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大盘点,湖南成赢家
1、年末岁首,湖南省湘剧院的大型古装剧《马陵道》在京荣获中国舞台艺术最高奖——文华奖。这是我省继舞剧《边城》之后又一次获得文华大奖。该剧同时获得编剧、导演、作曲、主演、舞美服装设计5项文华单项奖。此外,省花鼓戏剧院的《乡里警察》获文华新剧目奖。新闻媒体热情洋溢、轮番报道,可戏剧界自己却是泰然自若、波澜不惊。这是为什么?原来,国家级的戏剧大奖对于戏剧湘军,已是家常便饭。
全国重大戏剧奖项最主要的有四项:“五个一工程”戏剧奖、“文华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和“梅花奖”。
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倡导艺术作品艺术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是一项“精品工程”。这一重大奖项自1991年设立以来,共主办了七届,其中六届均有湖南的戏剧作品获奖。如省花鼓戏剧院的《桃花汛》、岳阳市花鼓戏剧团的《将军谣》、省话剧团的《世纪风》、长沙市湘剧院的《布衣毛润之》、株洲市花鼓剧团的《红藤草》和湘西自治州歌舞团的《扎花女》在全国都有很高的评价。
“文华奖”是文化部主办的政府奖,是国家大奖。综合奖分为两类:一是“文华新剧目奖”,二是“文华大奖”,另设有剧作、导演、音乐、舞台美术和表演等单项奖。
“文华奖”自创办以来已主办了九届,湖南不但届届获奖,而且剧目奖多达15部,单项奖个数多达70人次。其中省歌舞剧院的大型舞剧《边城》、省湘剧院的《马陵道》就进入了全国为数极少的“文华大奖”之列。在单项奖中,盛和煜一人夺得4次编剧奖,刘振球3次夺得音乐奖……
戏剧湘军中最强的是戏剧文学。
全国戏剧文学的最高奖项就是“曹禺戏剧文学奖”。此奖项共举办了十二届,湖南省共有13人、15部剧目获此殊荣。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陈健秋的湘剧《马陵道》、话剧《水下村庄》和《梅子黄时》三次夺得“曹禺奖”;陈亚先的京剧《曹操与杨修》震撼了整个华人世界;吴傲君、盛和煜两次榜上有名;刘和平因祁剧《甲申祭》一举成名,被影视界相中,为日后的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脱颖而出铺平了道路。
相对而言,由于剧种的原因和传统的差异,湖南的表演艺术在全国戏剧大省中不在前列。因此,在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戏剧表演“梅花奖”中,到第七届我省才实现零的突破。由于湖南表演艺术家们的刻苦钻研、发愤拼搏,终于在以后的十一届评奖中,有10人获得这一表演艺术的最高奖赏。
全省大比武,湘军后劲足
2、两辆大客车、一部桑塔纳,走遍三湘四水回到长沙,三只计程器同时显示:行程4000公里。这就是参加“2000年湖南省新剧、节目会演”巡回观摩演出的代表和评奖委员所走过的路。
此次全省会演采取巡回观摩演出的形式,一是让会演更加贴近基层观众,二是为了试行一次低投入高回报的艺术实践。
会演历时45天,各市、州及省直院团有22台新剧、节目参加了演出。参演剧(节)目品种多达16个,题材丰富多彩,样式百花齐放,好戏连台,美不胜收。
二等奖第一名湘西自治州歌舞团的《霞生山水间》,是一部不错的民族风情舞蹈诗:场景动人心魄,歌舞热情洋溢,服饰五彩缤纷。花鼓戏《太平村的锣声》也是一台很好的喜剧,曾经笑遍了株洲城乡;然而,由于它处在好戏堆里,终于也被“埋没”,屈居剧目奖的二等奖第二名。
一等奖剧目水平之高,由此可见—斑。
再将一等奖的好戏略举一二:
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演出的《阿弥石》讲述的是一个20世纪40年代的故事。这个戏在样式的把握、场面的调度、节奏的处理和民俗的运用上都恰到好处。幕一打开,一队浑浑噩噩的人,一把雨伞一双木履,踏着斯文而又迂腐的步伐,戏的氛围、内涵都出来了。像这样用笔不多、足见功力的导演处理,在全剧中比比皆是。《阿弥石》既具有很高的思想品格和很深的文化意蕴;又使人领悟到,花鼓戏这一擅长表现喜剧、表现农村题材的艺术形式,也能反映深沉雅致的生活、也能表现凝重宏大的题材。
