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愿傩回归之相关研究现状综述(四)

刘兴禄

  研究湖南傩文化的其他学者及其著述也有不少。如:

  胡健国著有《巫傩与巫术》(海南出版社1993版),书中论述了巫傩与巫术的关系,由巫风傩俗入手,探讨民间信仰、文化传播、文化交融、文化变迁等侧面,薛若琳先生为其作序,称其“对巫文化和傩文化的综合研究,是很值得瞩目的”。胡健国认为傩产生于湖南,在《长无绝兮终古——论〈楚辞〉与沅湘巫傩文化》一文中表述道:“‘傩’源于楚巫,渊数于荆楚,随同楚势力的扩张而辐射于巴蜀吴越秦,世代传承并因地而演化,最后被中原儒家文化纳入《周礼》名为‘傩祭’。”巫瑞书编著《芙蓉国里的民俗与旅游(湖南卷)》,书中谈及了湘北和湘西的“还傩”、“游傩”及傩戏傩文化。1997年,巫瑞书著《南方民俗与楚文化》,其中许多篇、章、节论述楚湘巫风傩俗。孙文辉著《巫傩之祭——文化人类学的中国文本》。作者通过不断进行的田野考察和研究,对神秘的古傩进行了文化人类学的解读。然而,因为缺乏“深描”而未能予以进一步展开。

  张子伟主编有《湘西傩文化之谜》和《中国傩》等,还参加王秋桂主持的“中国地方戏与仪式之研究”,组织出版了多本调查报告,为傩文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瞿湘周是对湘西沅陵傩文化进行考察的本土学人,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奔波,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傩文化史料,《古老、豪放、神秘——沅陵巫教与傩文化纪实》可以说是最早对瓦乡人傩包括用坪傩予以关注和考察的著述,其间对瓦乡人傩文化中的标志性仪式活动:“跳香”和“还傩愿”进行了较详实的记述,具有珍贵的资料价值,是较早涉及湘西瓦乡人民间还傩愿的著述之一,但限于纪实性描述,缺乏参与式观察,缺乏对民俗主体和民众日常生活的关照。

  总的来看,湖南傩文化研究是以湘西为重点和核心进行的,其成果丰富了中国傩文化研究宝库,为中国傩文化研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同时,也存在某些地方性观念的局限性。

  2.国外学者对中国傩文化的研究

  中国学者对傩文化的研究,也引起了国外一些专家学者的兴趣,欧美和日本也有不少汉学家和人类学家来到中国大陆参与傩文化的田野调查和研究,写作并出版了不少学术成果。最早到中国大陆来调查研究傩仪的是日本学者田仲一成。除单篇论文外,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出版了多部专著,通过国家图书馆查到包括《中国巫系演剧研究》(东京,1993)等16本专著,其中译成中文的有四本。他还写有论文多篇,探索中国傩的起源等问题,在《中国戏剧的起源与产生》一文中明确提出:“中国戏剧的表演形式起源于春季的‘傩礼’,表演内容起源于秋季的孤魂祭祀。”再如日本广田律子女士也有相关著述,如《“鬼”之来路:中国的假面与祭仪》,本书追述了傩文化的起源、发展与传播,并通过在中国各地的调查报告介绍对这些带有所谓鬼的形象的鬼神的祭祀、信仰及其在文娱表演时出场的形态,寻找日中之鬼神比较研究线索。另有多本日文著述。其论文《日本传统戏曲与中国民俗艺能之继承关系与应用立体坐标法解释》利用立体坐标法对中曰民间艺术进行数字化记录,将日本的传统艺术“能乐”和民俗艺术“花祭”与中国江西省石邮村的“傩舞”进行对比,认为亚洲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艺能表现,在通过肢体动作来表现情感、传达思想等方面具有普遍的共通性。日本加藤阿幸写有《从阴阳五行看汉文化对日本民俗的影响》。此外,加拿大McGill大学的Kenneth Dean,以长期在福建调查的成果撰写了Taoist Ritual and Popular Cults of South-east China(Princeton U.P.,1993)及Lord of the Three in One: The Spread of a Cult in Southeast China(PrincetonU. P., 1998)二书。法国远东学院的JohnLagerwey也以闽粤赣为调查地区,出版了研究成果《客家传统社会丛书》十种。德国儒道夫·布朗德尔写有《安徽贵池刘街乡姚姓家族永兴大社的傩及其社会心理学功能》。还出现一些跨国比较的研究成果,如韩国学者朴广浚的博士论文《中国傩戏与韩国假面剧比较研究:安徽省缟溪曹村与庆尚北道河回村的田野考察》。外国学者的参与对中国傩文化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在研究方法上提供了又一启示,但是也存在作为局外人难以深入参与观察的问题。

