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用坪还傩愿存活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生境(三)

刘兴禄

  二、生计方式

  居住在用坪的瓦乡人使用同一语言——瓦乡话,具备共同的经济文化特点,同时操持着相同的生计方式,本节将从生计方式方面简单追溯和描叙一下瓦乡人的传统生计方式及其现代变迁。借此透视用坪还傩愿重建之物质基础以及这种物质生活变迁对精神生活产生的影响。

  (一)传统生计方式

  用坪境内瓦乡人传统生计方式与其自然地理条件息息相关。无论是迁来的外地移民还是本土居民,其生产方式都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相适应。建国前,用坪境内人口较少,森林密布,崇山峻岭构成了该地的自然屏障,一方面防止了外来过多的政治压力,另一方面,也封闭了自己的耳目。生活于此的瓦乡人,大部分是依山傍水而居,还有部分居住在山坡溪谷处,封闭落后。他们的传统生计方式主要是耕种田地,捕鱼打猎,伐木放排。就经济文化类型而言,属于林耀华所言的农耕经济文化类型中的“山地耕猎型”。

  第一,耕种田地。耕种田地是用坪居民的传统农耕方式。包括湘西瓦乡人在内的五溪地区农业历史悠久。据《怀化地区先秦文化考古综述》载:“早在一万年左右,‘五溪’地区就已经有了农业。……‘五溪’地区大约在六千年以前就开始了水稻的种植……”在传统社会中,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在用坪占主导地位,耕种田地作为其生计方式之一,采取的是一种粗放型的耕作方式。所以,清光绪年间觉罗清泰撰的《辰州府乡土志》记载辰州一带民众是:“农不善耕,士鲜邃学”。用坪瓦乡人因居住山区,田地零碎,溪谷平地虽有坪上田,但所占比例很小。多为山田,水源欠缺,产量极低,故瓦乡人还必须刀耕火种,继之以挖葛,维持艰难生活,但决不外出乞讨。瓦乡人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过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加之偏处山区,语言隔阂,不乐外出,也不敢外出。生产上互相帮助,季节性较强和规模较大的农活(如开荒、除草、收割、拣桐球或茶球)都是聚众进行。

  具体而言,用坪瓦乡人传统农耕方式有三种:刀耕火种、山地耕作、稻田耕作。对于刀耕火种,《湘西乡土调查汇编》已有记载:“苗族百分之九十九农业,田则种稻,山野则斩其……芜,火焚后,再行开垦。播种杂粮,所谓刀耕火种是也。”刀耕火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米、高梁、芝麻、油菜、苦荞等。播种后也要间苗、除草。一般不追施任何肥料。刀耕火种几乎全靠老天帮忙,久旱则颗粒无收,因此常常祈求山上土地神保佑。这种生产习俗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关于山地耕作,既有为已有的山地松土,也有开挖刀耕火种之后的山地,即开生荒。前者如是平地可以使用畜力,对于后者——开生荒,靠的是人力和劳动工具锄头,挖地常请义务帮工,形成集体劳动场面,常要敲锣打鼓,唱歌助兴。这唱的歌叫挖地歌,唱土地歌时既有特定的仪式规则,如敬土地神仪式及其歌词程式乃至内容,也带有即兴性,表现在歌手可以视场景临时编造,相互对唱。整个过程通过敲锣、打鼓、唱歌,营造氛围,缓解疲劳,愉悦精神,激发劳动热情,倡导团结协作,提高功效。山地主要种玉米、黄豆,其次是种小麦和红薯。

  还有一种是稻田耕作。在用坪,犁田、耙田主要是男性,而播种、插秧则主要靠妇女。播种时,要在秧田田埂上插燃香烧纸敬神,求神保佑不让老鼠鸟雀破坏稻种,所敬之神多为土地神、祖宗神和天神。开始插秧要在秧田边烧香焚纸祭祀‘五谷神’,称之为开秧门。秧全部插完了叫(要)洗犁,开秧门和洗犁都要买肉敬神,祈求祖宗和其他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境内女子不缠足,同男性一样耕田种地,肩挑背负,时穿草鞋,时打赤脚。在用坪,无论是刀耕火种、山地耕作或稻田耕作,基本是男耕女种。主要农具有:锄头、柴刀、铁犁、背架子、背篓、箩筐等等。

