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弋阳腔的辰河高腔是以高腔为其主要声腔,兼有昆腔、低腔和弹腔特征的极具湘西地域特色的多声腔剧种,主要分布在以湖南辰溪、沅陵、泸溪、溆浦四县为中心的沅水中、上游湘、鄂、川、黔四省接壤的广大地区。辰河高腔抑扬顿挫,跌宕怡人,音调高亢,风格粗犷,旋律婉转悠扬,与山歌号子相融,被古人称之为“祖国妙调”。戏中人物内心独自和象征构思充满了自由联想,可谓世界最早的意识流艺术。辰河高腔经过清朝、民国、文革前、改革开放后等阶段的传播与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艺术体系,曾代表湖南省地方戏剧晋京献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贺龙以及京剧大师梅兰芳、尚小云的高度赞誉。2006年5月,辰河高腔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 辰河高腔的起源与发展
辰河高腔亦称“辰河戏”。“辰河”指的是沅水中、上游的湘、黔、川、鄂四省毗连的广大地区。由于这一地域包括沅水的五条支流——雄溪、椭溪、潕溪、酉溪和辰溪,因此也被称为“五溪蛮地”。辰河地域在春秋战国时期属自古便盛行巫风的“荆楚之地”。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因作《九歌》之曲”。可见诗人屈原曾溯沅水而上,放逐溆浦,夕宿辰阳,感受过辰河地域“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的风俗民情,才写下了千古名篇《九歌》。朱熹《楚辞集注》(卷二)称:“昔楚南鄙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随着时间的推移,“荆楚巫乐”逐渐发展演变成为后来的“傩头神戏”、“后台法事”、“腔摊”、“阳戏”、“花灯”或是“辰河高腔”。①②“物必有神,事必有歌”这种宗教祀神礼仪与民间歌舞、山歌号子源远流长,极为丰富,体现出“娱神”又“娱人”的特点。清朝乾隆三十年(1765年)《辰州府志》载:“刈禾即毕,群事翻梨、播秧、耘草,间有鸣金击鼓歌唱以相娱乐者,亦古田歌遗意”。辰河地域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至今仍有不少各具特色的歌坊、歌会、歌节、歌台盛行乡间。
关于辰河高腔的源流沿革,无文献资料可考,只有一些零散传闻为佐证。学界一般认为辰河高腔起源于戏曲四大声腔中的江西弋阳腔。张庚、郭汉城在《中国戏曲通史》总结众多学者对弋阳诸腔源流考证研究结果,界定弋阳腔是南戏流播到江西弋阳后,与当地方言、民间艺术结合,并吸收北曲演变而成的地方声腔。明王朝建立之初,采取了鼓励农民徙新区,垦荒地等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从而出现了历史上“扯江西、填湖南”的大迁徙③。众多移民由江西进入湖南,弋阳腔此时亦因江西移民而传入辰河地域。从明初交通状况看,辰河地域是弋阳腔由徽州、江西、福建传入云南、贵州的必经之道,弋阳腔传入辰河地域之后,与当地语言、民歌、号子、傩腔以及宗教音乐等的长期结合,加之青阳腔的影响,逐渐衍变形成了辰河高腔。魏良辅在《南词引证》中记载道:“自徽州、江西、福建俱作弋阳腔,永乐间,云、贵二省皆作之”。《辰溪县文化志》记述:“有山东高唐州卢公,佚其名,四川为官,明末清初去官回籍,时值战乱,遂客居辰溪,游于士绅中,以琴棋书画为娱。卢公园精音律,谙戏文,乃与诸绅结合地方土调,创曲牌,定唱腔,是为辰河高腔之始”。自明代到清中叶,泸溪县浦市是沅水中、上游最大的商业口岸,也是辰河高腔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地。又曰:“有四川皮纸客来浦市沿街卖唱,当地人听其曲调动听,每逢红白喜事,即邀约至家唱乐,后遂发展为辰河高腔”。旧时每唱高腔大戏时必供“江西回阳山前传后教梨园宗师神位”,足以见证江西弋阳腔对辰河高腔起源与形成的影响。
辰河高腔并非只由单一的高腔构成,而是以高腔为主、兼有昆腔、低腔和弹腔的多声腔剧种。明中叶,昆山腔传入辰河地域,逐渐发展成为辰河昆腔。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昆腔演唱已在湖南洪江地区盛行。辰河昆腔曲调悠扬委婉,以苏笛伴奏,以班鼓、叉钹、小锣、梆、尺等为主要打击乐器。唱腔曲牌名称大部分与高腔相同,只在旋律和唱法上有所区别。曲牌运用上,有的整折戏全部用昆腔,有的与高腔混合在一折戏或一个唱段中使用,艺人称之为“昆头子”,还有的用于过场音乐。辰河低腔用唢呐伴奏,其它各方面与辰河昆腔大同小异。以喜剧袍靠戏见长的辰河弹腔属于皮簧系统,主要乐器为弹腔胡琴(类似京胡)。由“北路”和“南路”(相当于京剧中的“西皮”、“二黄”)组成,南路曲调显“阴性”,缠绵而哀婉。北路曲调显“阳性”,热烈而激昂。总的来说,四种声腔中,高腔善演悲剧、家庭戏,与辰河弹腔融为一体,占的比例最大,而昆腔、低腔则占的比例则较小。此外,辰河高腔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还借鉴了荆河弹戏、常德弹戏、京剧、汉剧、评剧、湘剧、川剧等兄弟剧种,最终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完整戏曲艺术体系。
