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试论南昆、北昆音乐风格的形成与语言方音的关系

杨冬冬

  万历末年,昆腔已是“四方歌者皆宗吴门”冠于明代四大声腔之首位,许多原先不唱昆腔的班社和演员都纷纷学唱昆腔。少数能依字行腔掌握或学会了“水磨腔”的艺人和昆班分为“正声”昆腔,反之,为“草昆”昆腔。“正声”昆腔,亦称“正昆”,其根据“三吴之地”,即“江、浙两省”太湖流域和钱塘江南北岸,而根据地的核心则在苏州,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的正宗昆曲称之为“南昆”。

南昆以三种方式北上后,使南昆迅速在北方京津一带传播并发展。独具风格的昆曲剧目全部占领了京、津一带北方昆弋的舞台,主演的都是昆腔戏,因其主要演员韩世昌、马凤彩、侯玉山等均来自河北高阳,有人便称之为“高阳昆曲”。所以解放后直截地称为“北方昆曲”,简称“北昆”。

  昆腔的音乐旋律不仅包含旋律本身,也包含了字音与字调,如北昆采用北方语音。从昆曲发展史来看,当时金元北曲在元代的流行区域很广,并且是以其大都(现在的北京)为中心的,因此北昆采用北方语音,其旋律与北京字音有密切关系。而南昆采用苏州—中州音,其旋律自然与苏州—中州字音有着密切关系,这其中有其历史原因。

  南昆虽发祥于苏州,但它的舞台语音并非等同于苏州方言。我国古代有好几个皇朝在中州地区建都,盖自洛阳成为汉唐东都,汴京(河南开封)成为宋都以来,中原中州地区的语音就逐渐成了天下的通语。至十三世纪,随着宋都从开封南迁杭州,“北人南来”——文化重心也随之南移,中州音作为“官话”在南方流行。故明代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曰:“城中语音好于他郡,盖初皆汴人,扈宋南渡,逐家焉,故至今与汴音颇相似……”由于方言的渗合,逐渐形成了各地不尽相同的“南方官话”,总称“南方中州音”。“苏州—中州音”是其中一支,兼有吴语的柔媚和北音的遒劲。这不仅为魏良辅研创“水磨腔”提供了刚柔相济的语音基础,也为明代中叶以后,南昆以苏州为大本营四处传播开去,居于四大声腔之首创造了条件。除了它在声腔、文学、表演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外,“苏州—中州音”超越了地域的界限,为南北观众都能接受。

  南昆所采用的“苏州—中州”字音是“南方中州音”的一支,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语音虽具有北音的遒劲,但仍趋向于南方语音的柔媚,而与北昆所采用的北方语音—北京字音所具有的刚劲形成对比。

  南昆、北昆在语言方音使用上,二者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语言方音本身是戏曲音乐的组成部分,与戏曲音乐紧密相连。在昆腔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中,语言方音也有其自身的衍变历程。

  就早期的“昆山腔”与“弋阳腔”、“海盐腔”的并提相对而言,这里的“腔”字含义,主要已是指字读语音——方言土音,从其名称也显示出该地域人们的方言土音。

  魏良辅改革的新声腔称之为“腔”,曰“昆腔”,以及他在《曲律》中所云:“南曲不可杂北腔,北曲不可杂南字”;“如迎头板,随字而下;彻板,随腔而下,绝板腔尽而下。有迎头板惯达彻板,绝板,混连下一字迎头者,此皆不能调平仄之故也。”在这里“腔”字有两种变化,一是“腔”即字音;二是转变为字腔之后的旋律。依据魏良辅所说:“……其或上声扭做平声去声混作入声,交付不明,皆做‘腔’的卖弄之故;又说:“‘腔’与‘板’两工者,乃为上乘”等。“腔”在这里的意思是“以字行腔”。之后,梁辰鱼依昆曲谱成的传奇《浣纱记》搬演舞台,被称之为“昆曲”、“昆腔”,这里的“腔”字具有某种特定音乐风格的含义,这里的特定音乐风格,首先指的是其语音字读。

  语言方音与剧种南昆、北昆的关系

  一定地域的人们,在岁月中对于音调、唱法等有了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自然而然形成了地域性的“音乐特质”。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作为音乐组成部分的语言方音的作用是直接的、第一位。所谓方言,是指一种语言的变体。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其特点,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所谓方音,是指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因演变而形成的语音差别。戏曲音乐中,一种声腔当它流布到其他地方时,为了吸引当地观众,就必须与当地的方言相融和,成为沟通演出者与观众的主导性因素。这在南昆和北昆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两者同一语言的方音均与标准音的发音不尽相同,这就是两者各自的方音,如南昆将“琵”(pi)读成“琵”(bi);北昆将“风”(feng)读成“风”(fong)。当然,这里的“语言方音”,主要还是指包括唱腔声韵在内戏曲的曲词部分(文学部分)。

  曲词部分接“文”、“乐”结合而为唱,即文辞句字的字读语音与乐音的旋律高下长短(腔)的相结合。南昆、北昆中,唱词句字的字读语音,与唱腔的旋律之间是以字读语音为主,化为乐音旋律的关系,它们是以“以字声行腔”——以文辞句字的字读语音的平仄声调,化为乐音进行,构成旋律的。一种声腔的传播(包括剧本)也就体现出“填词度曲”为主,曲词部分的字读语音也就成为其中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

    曲词中,字音与唱腔南昆、北昆唱腔旋律的关系

  南昆、北昆依字行腔,它们的旋律进行必然由字读声调决定,它们所用曲调(音乐部分)的旋律与其语言方音(此处方音指苏州音和北京音),自然具有着严密的谐合性。当曲词中某字是某一声时,它配在这一字的旋律,必须在音乐上构成适合这一字调的腔。这种纵横交织,不仅显示出完美的谐合性,从其内部而言,更显示出它与南昆、北昆所用方言方音的字调关系的紧密性上。这里的根本原则是“五音以四声为主,四声既得其宜,则五音自正;四声不得其宜,则五音废矣”(明 魏良辅——《曲律》)。

  任何一个汉字,都有四声(也就是平仄),它是区分汉字字调的标准,传统四声是指“平、上、去、入”。因为北方话没有入声,现代的四声则是把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它们分别为第一声、第二声,上声为第三声,去声为第四声。北昆所用北京语音声调的四声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南昆方音以苏州—中州音为基础,因为入声有“平上去入,各分阴阳”,其字调则分别是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

   

  图表显示出南昆、北昆所用语言方音字调符号具有以下特点:(1)在苏州语音字调中,阴上和阳上,虽调值表现上有高低之别,调形上却显示出二者的一致。与此一样的还有阴去和阳去;(2)苏州上声字调符号与北京音的去声字调符号相似;(3)二者的阳平声是相似的;(4)在字调符号中,两者上声字调由高至低向上不落、降顿、复升是具有相同点的。

来源:《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