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目连戏及其演唱符号疏通

施文楠

  目连戏是搬演佛家弟子目连僧入冥间救母故事的中国古老戏曲剧种。有关目连事迹及其救母故事,约在《经律异相》、《佛说盂兰盆经》等数十种释家经文典籍里可见到情节的轮廊或片断。

  “目连救母”大致沿释家经典(汉魏时期)——变文(隋唐五代时期)——杂剧传奇戏(宋元至明代)的衍变之路,约在明清之际,有些地方的目连戏曲吸收了社会上流传的《目连宝卷》中人物情节或采用宝卷的说唱文学式(如:齐言句)编写戏文。这样,使中国目连戏在特定的载体——声腔剧种,由先前的宋元南戏北曲之写作和敷演声歌的体制,而衍生出另一种似同于近代出现的新型结构(即由“曲牌联缀式”到所谓的“板腔体”结构)。先前者,主要流布并至今留存于长江流域、东南沿海与西南一些省地的民间,俗称为“高腔”的。稍后者,主要流布于山陕、中原地区的城乡,多采“梆子、乱弹”的声腔,它们约属于所谓的“弦索”式样;而高腔的“弋阳诸腔”,最早都是属于“徒歌帮和”形式的“田秧山歌”风格,民间俗名“高歌”。

  中国目连戏的演出,目前研究者多认为最早见于北宋末年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元节》条文中所记:“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这条史料说明早在北宋末年孟元老亲见杂剧《目连戏》之前,我国北方中原地区民间,目连戏已盛演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大文化构架”和趋向成熟的艺术表演是无庸置疑的,但是也不排除当时南方社会的戏曲活动(含民俗文化活动)和南北戏曲交流的历史文化背景上所谓“南戏目连”北上之可能。元代,虽然有关目连戏传本至今尚未见到,但从明代万历初期书坊刻本《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三卷(又名《劝善记》,安徽祁门人郑之珍编撰)来考察,它是宋元南北词曲传统并沿袭了宋元南戏北杂剧写作体制而成。明代的昆曲、“南北词宫谱”是采用工尺谱(多系小工调)之前,我国戏曲声腔的乐谱,多见于书坊刻本——象《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之类的传奇戏曲中,其曲牌辞句的(竖排)右下旁注有句逗分节式的板眼记号,但无腔句记号和“腔”记号,因它过于简约而使民间艺人难于接受。只有在民间目连戏演唱抄本及一部分高腔班手抄本中,尚可见到用直线、曲线、点、园形、三角形之类的腔、板、腔句符号,此类突出了音乐的可唱性又兼顾了文学句逗的功能,实用性较强,俗名为“箍腔”、“圈腔”、“打谱”,但实际上是没有谱(指唱名、音名),一般是稍知音律的戏师(民间文人)或司鼓人所为。目前,这类记号可能是戏曲乐谱中较早期或古老的式样了。

  至于“高腔”一语,见著稍晚,大约是清代中叶前后间的用语了。例如当时吴江人徐大椿在《乐府传声·源流》中记道:“若北曲之西腔、高腔、梆子、乱弹等腔,此乃其别派。”但,这时候的高腔已渐成为“弋阳”等腔的别名了。多数人认为,目连戏是高腔之祖。那么,要了解高腔的渊源,当从目连戏中探知二、三。目连戏所唱声腔,今人划归高腔系统,也即“弋阳诸腔”,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安徽、江苏、江西、浙江诸省民间习称为“阳腔目连戏”或简称“阳腔”的便是。而湖南、四川诸省称作高腔或“弋阳”、“青阳”等腔的,已纳入当地某一大戏声腔,如称:“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辰河高腔……唯在安徽、江苏一带,仍称“阳腔目连戏”,是独立曲种。这一带历来专演“目连”,很少或不加入另外的传奇戏目,因以“目连本事”为一,故有“正目连”、“正宗目连戏”之誉,其中包含着“清槌”两种演唱风格。它地凡是不以“目连本事”为一,加入另外传奇戏目的俗呼为“花目连”。民间抄本中箍腔符号,就是在这种专演“目连”的阳腔目连戏里遗存着。

  手抄本中标记的符号,包括曲牌牌调名、锣鼓经、点板、演唱或少量表演等部分。其中演唱部分的记号较难解析,它比后来的各地高腔(岳西高腔、湘剧高腔等)符号还要简古,具有原始古朴的特性,呈现了符篆式的言语指能,更是无腔句之乐谱,全在口耳相传中去领悟、意会。从笔者所见的清代、民国年间大量手抄本中领会到:因为古代艺人少识字知谱,全靠师传大略,沿袭“随心令之”的习惯,故而往往出现抄录中的讹漏、差缺现象,常有曲牌名字的错字、记号的丢失,都是在所难免的。在对于这类抄本进行考证并据录音来查对和整校后,方知其究竟。当发现,虽然这些符篆式符号中有某一构式偶与“俗字谱”、“半字谱”或“琴谱”、道士“符咒”里的某一字符、笔划有着近似或者相同的现象,但是这种文化现象就好比人类的五脏与麻雀的五脏也存有同构式,实质上二者之间是根本不存在同一血缘的源流进化关系的。作为佛家题材的目连戏抄本里箍腔符号,完全是古代中国戏曲声腔的属物。由于它具有一些符篆指能的涵义,所以才名为“箍腔符号”——语出自艺人之口。从中国音乐本体价值而言,这种传谱的有机本体,包含了特定的文化概念与认知的相互体验,而构成的目连戏音乐声腔的丰富文化声源,它们为演唱艺人们提供了一个具体可感(视觉最先感触并产生刺激而由大脑发出信息反馈)的审美意象,又是表情与达意在心理活动中契合的物象显现之符号(信息)或曰思维参照系。历代艺人对它们的体用与传承,受着音乐(腔句的旋律、词文)语境的变量因素(主观和客观的)之影响而流变,比如:某创腔者或传学人本人的修养、个性、心境、生活积累与体验式以及演唱的时空条件诸多因素,无不制约、影响于某一腔根、腔句的旋律走向和表情功用,这正是目连戏声腔及后来高腔的艺术特征和美学特征之一。

  下面以“阳腔”抄本中常见的箍腔符号为例,虽不附乐谱来细解,但可大略地通晓其义,概无差错,窥其古朴之一斑。此外,尚有一批固定腔名、腔句、板式、锣经、创腔(作曲)手法名称等,待另释。为供研究者在阅读目连戏抄本时参考,特制下表:(说明:表格中凡引号里的腔根、短腔等名词均见于《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目连戏音乐分卷》之释义。《分卷》编撰人施文楠)

  

  

  

来源:中国音乐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