2 辰河高腔的戏曲艺术特征
(1)演唱形式及流派
辰河高腔的演唱形式分矮台班(即木偶演出)、高台班(即舞台演出)、围鼓堂(即坐唱,当地又称“坐堂戏”)三种。矮台班一般称之为“木脑壳戏”或是“棒棒戏”,一般为七至九人,有“七紧八松九逍遥”之说。矮台班的演唱形式对装备无过多要求,做戏成本低廉,加之无场地要求,适合在交通不便的山区演出,因此这种演唱形式在辰河地域最为普遍。辰河高腔高台班则是演员化妆在舞台上演出,有科班、江湖班、巫师班等几种形式。辰河高腔的矮台班与高台班两种演出形式并举,在剧目、排场、音乐上完全相同,艺界有“先有矮台,后有高台”的说法④。与此同时,以堂会形式在一些私家演唱围鼓堂的活动也十分普及。《辰溪县志·风俗志》有记载“……城乡善曲者,遇邻里喜庆,邀至其家唱高腔戏,配以鼓乐,不粉饰,谓之打围鼓,亦曰唱坐堂”。围堂鼓没有人数限制,一般在二十人左右。辰河高腔由最初的只在文人、绅士中流行,慢慢风靡到市民、村民阶层。清代咸丰年间,湖南辰溪的辰河高腔民间艺人们组织成立了最早的围鼓堂——“桂和堂”。后来,“积庆堂”、“协和堂”、“佳和堂”、“少和堂”等堂会也相继成立。逐渐壮大的围鼓堂反过来又吸引了一批知识分子参与,为艺人校勘剧本、修订曲牌,在提高艺人社会地位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辰河高腔艺术的发展。许多艺人从矮台班、围鼓堂走向高台表演,也有一批高台职业艺人改唱矮台或任教于围鼓堂,三种演唱形式的灵活变化使辰河高腔得到更大的发挥与推广。
尽管围鼓堂这种演唱形式不断扩大与发展,但以堂会的形式在一些私家演唱远不能满足平民百姓看戏的需求。清咸丰年间,老艺人杜风林组建了湘西最早的辰河高腔戏班“大红班”,它标志着辰河高腔全面走向民间。到了光绪年间,辰溪先后成立了“仁和班”、“四喜班”、“大红班”、“双喜班”、“德胜班”、“双合班”等班社。期间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的当属宣统元年成立于湖南泸溪县浦市镇、后来转到辰溪的“双少班”。此后,辰河高腔在民间广泛传播,艺术体系不断完善,并形成了以泸溪县浦市镇为中心的“下河路子”、以溆浦县为中心的“中河路子”、以洪江为中心的“上河路子”和以永顺县王村为中心“白河路子”的四大流派。辰河高腔的表演形式多样而灵活,演出无场所限制,舞台内容丰富多彩,并开创了演员与观众互动的舞台表演的先河。这些特点加速了它辰河高腔的传播,扩大了它在民间的社会影响,也使其不断发展壮大。
(2)角色行当及基本技法
角色行当上,辰河高腔早年分生、旦、净、丑、外、副、末、贴,称之为“八角子弟”,业内有“八顶网子打天下”一说。清末民初,逐渐衍变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生分老生、正生、小生;旦分为老旦、正旦(青衣)、小旦(花旦)、摇旦(彩旦);净(花脸)分为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又称小花脸,即丑角)。经过不断发展完善,生、旦、净、丑各行都逐渐形成了自己完整成套的基本表演技法。
辰河高腔基本技法有用嗓、手法、眼法、步法、脸子功、髯口功、彩发功、扇子功、翎毛功、罗帽功、水袖功、踩桥功、软毯子功、硬毯子功、把子功、堆罗汉等。特有技法有抖翎、涮翎、罗帽四方掸、彩发扭花、彩发太极图、泪眼、血泪眼、鬼脸壳、耳功、结髯、抖鼻须、挽手花、丢扇、旋扇、绕袖、挽袖、绞袖、软瘫功、抖色、搓眉、打校场、溜马、夜摸、十四种“跳”、打八彩、打叉、金鸡独立、飞蛾巴壁、岩鹰晒翅、獠牙功、高台拖椅、空顶上梯、滚灯、吊辫子、滚火刀、飙台口、变脸等。常有脸谱有一百二十个左右,以红、黑、白三色为主,以这三色为基础的调和色为辅⑤。
(3)曲牌及乐器
据《湖南地方剧种志》记载,辰河高腔曲牌有500多支,现存200余支,可见其辰河高腔曲牌的丰富。丰富的曲牌联套体系构成辰河高腔独特的音乐属性,适用于表达喜、怒、哀、乐等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辰河高腔曲牌多借用古词牌名,其原型曲牌牌名与词格多与南北曲相同,不同的是增加了大量的滚唱(放流)。其中主要常用的有:《归朝欢》、《降皇龙》、《汉腔》、《锁南枝》、《解三醒》、《甘州歌》、《风入松》、《浪淘沙》、《江儿水》、《四朝元》、《耍孩儿》、《红衲袄》、《赖画眉》、《香罗带》、《点绛唇》、《新水令》、《一封书》、《红头巾》、《浪淘沙》、《步步欢》、《满江红》、《磨房序》、《梳妆台》、《下山猫》、《泣颜回》、《五更转》、《淘金令》、《玉芙蓉》、《驻云飞》、《桂枝香》、《桂坡羊》、《半枝花》、《倒板桨》、《吹破》、《引子》、《扑灯蛾》等。传统以唢呐定调,称为“三宫八母调”。