株洲歌舞剧团演出的歌剧《沥沥太阳雨》也是一部非常突出的剧目,它描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低潮的时期,在革命根据地所发生的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这个戏视角独特、样式别致,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歌、舞、戏与情、景、理自然融为一体;剧作空灵而又大气磅礴;音乐壮丽而又颇具民族特色;舞美凝重而又富于质感;表演真实而又撼人心魄。全剧真正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情感的陶冶和人生的启迪。
省京剧团奉献给会演的是新编历史故事剧《天家孽》。戏剧表现的是汉代吕后专权,终于断送了自己的亲情与欢乐;其子汉惠帝刘盈胆怯而又无能,一生卑微而又窝囊。这是一部具有较高审美品位的悲剧,既继承了京剧深厚的传统,又有自己的创新。整台演出显示出大气和恢宏。
其他如话剧《水下村庄》、花鼓喜剧《老板何来》、昆剧《荆钗记》、丝弦剧《旋转的钞票》、木偶皮影《青蛙王子》、《肥猫哥儿》等等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展望新世纪,前途在改革
3、戏剧湘军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舞台戏剧艺术的危机却未曾消解。
众所周知,戏曲剧种是依赖剧团而存在的。1955年,全省有108个专业剧团,其中湘剧、祁剧、辰河戏、荆河戏、巴陵戏、汉剧等大戏剧种有73个,花鼓戏、花灯戏等小戏剧种35个。到1999年,表演艺术团体减至86个,其中大戏剧种31个,比解放初期减少了42个,小戏剧种(其中包括歌舞团及综合艺术团)55个,比解放初期略有增加。从这一统计数字来看,戏曲的危机比较突出地表现在历史已经超过四五百年的大戏剧种上。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护和积极的改革措施,这些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将会在新的世纪悄然消失。
让人欣慰的是,改革的春风已在省直院团全面吹开:首先,政府有关方面对各院团进行了人事制度的改革,扩大了艺术院团的自主权,引进了各种竞争机制,使院团内部充满了活力。其次,政府财政改革了拨款方式,加大了投入,又将院团离退休人员实行单列,使戏剧院团能够轻装上阵,全心全意地去进行艺术的创造。然而,无庸讳言,困难依然是存在的。
艺术人才的青黄不接是戏曲危机的显著表现。这方面,湖南省京剧团吃足了苦头却也摸索出了一条成功的经验。他们在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下,在全省招了一批小学员送到北京培养,几年下来,幼苗已经成材,京剧团也因此一跃成为省内行当齐整、阵营强大的艺术团体。湘昆剧团如今也学习起省京剧团的经验,将一批年轻学员送往上海昆剧院学习,为昆剧发展积蓄力量。
大戏剧种要保;小戏剧种要大胆改革、努力创新,使艺术跟上时代、反映时代。在新的世纪中,戏剧将呈现出千娇百媚的演出形态:在广阔的乡村原野,它还是能生机勃勃地与人民的欢乐与忧伤息息相连;在旅游的景观中,它亦是一种生于斯、养子斯的地域文化;在城市的歌台饮厅,它以它的泥土气息、以它的幽默诙谐、以它的短小精悍博得观众的阵阵喝彩……但21世纪湖南小戏剧种的戏剧主流,也许会朝着民族音乐剧的方向改革、去占据都市戏剧的舞台。在那恢宏而又充满时代气息的艺术殿堂里,欣赏民族音乐剧将成为市民们一种高雅而又惬意的时尚。那时的小戏剧种,也许不再叫做花鼓戏或花灯戏,但它的骨子里还是保存着小戏剧种不断创新的精髓,它的血脉中流淌着的依然是小戏剧种永远的欢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