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歌舞音乐:无论在傩戏祭祀仪式或戏剧性表演中,几乎都是程式化的歌舞表演。曲调多属分节歌体的上下句结构,段与段之间全由打击乐过渡。歌唱以一唱众和形式为主,领唱时不用打击乐,合唱时则加入打击乐。唱时不舞,舞时不唱,多数情况是演唱者在间奏中随锣鼓声起舞。舞蹈有单人表演,如《开坛》、《立楼》、《搭桥》:有双人表演,如《发文》、《投表》;有三人表演,如《和头坛》、《和二坛》;还有多人的舞蹈表演,如《游傩》、《送神》等。舞蹈简单,有不少类似拳术的舞姿。舞蹈动作有:单插翅、双插翅、单金、双金、起飞式、大团圆等。步伐自由少规整,常用的有左右踏步、大小八字步、丁字步、跺步、搓步、平步、前后点步、半蹲、平步旋转、手拨摇摆步等。舞步急迅多变。舞蹈时的音乐一般有固定板式,如“九板”,指锣鼓的九种打法。贵州德江县的“九板”,即由扑灯蛾、凤点头、双拍翅、单夹双、三捶锣、双凤朝阳、朝金殿、豹子头、三击鼓等九段组成。各地锣鼓的板式有所不同。民间歌舞音乐主要特征是音乐与舞蹈动作紧密结合,以打击乐为主。不仅音乐节奏丰富,更重要的是常常伴随着节奏引出群众性的集体歌咏,场面生动活泼,热烈欢快,是傩戏音乐中集体气氛的最好表现。
民间宗教音乐:傩戏中的宗教音乐,多为祭祀性音乐,也有佛曲和道曲。祭祀性音乐多数是大段性念白,旋律简单,口语性和吟诵性是其主要特征。常用提高句首的语调以加强语气,具有一腔到底的原始音乐格律。它们多在“冲傩”、“还愿”中表演。如《请戏神》:属于这一类的音乐还有《上坛歌》、《下坛歌》、《还魂调》、《哀子调》、《开山调》、《四宫调》等数十首。

此外,还有一些形式自由的祭祀歌曲,如《和甲子》、《和五岳》、《和八卦》、《和天地的形成》、《盘歌》,佛曲《一心要皈唱依佛》、《观音菩萨坐莲台》、《巍巍万德佛》,道曲《道士叹亡曲》、《城隍庙堂歌》、《五灵童子引魂来》,其它还有《龙王赞》、《土地赞》等。它们的旋律以口语音调为依据,音乐节奏与语言节奏基本一致,一字一音,可说是一种语言声调的夸张,音域狭窄,旋律成下行倾向,曲式为上下句单乐段原始歌体,在表演上系歌舞乐相结合。这些,反映了原始歌舞音乐的特点。
民间说唱音乐:傩戏中不少节目属于说唱,通常由一人表演,叙述一个曲折的故事,演员常常要表演几个角色,技巧要求较高,一般是说一段故事,唱一段曲子,说说唱唱,不断反复,如《地盘业主》、《引兵土地》、《先锋催愿》等戏均是如此。唱腔多为数板,在曲头和牌子之间有一专用曲调,节奏不规则,速度,快类似数板,有时也作半说半唱,吸收了民间的快板、莲花闹等形式,是有节奏的半白半诵,有的加以发展变化,或增加句尾托腔、中间衬腔及帮腔,有时也加打击乐前奏,间奏及托腔伴奏,富于变化,形式多样。如四川傩戏“上三十二戏”中的一段,前奏和尾声用打击乐,每句数板后加了简单的音托腔。下例又有所不同:

此例前奏、尾声用打击乐,中间全用数扳,末尾加一句旋律。有些地区还运用了对唱和帮腔。如四川杜南楼在傩戏中演唱的傩傩调:

民间“耍傩傩”,原为单独演唱,但在傩戏演唱中加入了对唱和帮腔,每段的始末四小节均由乐队帮唱。
安徽贵池傩戏还有台上和台下应合,演员与观众交融的情景,别具一格。
民间戏曲音乐:傩戏的娱人表演中,真正称得上戏曲的节目不多,有的节目虽有人物、有情节、有不同的唱腔,但由于受祭祀内容的局限,往往戏剧内容很不完整。有两种情况:
1、出现了角色唱腔的雏形。利用戏曲的形式为请神还愿服务,如《关爷点兵》,即利用关爷的神威到傩坛点兵请将,形式上已具备了戏曲的基本特点:有关爷、周仓、校场执事等角色;有出台、牵马、上马、下马、点兵仪式等方面的情节;也有一定的戏曲道白、对话、唱腔等,关爷点完东、南、西、北、中五方兵将,戏也就算结束了。角色的主要唱腔,如《开山调》中唐氏太婆的唱腔,徐缓抑郁;《开路将军》中将军的唱腔,粗犷豁达;《甘生赶考》中秦童的唱腔、风趣活泼等。其唱腔介于歌舞与戏曲之间,有的仍停留在民歌的基础上,音乐比较简单,节奏自由灵活,常一字一音,接近口语,如《秦童》中《只等柳毅传书信》:

这种“三三七”字词结构和一字一音的旋律形态与节奏型,正是古代民间吟诵体歌谣的特征。尽管声腔比较简单,但已突破了说唱的上下句音乐结构,形成了因人而异的声腔,开始有了音乐的个性,有了情绪的对比变化,形成了戏曲板腔的某些因素,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2、成熟的戏曲音乐形式。由于受地方戏曲的影响,傩戏出现了娱乐性、趣味性较强的唱腔。如《甘生赶考》中的“秦童挑担”、“牛高卖药”等。有的地方,傩戏掌坛师(巫师)便是傩戏演员,也是地方戏曲艺人。在演出过程中,他们必然把本地戏曲唱腔注入傩戏唱腔中。如贵州德江土家族傩戏,受辰河戏、花灯等影响。湖南傩戏受岳阳花鼓、辰河高腔、湘剧高腔、汉剧高腔的影响。广西师公戏与采调、采茶、邕剧、粤剧都有密切的联系、江西傩戏受高腔、宜黄腔的影响,从徽班吸收了吹腔、昆腔,从汉剧中吸收了西皮,至今它仍保存着不少弋阳腔和海盐腔的曲调。江苏僮子戏吸收了徽剧和花鼓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