早期的辰河高腔采用一人主唱、众人帮和的形式,以击鼓为节奏,不配以管弦。大约清朝道光年间开始,逐步用唢呐代替人声进行帮腔,随后大部分帮腔由唢呐完成。至今也有一些业余辰河高腔班底保持着鼓师、演员帮腔的传统伴唱形式。
(4)文学剧本
辰河高腔保存的剧目氛围整本戏、折子戏和条纲戏,现存有连台本大戏6个,整本戏47个,散折戏59个,定本的条纲戏71个,弹腔剧目350个,多为传奇古本。大型的有四十八本“目连戏”。“目连戏”是由《香山》、《观音》、《金牌》、《岳传》、《封神》同演组成。“目连戏”有“戏娘”之称⑥。一则说明其古老,再者由于它几乎包括了辰河高腔的所有曲牌,演唱排场丰富,艺人根据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编演“条纲戏”时,往往从中借用曲牌、唱词与排场。整本戏有:苏《黄金印》、刘《大红袍》、潘《一品忠》、伯《琵琶记》。称为四大本家戏;还有“三山”(《九里山》、《楚荆山》、《烂柯山》);“六袍”(《老绿袍》、《少绿袍》、《大红袍》、《青袍缘》、《碎龙袍》、《白袍记》);“四亭”(《百花亭》、《拜月亭》、《清风亭》、《风波亭》);“四阁”(《红梅阁》、《麒麟阁》、《天禄阁》、《玉皇阁》);“十三记”(《玉触记》、《投笔记》、《金钗记》、《拳泉记》、《荆采记》、《双盆记》、《合襟记》、《八义记》、《蕉帕记》、《题红记》、《青塜记》、《五桂记》、《铃铛记》);“三国”(《三元记》、《三大香》、《三拜堂》);还有《上天梯》、《大江东》、《彩楼配》、《吊白扇》、《癸花井》、《木金钗》、《秋江别》、《来迟》等都是辰河高腔的主要剧目。“折子戏”则是从整本戏中摘一段演出或演小故事短剧。“条纲戏”(又称“桥路戏”,俗称“水戏”)没有剧本,只是根据一些旧章回小说的故事情节,拟出一个简单的“条纲”,具体唱白则由演员在舞台上去自己编排、发挥。
3 辰河高腔的戏曲艺术价值
作为一种传统的湘西地方戏剧,辰河高腔中保存着湘西地区多姿多彩的历史风貌,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形成了完整的艺术系统。在形成过程中,辰河高腔吸收了佛教、道教宗教音乐,与山歌、民族音乐相融合,又受到了花鼓戏、阳戏、傩戏等邻近剧种的影响,有着浓郁的湘西地域特色,是湘西地区人民群众民俗生活的表像,是湘西地区人民群众审美趣味的直接体现。辰河高腔体现着湘西民间艺术的生命力、创造力以及湘西特有的文化意识和精神价值,涵盖了民族民间、历史、民族、宗教、考古、语言、文学、艺术等诸方面内容,是研究湘西民间文化的历史文本,对人们了解湘西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对保留、研究、振兴湘西地区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程度的辅助作用,是一份不可多得也是难以再生的文化遗产。
2006年5月,辰河高腔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扶持。2007年6月6日,为保护、传承辰河高腔而走访民间辰河高腔老艺人的湖南省辰溪县文化部门领导、专家在板桥乡中溪村民间艺人涂才富家中发现了37本辰河高腔原始剧本,其中包括辰河高腔本2本(分为上、下两部),戏曲手抄本30本,所含内容多达500余支曲牌的曲牌目录3本,低昆曲牌目录2本,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填补了辰河高腔艺术档案的空白。其中最为特别、珍贵的是两本初步鉴定历史在200年以上的木刻剧本,这是迄今为止所存辰河高腔剧本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木刻孤本。这些剧本为辰河高腔这门古老的艺术找到了“文化之根”,为更好地保护、研究、发展和传播辰河高腔提供了有力的原始依据,也为辰河高腔曾经在民间巨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提供了最为有力的证明。
近年来,受地域偏僻、经济大潮、新型艺术形式兴起等因素的影响,辰河高腔艺术面临传播、传承低迷的现状,前景使人担忧。保护和利用好辰河高腔,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综合素质,推动社会进步有着积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