现列举若干有代表性的定义如下:

  1)……戏曲创作和演出中……一种大体独立于戏剧情节而存在的若干种艺术样式或者短剧的片断表演,……我们姑且从宽泛的意义上把这种现象统称为“戏中戏”。

  ——李玫《略论明末清初苏州作家群剧作中的“戏中戏”》

  2)中外戏剧所谓“戏中戏”,即是指一部戏剧之中套演与该剧相游离的其它戏剧故事、事件。……“戏中戏”乃属于中外剧作家笔下经常运用的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戏剧创作技巧、手法。

  ——胡健生《“戏中戏”在戏剧艺术中的运用》

  在同一作者的另一篇文章中写道:

  所谓“戏中戏”,即是指一部剧作之中又套演该戏剧本事之外的其它戏剧故事、事件。

  ——胡健生《试探古典戏曲中的“戏中戏”艺术》

  3)所谓“套层结构”(也称为“戏中戏”),即是指一部戏剧作品之中又套演该戏剧本事之外的其它戏剧故事、事件。

  ——张玉雁《假作真时假亦真——浅析中外戏剧家热衷使用“套层结构”原因探析》

  4)所谓的套层结构,又称“戏中戏”——是影视作品中常用的一种手法,一般用来表现演员的生活。

  ——张泰《电影〈霸王别姬〉中“民俗奇观”的展示及套层结构的运用》

  5)在一出戏剧中演出另外一出戏剧,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戏中戏”,这是现代戏剧中一种常见的戏剧类型。

  ——陈丁《双重叙事结构:对一种故事片类型的分析》

  6)这种穿插搬演形式,戏曲行语称为“戏中戏”。

  ——王诗昌《试论北杂剧搬演形式》

  7)戏中戏,就是故事里的故事。

  ——吴金桃《戏剧艺术中的“戏中戏”探析》

  西方戏剧的研究中一般认为“戏中戏”是莎士比亚所创,以下是从西方戏剧理论的角度给出的戏中戏定义:

  1)play-within-a-play,play within a (或 the)play的解释为戏中戏,作为一出大戏中的一场短戏或插演的片断,通常由大戏中的人物充当观众。它可以很短,如《哈姆莱特》第三幕第二场中伶人演的贡扎古谋杀案,也可以相当长,如皮兰德娄《六个寻找剧作者的剧中人》中所见。这种做法在伊丽莎白时代戏剧中尤为流行,并常与哑剧表演结合使用。

  ——杜定宇编著《英汉戏剧辞典》589页

  2)戏中戏(P1ay within P1ay):在一个剧本中作为一场或一段情节的一出短戏;剧本中的人物通常是这出短戏的观众。戏中戏可以相当简短,如《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二场那样;戏中戏也可以在全剧中占据较多的部分,如皮兰德娄(1867—1936)《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里的剧中戏。戏中戏的传统在伊丽莎白时代戏剧中运用很广,并通常与“无声表演”相关。

  ——林骧华主编《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辞典》

  3)戏中戏(Play-within-a-play):戏中戏这种程式,在伊丽莎白时代很流行,莎士比亚也喜欢采用,而且用得很巧妙,很有新意,它在莎士比亚戏剧中以各种形式出现,最为突出的是《爱的徒劳》、《驯悍记》、《仲夏夜之梦》、《哈姆雷特》和《暴风雨》中的戏中戏。

  ——涂淦和著《简明莎士比亚辞典》197页

  “戏中戏”的两个“戏”字所指不同,以上各有关文章中采取了不同的范围区分:

  “戏中戏”一词的第一个“戏”的内涵决定了研究范围,从现代的宽泛的意义上说,古典戏曲、话剧、歌舞剧、电影、电视剧甚至是小说、故事,在观众的意识里都可算作是“戏”;从狭义上说,专指严格意义上的戏剧。“戏中戏”一词的第二个“戏”是被包含在内的“戏”,也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歌舞伎艺、表演伎艺、说唱伎艺的“表演”乃至故事、事件都属于“戏”,甚至从更宽泛的层面来讲,剧中的矛盾冲突也算作是“戏”;而狭义上的这个“戏”只包括演出的另一种已有的戏剧(或是完整的全剧或是片断)。