  3.当代傩文化研究的争议、问题与简评

  在傩文化研究热潮中,出现了不少争议,尤其表现在傩的起源研究方面,包括傩起源的时间、地点、原因,呈现百家争鸣局面,这种学术上的争论是有益无害的,它有助于学术的发展。然而,其间暴露出的某些地方主义观念有待反思。另外,在骄人成果的背后也滋生出一些问题,值得警醒。这些问题,刘锡诚已经指出:“近年来的傩文化研究,特别是傩戏的研究,有将傩文化范畴无限扩大的倾向,举凡春祈、秋报、祀神、祭鬼、除煞、超度以及不同形式的醮仪,无不包括在内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傩文化热’,在搜集材料和理论研究上作出了巨大的成绩,但应该指出的是,对傩祭傩仪发生、发展、傩文化的原生地等方面的研究,并没有充分展开甚至没有给予较多的关注。而对傩戏的研究,又几乎涵盖或代替了对傩文化的研究,从而出现了一种‘泛傩化’的理论,把全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巫文化,都纳人傩文化之中,并把傩文化归纳为中原傩、南方傩、北方傩三个系统。从傩的起源与原初形态上看,这种三元分类,并不符合傩文化本身的实际情况。”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对傩的研究于二十世纪初在西方人文科学影响下开始,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文献查索、田野考察和理论探索,当然,这三阶段的划分并非绝对,只是相对而言,因为他们的界限不是很分明,且有交叉重叠现象。1980年代以来,傩文化研究的主要特点表现为戏剧史、民俗学、艺术学三大领域的关注,以及各地对傩文化资料的搜集整理。1990年代末,傩文化研究出现了跨地区、跨学科的合作态势,主要表现在部分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中,这对傩文化研究无疑是有益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总体上看,人们对傩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傩仪本身的探讨和分析,着重分析和探讨傩的历史源流,如林河箸《中国巫傩史》等;傩的定义,如钱茀:《什么是傩——比较研究的一点尝试》等;傩的分类,如庹修明:《傩戏的流布、类型与特征》等;傩的特征、象征、结构、仪式表演过程,等等。也有一些文章和专著,涉及到了傩与中国民俗、戏剧的发展以及其他民间宗教信仰体系的关系。这些研究对于了解傩仪的性质、特征、以及发展脉络等,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说前期的研究偏向于对傩仪本体研究,那么,近年来,部分学者开始用人类学理论研究傩文化,解读傩文化的象征结构和背后的意义阐释,逐步推动傩文化研究由本体研究到人类学视野下的考察与研究的转向。李岚《信仰的再创造——人类学视野中的傩》就是一部运用社会人类学的方法研究傩仪的专著。其侧重点“不在于对傩仪本身的研究,而是要揭开这个以佩戴面具为主要特征的仪式表演背后的社会——文化现象的本质。”“探求现代傩仪式与它赖以生存的社会之间的关系。”本书为人类学探讨中国大量存在的民间信仰,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该专著有地方性话语,有具体语境,但是缺乏对于傩仪重建与展演过程的具体描述。

  总的来看,以往傩文化研究主要是从戏剧、民俗和艺术的角度进行的,研究的重点表现为关注傩文化的来源及其在戏剧发生学上的意义,关注傩文化的表象特征,关注傩文化的艺术价值,关注傩文化资料的搜集整理。对傩文化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傩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傩与民俗生活的关系缺乏有效关注,亦即缺乏有关傩文化的社会性对话,多采取静态的研究视角,缺乏对傩的动态变迁过程的全方位关注,缺乏整体性研究,而能否将历史和现实、本体和社会生活、静态与动态有机结合,这些都是本文努力并期待有所突破的方面。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