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坪民间还傩愿在重建过程中并非风平浪静,也出现了一些不协调因素,主要表现为老裟“坛头”的争议和对蔡法师跨族群学艺的异议。不过,这些不和谐因素最后通过调适都化解了,从而消除了民间还傩愿重建乃至传承中的系列障碍。
一、老裟“坛头”的争议与协调
据《汉语大字典》释义,“坛”具有特定地域范围的意义,这也反映在用坪老裟的“坛头”概念上。在用坪,各个坛班具有各自的活动领地,这些领地多为一个自然村落,这些村落被称为老裟“坛头”。按当地人的老规矩,傩法师都有自己划定的做傩法事的范围,称为“坛头”,还被称为老裟的“秧田”,可以养育一方傩坛师。哪个坛管哪些村子都是按习惯定了的。可见,“坛头”即势力范围,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在用坪境域流传着这么一句俗语:“老司坛头紧,道士随人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蔡法师解释说:
“有句老话说‘老司坛头紧,道士随人请’,像高低炉是我的坛,你不能叫别人去做。‘老司坛头紧’就是说‘前人’厉害。老裟和新裟不同,老裟坛头紧,老裟打方盖、做还愿不是你的坛头就把握不了,就会出事。‘道士随人请’,我们这里也可以请附近辰溪的新裟,没有‘坛头’规定。”
唐法师对此有进一步的说明:
“做法事有规矩的,那里有师父,就念一下那里师父们的法名,你如果不知道法名就念他的诨名,没有师父就念一下没有传过法的弟子姓名。如果违反了坛头规矩,会领不了筶,翻不了碗。做还愿法事,礼金归香担,但可以分点菜给坛头老裟后代。没有规矩那不是要乱套,不乱搞。”
用坪双炉村村民何泽其也有类似的理解:
“坛头紧就是说这是属于他前人的坛,他现在不会老裟了,不过在他这个坛里做事,你请别的老裟都可以,但要到他这里来拜码头。不拜,你这个手艺就做不好。给他也意思意思,等于尊敬了他,获得他的许可,你如果把他放在一边,就可能出事。”
老裟和用坪民众的理解是一致的。看来,“坛头紧”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老司(老裟)之间不得跨“坛头”边界做法事,二是说万一跨界做法事要拜会该地所属坛头老裟或者他的后代,只有获得他们的认可,方能保证法事顺利。这种观念已经为用坪民众所接受,成为一种无形的制度规范着老裟之间做法事的边界。可见,乡村傩法师的傩事活动自有一套制度和规则,正是这些调节着傩法师的行为和相互关系,规范着乡村秩序,引导民间傩文化乃至民间社会有序发展。
从“老司坛头紧”可知,老裟的“坛头”边界明确,具有神圣性和不可侵犯性。那么,违犯坛头禁忌会有什么后果呢?对此,用坪民间有许多生活小故事。唐守业告诉笔者:
“十来年前,辰溪有个老裟到贵溪吕家做法事,违反了坛头规矩。那里属于用坪老裟的坛头,坛头师父吕德茂已经去世了,按说应该请蔡超旺他们,事主却请了辰溪师父,结果晚上点灯连灯笼都燃了,求筶一直求不成功。最后,辰溪师父打听到吕德茂还有后代,于是请来吕德茂的儿子坐在边上,答应把香米留给他,这才勉强做完了法事。这次事情之后,辰溪师父再也不敢来这里做法事了。”
后来张世众也告诉过笔者这个小故事。这说明坛头禁忌已经引起广泛认同。用坪瓦乡人通过坛头禁忌故事,强化着坛头意识和规则。
老裟之所以对坛头非常看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坛头是老裟的“秧田”,与老裟的物质利益密切相关。据调查,作为坛头掌坛师,每做一场法事,都有不错的收获。“做一场法事后坛头师父有鸡、鱼、十二团熟肉、十二团生肉、猪头,还有香米、糍粑、豆腐、糖粉,还有一块布约六尺长。”而且事主还要将这些东西派人送到掌坛师家中。至于每一次还傩愿事主所给的礼金也是由坛头掌坛师作主分配,而且掌坛师的份额最多。当然,坛头师父也会分一部分香米给其他参与表演法事的老裟。第二,坛头是祖传下来的,对坛头的坚守,既是对附加其上的物质利益的追逐,也是对祖灵的交代。第三,坛头还是老裟的势力范围,是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由于坛头对于老裟如此重要,所以,老裟都会牢记自己的坛头,坚守自己的坛头,而且明确自己的坛头范围。下面是用坪两位傩法师的具体坛头情况。