  本论文所研究的“戏剧”限定在中国古典戏曲的范围中。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由演员扮演故事,综合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各种艺术而成。戏曲本来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在其中插演其它表演从它形成之初便已有之,但是若将所有穿插的各种技艺表演都算作是“戏中戏”的话,那么涉及范围未免太杂太广,本文的论述便试对戏中戏的范围做出一些限定。

  符合本文研究的“戏中戏”的条件如下:

  1)范围是中国古典戏曲;

  2)戏中所演之戏需确实为较成型的有情节的戏,而不是“杂伎”;

  3)确实有“表演”之行为(科范说明或者演唱片段),而不是口头提及若干剧目即可算数;

  4)剧中人应自知是演戏,即演出者既是正戏的人物之一,同时又是所演戏中戏的人物,具有双重身份,戏中的人物既承担了角色又承担了演员这一复调叙事者的职能。否则,即便剧中穿插表演片断能被明显看出有拼凑和尚未消化的痕迹,也不能将其算做戏中戏。

  因此,简言之,要点有三:中国戏曲、较成型的戏剧、表演的行为。实际上就是研究戏曲中又有演戏情节或者也可称作“戏中串戏”、“戏中演戏”的现象。

  根据以上条件可以排除的“戏中戏”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戏中虽提及要演戏,实际上只罗列剧名,却自始至终未真正演出。如戏文《宦门子弟错立身》、石君宝杂剧《诸宫调风月紫云亭》、朱有燉杂剧《香囊怨》、无名氏杂剧《汉钟离度脱蓝采和》等。

  第二种:已融入戏中、成为一种程式的院本表演片段。像刘唐卿《降桑椹蔡顺奉母》杂剧第二折中的“双斗医”,无名氏《飞刀对箭》杂剧第二折中的“针儿线”。这些院本经后人考证确实出于引用金院本,但是却已自然而然地作为固定程式来用,加入后剧情自然发展,观众并不会觉得突兀、当成是戏里又在演出另一出戏。

  第三种:歌舞、杂技、魔术、说书唱曲和其它民俗活动等诸杂伎艺的表演,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演戏。在以下表格1中所举的“戏中戏”例子中,《清忠谱》和《太平钱》的“戏中戏”是说书,《琥珀匙》的是演唱唱本,《永团圆》是庆丰盛会的游行,《重重喜》的是一人承办整个婚礼的技艺表演,都不属于本文讨论的“戏中戏”范围。

  下面列出的是在已有研究文章中所列举的古典戏曲有“戏中戏”的剧目: 

  表格1已有研究者的研究文章中对含有“戏中戏”的中国古代戏曲列举情况

  

  注1:剧目以年代为序。

  注2:这四位研究者都曾发表过介绍研究中国戏曲“戏中戏”的文章(其中几人发表过一篇以上),具体文章详见参考文献。

  注3:标记“*”者为符合本文“戏中戏”定义的剧目。

  综上所述,表格1中的剧目只有《神仙会》、《真傀儡》、《袁氏义犬》、《荷花荡》、《万里圆》、《比目鱼》六种才是真正有“戏中演戏”的作品。《狂鼓史》虽然被大部分人认作是戏中戏,然祢衡的击鼓骂曹不是演戏,而是一种本人当年行为的情境再现,没有表演的性质,也不是在该剧本事之外的另一出戏,因而不在本文的研究之列。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戏中戏是一种戏剧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戏剧创作技巧、手法、程式,不是所有的有戏中戏的戏剧都是“戏中戏结构”,应当加以区分。因此上文有的定义将戏中戏等同于套层结构是不确切的。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