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谈湘昆的艺术特点

张亚伶

  昆曲艺术,是我国戏曲百花苑里的一朵奇葩。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昆曲艺术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认为“昆曲艺术是中国戏曲艺术最古老和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对中国其他戏曲形式和文学、音乐的发展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作为昆曲艺术的载体,我国现有苏昆、北昆等六个昆曲艺术团,湘昆是其中之一。1961年11月,郴州地区湘昆剧团(现湖南省昆剧团)应邀晋京汇报演出,田汉盛赞湘昆是“山窝里飞出的金凤凰”。1981年12月,萧克老将军看了湘昆演出后,欣然题诗:“昆曲兰花艳,湘昆别一枝。几阵严霜后,亭亭发新姿。”南京大学吴新雷教授说:“变苏昆为湘昆,这种突破性发展,在中国戏剧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们都对湘昆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湘昆艺术的特点是多方面的,本文择其主要简析如下:

  一、“三多三少”的演出剧目

  有资料表明,最晚在明代中期,昆曲艺术就传入湖南。明《万历郴州志》载新安人胡学夔于万历三年(公元1575)所写《游万花岩记》载:“朱公向岩布席,酒方举,一举,春卿骑至,讶其米迟,三觞之,遂顾苍头做吴,众更纵饮以和。”吴 即昆曲,一人开腔,众人唱和,可见当时昆曲艺术在郴州已是相当普及。昆曲在与湖南湘剧、祁剧等地方戏曲以及方言、音乐、民俗、风情的长期交流中,相互影响,因此,与苏昆、北昆等其他昆曲艺术相比,湘昆带有较浓郁的楚文化特点。可惜清朝末年至建国前夕,由于长期的社会动荡,成建制的专业昆曲戏班逐渐解散,少数艺人改行唱祁剧、花鼓戏,湘昆艺术几近失传。建国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派专人寻找、搜集湘昆艺人和曲谱,并于1960年初组建了专业的湘昆剧团。湘昆经常演出的剧目有“三钗十八记”之说,即为《荆钗记》、《鸾钗记》、《钗钏记》、《浣纱记》、《八义记》、《连环记》、《白兔记》、《杀狗记》、《金雀记》、《玉簪记》、《拜月记》、《还魂记》、《绣襦记》、《琵琶记》、《西厢记》、《千金记》、《狮吼记》、《鸣凤记》、《水浒记》、《义侠记》、《草芦记》,还有《一棒雪》、《白罗衫》、《麒麟阁》、《十五贯》、《渔家乐》、《风筝误》、《翠屏山》、《党人碑》、《烂柯山》、《满床笏》、《寿荣华》、《紫琼瑶》、《长生殿》、《铁冠图》、《天意图》、《七子图》、《白蛇传》、《蝴蝶梦》、《天缘合》、《豹凌岗》、《江天雪》、《何文秀》、《胭脂雪》、《百花记》、《虎囊弹》、《青梅记》、《龙凤剑》、《桃花扇》、《黄金印》、《九莲灯》、《通天犀》、《贩马记》、《红梅记》、《投笔记》、《古城记》和从地方戏昆腔剧目中移植的《岳飞传》、《水淹汤阴》、《夺秋魁》、《举铁龙》、《泥马渡》、《牛头寨》、《金牌召》、《报冤亭》等共63本。经常演出的折子戏有《琴挑》、《偷诗》、《秋江》、《赶潘》、《齐人乞食》、《戏猴天打》、《张生游寺》、《佳期》、《拷红》、《请宴》、《昭君和番》、《思凡》、《下山》、《醉打山门》、《钟馗嫁妹》、《三闯》、《活捉三郎》、《追信·拜帅》、《单刀会》、《林冲夜奔》、《赠剑》、《斩巴》、《三战吕布》等。

  从以上63本大戏、25出折子戏中,可以看出湘昆传统演出剧目与“南昆”相比,特别与传字辈老师学的400多折子戏比较,湘昆的大本戏多、折子戏少;武戏多、文戏少;反映普通民众生活题材的剧目多,反映才子佳人、帝王将相题材的剧目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湘昆处于湘南,观众来自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及一般百姓,他们看戏与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欣赏观念不同,一方面在内容上,喜欢精彩曲折的情节和惊险刺激的场面;另一方面在时间上,主要是利用闲暇时间,习惯一次看完一个完整的故事。湘昆为适应当地观众的需求,逐渐对昆曲的许多传统剧目按李渔“立主脑、减头绪”的方法,进行了适当的改编,保留故事主线,对一些可有可无的场次及交代过场戏进行删除,对一些整本失传却保留有与主要情节紧密相关的折子,则采取架屋搭桥的过渡方式予以恢复,尽量保持故事流畅完整。也有对主要情节的折子戏采取删削内容、压缩唱段、加快节奏、改唱为白等方法使节目紧凑,这样逐步形成整本大戏多、折子戏少的特色。

  另一方面,湘南自古兵戈不断,尚武之乡不乏尚武之人,尚武之人自然喜欢武戏,人人喜欢武戏,其孩子也就喜欢武戏,看武戏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休闲时尚。所以湘昆武戏较多,甚至于将文戏也改作武唱了。例如《武松杀嫂》,剧中武松翻跌、抛椅、托举、三砍三跳、单膝跪在桌上刺杀,配以雄浑有力、高亢激昂的锣鼓、唢呐伴奏,将整个舞台气氛喧染得紧张刺激,艺术效果非常强烈。