据唐守业两次口述,他在用坪的坛头为:大坪头、岩坪、岩头、磨岩、白竹坡、株木山、蒋家村姓肖和姓姚的(张、李两姓不是)、向家村、高低炉。此外,邻近辰溪县沈家湾姓沈和姓唐的村落也属于唐法师的坛头,因为他们是建国前从唐法师所在的用坪大坪头村湾里迁移出去的。另据蔡超旺两次口述,其在用坪的坛头为:茶路坪、高低炉、曲溪、贵溪、九龙山、柳家头、思通溪、中流潭、张思界。此外,蔡法师还说邻近辰溪县和溆浦县的一些村落也是属于他的坛头。这是因为,第一,他可以继承辰溪师父的坛头;第二,邻近辰溪有几个村子是从蔡法师所在的蔡家迁出去的。
由两位老裟所述坛头来看,他们的坛头在用坪境内有重合点:“高低炉”。对于高低炉,两位傩法师均认为应该属于自己的坛头。为什么会出现坛头争议情况呢?主要因为在民间还傩愿重建过程中出现了以下三种情况或问题。其一,文革造成了用坪民间还傩愿传承的断裂,许多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用坪原来的四个坛班有两个已经完全消逝,这些坛班的坛头该如何分配?其二,还有一些或因记忆模糊或因前人合作而造成坛头出现交集的现象,现在该如何确定其归属?其三,还有一种更为特殊的现象,就是一些老裟虽然去世了,但是现在他还有男性后代,那么对于这些拥有坛头传承人身份的后代以及他们的坛头该如何对待和处理?
争议已经出现,面对这些已经存在和可能出现的争议能否协调?又是怎样协调的呢?以下是用坪两位老裟针对以上三种情况采取的协调方式。
首先,针对第一种情况,即遇到一些以前不属于双方任何一方的已经失去传承人的坛头,如何进行重新分配呢?唐法师告诉笔者,对此,他们有一个共同认定的原则,即就近原则:如果遇到有些坛头的老裟去世后,无人接受,那么,靠近唐法师居住地的坛头,就归属于唐法师的坛头,靠近蔡法师居住地的坛头则归属于蔡法师的坛头。从用坪两位老裟口述的坛头情况看,这种可能出现的争议,已经通过这种就近原则获得了解决。可见,民间的就近原则和抓阄一样,都被普遍认可,它是调节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一种朴实而适用的准则。其次,针对第二种情况,具体而言也就是关于高低炉的坛头争议。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争议,是因为他们的前辈建国前有过合作,所以两者都认为高低炉属于自己的坛头。那么如何协调呢?两位老裟均认为:看事主的意愿,请谁就由谁掌坛。在此,民俗主体的选择在某些语境下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还是民间认可的一种协调方式。再次,对于第三种情况,即那些拥有坛头传承人身份而本身不会表演还傩愿法事的男性后代与他们的坛头该如何对待和处理?两位老裟认同的做法是:按传统习俗办,不侵犯其坛头。如果被邀请去其坛头做还傩愿,要向其拜码头,头尾四爪,鸡鱼三牲都是他的。礼金钱,都由他分。虽然,这种靠坛头食利者常常遭到讽刺,但此俗仍然存在。可见,民间对于坛头中出现的问题和争议,自有一套调适措施,而且具有一定约束力。虽然随着时代变迁,坛头意识产生了松动,不过,大部分老裟还是遵守此一习俗规约。
总之,“坛头”是老裟展演与传承包括还傩愿在内的傩文化的空间,是祖传的按习俗规约给定的一片法事或谋生领地,也是老裟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它包含着传统社会中的一种领地意识、边界意识、势力范围意识。同时,“坛头”制度及其规约折射出存在于民间的一种质朴的契约式的内在规约。它没有成文条款形式,但却具有现代法规的意义,作为一种习俗规约在民间得到切实遵守。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具有规范民间傩事活动秩序的意义。虽然“坛头”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但是它又是可以调适的。对坛头争议的调适显示了民间还傩愿具有内在的调适功能,也表现出一种民间智慧,它解决了还傩愿重建中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矛盾与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