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河阳戏声腔的调式运用
阳戏正调是本剧种声腔的主要部分。阳戏音乐主要以徵调为最盛,其次是商调、再次是宫调,羽调也可见。
徵调式在上河阳戏唱腔中占主导地位。“三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都多使用徵调式,在上河阳戏中,很多曲牌都用的单一的调式,但也有的唱腔调式较模糊,有两种调式并列、交替的情况。如下例:
例5:

还值得一提的是,该曲的最后一句叫收腔,在传统阳戏演唱中,艺人们常把这种收腔用于《三字句》和《七字句》的腔尾,为过渡到下一句唱腔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商调式也是阳戏曲调中常见的调式之一。《春华调》、《核桃调》等均属于商调式结构的曲调。

宫调式主要在“七字句”的唱腔中运用。“阴腔”、“六字句”、“三字句”、“妖风调”、“腾云调”等也有用宫调式的。


四、上河阳戏唱腔的主要特征
1.真假嗓在唱腔中的灵活运用
阳戏在解放前受封建思想的禁锢,女人是不能看阳戏更不能演阳戏的。所以,小旦、花旦、老旦都由男的扮演。如著名的北路阳戏艺人杜从善,其生、旦、净、丑、无一不通,人称“杜大婆”;怀化著名的阳戏艺人杨贤金,他的艺名叫“杨旦角”,这说明在当时旦角都是由男的扮演,用假嗓的方法来演唱,而小生、老生、小丑用本嗓演唱。阳戏专家梁系刚认为,除男的扮旦角用假嗓外,上河阳戏的小生、老生、丑角都用本嗓唱阳戏,只有北路阳戏才用假嗓。而他的徒弟冯兴利(阳戏专家)则认为,在五十年代初期,上和阳戏艺人,大多还是运用真嗓和真假嗓相结合的方法来演唱。如下例:
例8:

这支曲调,上句唱腔共八拍。前六拍半是用本嗓来唱,后一拍半是用假嗓来唱。下一句唱腔的真假嗓分界与上一句唱腔完全相同。还有一种唱法,用真假嗓演唱,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它有两种演唱方式,如:《小生一字句》,第一种,上句唱腔的第一小节用本嗓,第二小节用假嗓,第三小节用本嗓,第四小节再用假嗓;第二种方法则是前三小节用本嗓,第四小节才用假嗓。下句唱腔的前两小节用本嗓,后两小节用假嗓。这种唱法与《老旦七字句》的唱法有所不同,形成了一种波浪式真假声运用的唱法。
笔者目前无从更多的考究,还有待于阳戏研究者去挖掘和论证。但笔者在听了很多次阳戏的演唱后认为:在阳戏唱腔里,真假声唱法的运用有以下三种:1.按行当来运用真假声;2.在同一句唱腔内前真声后假声;3.在同一句唱腔内真假声交替进行,也叫波浪式真假声运用。
上河阳戏的声腔在发展中深受辰河高腔的影响。唱腔以《七字句》为主,其最大的特点是形成了行当分腔的传统,各行当有不同唱法的特点。这也是上河阳戏与其它阳戏及其它地方戏的不同之处,艺人们把曲调的名字按戏名、人物、性别而定,因词设曲。如:小生一字句、女赶板、老旦腔等。从曲调的名称上就已经给各行当作了分腔,这说明阳戏艺人十分注重自己的剧种唱腔体系的不断完善。
2.语言的四声在唱腔中的运用
怀化地区属多民族杂居的地区,东临邵阳,南连广西,西接贵州,东北依常德,西北系湘西自治州,语言差异性极大,俗有“十里不同音”之说,所以,阳戏音调不是用平仄声韵所能规范统一的。如:一句简单的埋怨语:“怎么搞的?”,芷江人说成:“紧嘎搞的?”,怀化人说成:“要字搞咯?”,黔阳安江人说成:“哦字搞咯?”,黔阳洗马人说成:“霉字搞的?”,麻阳人说成:“哪样搞咯?”等等,由此可见,各地语言均会产生出富有当地语言特色的习惯语言音调。所以,在演唱阳戏时要注意如下:
a.以字行腔——这是阳戏必须遵循的规则。同时,语言的自然音调也影响到阳戏的曲调,要处理好腔与词(字)的关系。b.语言与曲调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按习惯的说法是:“不能把字唱倒”,什么样的词用什么样的腔,一定要以字来行腔。c.在阳戏的唱腔中还有另一种提法,这就是“死腔活用”。它是指在阳戏唱腔中一些有特点的小花腔、装饰音的处理上,往往是因字而异,灵活处理的。d.阳戏可以用不同的调号来记谱,这是根据演员嗓音条件的不同而定的。怀化地区语言差异性极大,各种民间音乐相互渗透,同样一支曲调,有各种各样的唱法,有各种结构和特点。
阳戏这种地方小戏,除了唱腔独特、行当分腔以外,他的演出都是有名有义的,如:过年过节演阳戏叫“唱年节戏”;红白喜事、新房落成等喜庆之事唱阳戏,叫“庆祝戏”、神灵生庆、伤病死葬演阳戏,叫“还愿戏”;进庵庙祠堂、上香敬神演阳戏,叫“敬神戏”,祝愿五谷丰登演阳戏,叫“禾苗戏”等等;阳戏这种地方小戏,它不像黄梅戏、越剧那么相对规范,完善影响也没黄梅戏、越剧大,但它在当地长期受到老百姓的喜爱,愿更多的阳戏爱好者和专家去研究它,愿这朵民族艺术的奇葩更加绚丽多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