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愿傩回归之相关研究现状综述(五)

刘兴禄

  4.民间还傩愿研究现状述评

  1986年9月,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在北京召开了中国戏曲国际学术研讨会。曲六乙提交了论文《中国各民族傩戏的分类、特征及其“活化石”价值》,论文首次运用分类学方法,将傩划分为民间傩(乡人傩)、宫廷傩、军傩、寺院傩四种,这是一个粗略的划分,是否妥当有待商榷。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曲六乙又将民间傩细分为社傩、族傩、愿傩、教傩、游傩。曲六乙还指出:商代的民间傩称为“乡人裼”,是驱逐非正常死亡的强死鬼。民间认为强死鬼多属冤屈而死之鬼,危害乡里最甚,所以要驱逐它。周代称为“乡人傩”,后来也称“乡人献”。《论语·乡党》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階”。关于“愿傩”或“还傩愿”的具体含义,曲六乙认为愿傩是指“为许愿或事后还愿而举行的傩仪。愿主延请巫师组成的坛班,在家中堂屋搭棚、设坛。巫师焚香、礼拜、作法,伏请神灵降坛,为愿主家病人医病,或驱邪除祟,或保婴儿平安(冲十三太保),或做寿傩,以求老人免灾长寿。”林河指出:“‘还傩愿’就是向人类的始祖傩公傩母许愿还愿。”巫瑞书指出:“旧社会,湘北、湘西许多地方的民众笃信傩神,遇到灾难或不遂心的事情时,就到傩神面前(供奉在家里的一种木雕的半身或全身像)去许愿,一旦出现吉兆或者到一定时候,即请巫师来家举行还愿的仪式,并唱演傩戏(或傩歌巫舞),这就叫‘还傩愿’(也称‘还傩’)。据笔者田野调查,用坪瓦乡人民间还傩愿是指为事前许愿或事后还愿而举行的傩仪,即无论事前或事后举办的傩仪均称“还愿”,还愿仪式供奉主神是始祖傩公傩母,其表演具有特定时间(农历十冬腊月)、特定空间(私人堂屋)、特定目的(求子、求寿、求吉、求官、求六畜兴旺、治病、消灾等)。

  民间还傩愿作为民间傩事活动的主要呈现方式,融汇了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绘画、书法、雕刻、剪纸等多种艺术,《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对此有详细说明。另外,《湖湘文化大辞典·下卷》对湖南还傩愿进行了粗略描述。而《中国原始宗教百科全书》则具体记述了湘西苗族还傩愿简况。

  在中国当代傩文化研究中,还傩愿作为一个主要研究对象,出现在众多论文和著述中,而出现得更多的是一些论文,如张子伟的《还傩愿——土家苗汉共生的文化现象》、张应和的《苗族还傩愿源流札考》、石邦彦的《湘西苗区还傩愿的探讨》、黄柏权、葛政委的《从仪式到表演——恩施三岔还愿仪式的人类学考察》、陈玉平的《仪式展演与民间叙事——贵州傩坛中的民间文学传承》等等。这些文章主要追溯还傩愿的历史源流、特征、结构、功能、仪式象征等。虽然也有部分论文已经采用社会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如黄柏权、葛政委的《从仪式到表演——恩施三岔还愿仪式的人类学考察》,但缺乏对还傩愿与民众社会生活关系的深入探讨。而陈玉平的《仪式展演与民间叙事——贵州傩坛中的民间文学传承》将仪式与叙事结合,努力开拓研究新视野,无疑具有启示性意义。另外,张子伟的《还傩愿——土家苗汉共生的文化现象》指出湘西各民族的民间还傩愿通过相互融合渗透和借鉴,已经混血共生,难以区分边界。这也道出了漂泊于苗、汉、土家等民族中的瓦乡人民间还傩愿的特征。因为湘西瓦乡人还傩愿也渗透和融合了其他族群的傩文化因子,呈现出多元共生特征。不过,该文浅尝则止,缺乏具体个案和人类学的理论关怀。

  以还傩愿作为专题研究的不多,且多采取调查报告形式呈现,如《贵州省岑巩县平庄乡仡佬族傩坛过职仪式调查报告》、《广西省环江县毛南族的还愿仪式》等,这些调查报告形式的著述,虽然在资料搜集与整理方面功不可没,但是在理论上缺少贡献。目前能看到的研究民间还傩愿的专著有张建建所著《冲傩还愿:贵州傩仪的结构类型意义》,该书主要运用结构人类学的理论分析贵州傩仪,但是限于文本的纯理论性分析,缺少具体的个案考察和分析,缺乏社会视角的深度关照。可见,虽然出现某些研究民间还傩愿的专著,但是,许多学者对还傩愿与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关系、与民俗主体的关系缺乏深度关注,忽视了民俗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及其背后的制约因素——民间运行机制与法则,大都采取静态的研究视角,缺乏对还傩愿动态变迁过程的考察。所以,本论文将尝试运用民俗学和人类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理论与方法,将日常生活中的傩仪考察与傩仪本体研究相结合,将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通过对用坪民间还傩愿重建过程的考察,寻找民俗事象复兴重建的多重动因与内在规律,并在研究方法上为傩文化乃至民俗学研究提供启示。

  除了宏观的傩文化(包括民间还傩愿)研究现状以外,中国民间信仰、仪式和文化变迁的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也是本文写作借鉴的背景,它们也将为本论文提供指导和启迪。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