  第二、捕鱼打猎。清光绪年间的《古丈坪厅志》记载着居住山地的少数民族居民“喜渔猎,不事商贾。”聚居山区的用坪瓦乡人亦是如此。用坪境内有许多小溪山涧,它们汇成三条较大的支流在株木山村口汇聚,称为舒溪,外流注入沅水。建国前,溪里的鱼虾很多,捕鱼捞虾成为用坪瓦乡人传统生计手段之一,而且瓦乡人还利用稻田养鱼,他们在插秧时节在稻田中放上鱼苗,待稻谷成熟,收割前放水取鱼。溪里捞鱼一般是在初秋枯水期进行。捕鱼捞虾的主要工具是漏戽、竹篆、竹篓。对于鱼作为菜肴的处理方式很有地方特色,尤其是粉鱼酸,是待客之佳肴,此俗至今犹存。

  狩猎源于远古人类为生存繁衍而采取的一种集体性生产活动,在不断的重复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凝聚着民间智慧的组织制度与规则,并成为一种习俗沉淀下来。建国前甚至建国后一段时间,由于地处偏僻,高山环绕,森林密布,野兽出没频繁,加上农业落后,食物匮乏,生活艰难,聚居于山区的用坪瓦乡人便就地取材,通过猎取野兽来补充食物,所以狩猎成为他们的一种简单辅助性生计方式。另一方面,狩猎又带有保护庄稼和保护人自身安全的作用。瓦乡人何泽其告诉我,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集体化期间,生产队里给狩猎者还算工分,主要目的是防止野猪之类的野兽破坏庄稼。他说:“当时野猪比较多,经常夜间,有时还是白天,去地里面吃包谷,用嘴拱土,破坏庄稼。另外,还有豹子、豺狼甚至老虎出现,打猎也是要把这些野兽打死或者赶走,免得它们伤人。”其实,这种情况在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中也有记述:“兽为山野动物,若繁殖过多,不仅残食山野杂粮,有时入村伤害人命,或伤害牲畜,为患堪虞。”并指出狩猎作用:“一方面,可以减少其隐患,再方面,可以籍斯为生活。”狩猎时间主要集中在农历正月至二月中旬,此时正处于春耕之前的农闲时节,但在农村秋收时节也可以组织集体围猎,其意义在于保护劳动果实,据了解,筲箕湾镇双炉村40岁以上男性几乎都有过集体围猎经历。可见,狩猎习俗的养成与乡村民众的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此,值得一提的,还有狩猎中的安梅山坛仪式。传说梅山神是猎神,专管狩猎的事情,村民们首次集体外出狩猎,一般都要先安梅山神坛,他们普遍认为,安坛之后,狩猎成功率要高得多。对梅山神的祭拜表达了瓦乡人自远古传承下来的一种民间信仰,即相信神灵的力量,将祈求和意愿寄托在神灵身上。

  狩猎成功后,分配猎物总原则是“见者有份、平均分配”。在此之下有一系列细密周到的具体分配制度和措施,展示出一种民间智慧。除集体行动的狩猎外,也有个别能力较强者单独行动,如放套猎取野物就基本是个人行动了。狩猎工具主要是火铳、铁套、套绳。

  第三、伐木放排。建国前,用坪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但是森林资源丰富,木材交易成为当地商业经济的主要形式,因为没有公路,行车不便,当地人就利用水路运输木材,这种运输方式当地称之为“放排”,就是将砍伐的杉木用藤或铁丝捆成一排,用铁锚钉牢,待涨洪水后,让木排顺着溪流而下,人站在木排上,掌握木排漂流方向,这种运输木材方式常常充满危险,许多人因此丧生,所以瓦乡人中常说“欺山莫欺水”。虽然如此,但在公路尚未开通的时候,人们还得继续放排。而从另一种角度看,顺水而行的放排也培养着瓦乡人的胆识和毅力,拼搏精神与生活技能。同时,通过放排,部分瓦乡人外出,得以开阔眼界,通过商品交换,从外面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丰富着自己的生活。许多当年放过排的老人提起他们放排的历史与生活记忆,便侃侃而谈,充满自豪感。双炉村的何先田说:“放排那考验人的技术,还考验胆量。”放排是男人们的事,妇女不参与。为了避免危险事故发生,放排的人无论是在放排前还是放排之中,都举行一些祭拜仪式。烧香纸祈求神灵保佑一路平安,途中遇到寺庙,也烧香纸祭拜,当然,这种仪式可以在木排上进行。为缓解紧张情绪,释放压力,人们有时还大声地喊着号子。在此,伐木放排已经成为山区人们与外界交往的一种方式,是一种简单的商品交易行为,映射出山区民众传统生计方式和生活状态。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