  湘昆剧目反映普通民众生活题材的戏多,这是过去湘昆戏班演出主要面向社会基层,特别是长期面向农村的结果。广大群众愿意看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的故事,觉得这些故事跟自己休戚与共,像“李三娘”、“赵五娘”、“武松”、“鲁智深”、“邬飞霞”等,这些人物在他们的生活中似曾相识,生动活泼,乡俗风味浓郁,看来感到更加亲切,喜欢欣赏这些节目就在情理之中。

  二、地域化的唱念特色

  剧种之间的主要区别是语言的不同。昆曲流入湘南之后,在与湖南湘剧、祁剧等地方戏曲的不断交流借鉴中,逐渐变苏昆为湘昆,吐字行腔融入了地道的湘南官话。湘南官话生硬干脆,与昆曲原来的吴侬软语有很大区别。湘昆念白生,以带有地方特色的中州韵为准,这与京剧的“中州韵、湘广音”相似,而付、丑及贴旦的念白则以湘南官话为准。在唱腔上由于字调配音不同,腔格旋律与其他南北昆曲宫谱产生差异,显得嘹亮质朴。原来的昆曲曲调优美细腻、节奏徐缓,有“水磨腔”之称,但也有拖泥带水、不够高亢激昂的缺陷。湘昆在尽量保持昆曲唱腔优美、细腻圆润特点的前提下,采取了改变板式,简化音符,缩短频率的方法,加快了演唱节奏。如南昆《连环记·掷戟》中吕布所唱《锁南枝》:

    

  湘昆《连环记》中吕布所唱《锁南枝》: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湘昆与其他昆曲有着相同的曲牌调式,主旋律,字位的安排也基本相同,它们的差别在于湘昆把曲牌拍子进行改变,把一板三眼的慢拍改成一板一眼的清曲,演出时间加快一倍。湘昆运用曲牌简化和紧缩节奏的方法,变4/4拍子为2/4拍子,使旋律加快。《锁南枝》南昆计96拍,而湘昆改为清板曲,减缩为25拍。湘昆这种现象在其他剧目的唱段上也较为普遍。湘昆的音乐吸收了湘南民歌和戏曲的一些乐曲,如《醉打山门》酒保唱的山歌曲调就与其他南北昆曲演唱的曲调完全不一样,具有典型的湘南民歌特点。

  三、粗犷朴实的表演风格

  对于湘昆的表演风格,1986年3月29日《北京晚报》评价道:质朴清新,别有风采。1986年4月5日《人民日报》评价道:湘音突兀,独现乡土昆曲之风韵。1986年第5期《戏剧报》评价道:湘昆以质朴醇厚的风格,使首都人民耳目一新,交相赞誉。这些评论都充分肯定了湘昆的成功表演,说明湘昆艺术别具魅力。而催生湘昆这种质朴醇厚的表演风格的,无疑就是湘南同样质朴醇厚的民风民情。

  1.一切以生活为源泉 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湘昆的表演从湘南的民众生活中吸取了丰富养料,从表演的人物出发,将民众生活动作程式化,又使程式动作生活化。如《渔家乐·藏舟》,湘昆将原来昆曲的摇橹,根据湘南河流水急滩多的特点,改为长篙,演出中演员表演了许多撑船动作,那些优美形象的身躯扭动和撑船动作,就是湘南船夫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是生活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结合,被誉为“一篙抵得八百吊(铜钱)”。

  2.一切以人物为核心 根据不同人物,不同场面,不同情感安排不同的舞台技巧,运用高难度动作表现人物心理活动是湘昆的又一特点。如《白兔记·抢棍》一折,描写刘智远看守瓜园,其妻李三娘知道瓜园有瓜精,劝阻他不要去。按说这是一出描写夫妻间互相关心的生活小戏,而湘昆在舞台处理中,把刘智远手中的一根棍棒为道具,夫妻互相拉扯,换把、互抢、拉棍旋转,做出了许多美妙的高难度动作,将李三娘的良苦用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醉打山门》中,鲁智深单腿金鸡独立表演“十八罗汉”造型,不用一句唱腔念白,却婉转含蓄、恰到好处地体现了鲁智深醉酒后,对佛门生活不满的心态。

  3.一切以效果为宗旨 湘昆善于借鉴和学习其他剧种的优秀表演形式和民间舞蹈动作,创造性地塑造典型人物。湘昆的许多戏吸收了其他剧种的表演手段,变成了富于地方特色的昆剧节目。如《白兔记·出猎·回猎》就吸取了湘剧《打猎回书》的表演。对湘南流行的民间舞蹈,湘昆也拿来为己所用,如《渔家乐·端阳》,描写邬老渔翁与众渔夫在江边草地上庆祝端阳佳节时,渔夫们喝酒行令,比歌赛舞,此时设计的舞蹈动作与一般戏剧表演有所不同,它吸收了嘉禾民间伴嫁舞的一些舞蹈语汇,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渔夫们“敲舟板、吹竹萧”那自娱自乐的生活情景。与其他南北昆曲相比,湘昆塑造出的典型人物,带着辣子性格,充分展现了湘南地方的独特韵味。

  湘昆的艺术特色远不止上述所列,过场音乐,脸谱,穿戴,湘昆的独特乐器“怀鼓”和“提琴”等都有其特色。我们要深入挖掘,认真研究,使湘昆这朵艺术奇葩进一步发扬光大。

来源:湘南学院学报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