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湖南地方戏曲生存现状探析

李跃忠

  湖南古属荆楚,其歌舞文化历史悠久,入明以来,戏曲日渐繁盛,在清代“花部”兴起时,境内有近20种不同戏剧活跃于城乡。然而,1980年代以来,湖南地方戏和国内其它省市一样,其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窘况。本文在广泛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对湖南地方戏的生存现状作了分析,并对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一、湖南境内戏剧的渊源可以远溯至先秦时期,如屈原之《九歌》就被闻一多等视为歌舞剧的雏形,著名的发生在楚国王宫的“优孟衣冠”故事(《史记·滑稽列传》),亦被后人视为戏曲的滥觞。但在之后一段时间里,关于湖南戏剧的演出记载并不多,直至唐代才出现有关傀儡戏演出的记载:《旧唐书·崔慎由传》载唐僖宗咸通七年(874),反抗的士兵在桂林“突入监军院取兵甲,乃剽湘潭、衡山两县,虐其丁壮。乃擅回戈,沿江自浙西入淮南界,由浊河达泗口。其众千余人,每将过郡县,先令倡卒弄傀儡以观人情,虑其邀击。”

  唐代以后,关于湖南戏剧活动的记载就比较多了。如南宋咸淳十年(1274),文天祥在衡阳与当地百姓一起欢度上元节,事后作《衡州上元记》文详细记载了那天衡州“州民为百戏之舞,击鼓吹笛,斑斓而前,或蒙俱焉,极其俚野,以为乐……”的盛况;又元代夏庭芝《青楼集》也记载了多名驰誉湖湘的杂剧演员,如张玉梅“七八岁,已得名湘湖间”、般般丑“驰名江湘间”等,表明了那时湖南的戏曲活动是很繁盛的。可惜,宋元时期还没有产生湖南籍作家,相关记载也多语焉不详,因此难以清晰勾勒湖南戏曲的发展情况。

  入明以后,关于戏曲活动的记载又明显增多了,且产生了黄周星、杨恩寿等一批知名的戏曲理论家与作家,表明湖南戏曲进入了繁盛时期。这一时期弋阳腔、昆腔相继传入并地方化,广为湖南民众喜欢;和国内其它地区一样,花部兴起,产生了许多戏曲剧种。

  湖南省是戏曲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据1980年代统计,湖南境内历史上或当时还活跃的剧种除国剧京剧以及民国时期由外省输入的越剧、侗戏外,其它还有湘剧、祁剧、辰河戏、衡阳湘剧、常德汉剧、荆河戏、湘昆、长沙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岳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阳戏、湖南花灯戏、傩堂戏等16种,加上少数民族戏剧苗剧等,凡20种。此外,还有特殊剧种影戏、傀儡戏等,其中傀儡戏又有邵阳的布袋戏,永兴、祁阳、湘西等地的杖头木偶等不同类型。

  湖南地方戏曲的发展就现有史料来看,清代中后期到1930年代前期是它的一个繁荣时期,之后在解放初期和1980年代都出现过短暂的繁盛。这里不妨举两个关于湖南影戏的数据来看看1949年以来湖南戏曲的繁盛情况:一个是官方的统计,孙华在《1982年全国木偶皮影艺术工作概述》指出:1980年代初期衡阳地区的6县市,有皮影队557个,从艺人员1150人。一个是我2005年在永兴县作田野调查时得到的,该县金龟镇牛头下村是一个有400多户约2000人口的村子,然而在这个小小的村子里竟有5个皮影戏班,其中4个是在1980年代初成立的。

  和国内大部分地方的戏曲一样,进入1990年代中期以来,戏剧的演出市场就急遽萎缩了。进入新世纪以来,它们的生存受到了更多的挑战。

  二、笔者曾就中国影戏的现状作过报告,指出中国影戏目前“有的地区已经十几年没有了演出活动,可以说是已经消亡了;多数地区还偶尔有演出,但演出场次极少,艺人不能以之为生而改作他行,随时有可能像第一种情况那样停止演出;极少数地区演出仍较红火,但发展前景极不好”。其实,这一结论也大致可用来描述湖南戏曲的生存现状。湖南戏曲的生存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不少剧种只有1-2个国营或集体制剧团或民间业余剧团在支撑。湘昆盛时,在郴州桂阳县一县就有十几个戏班,而且远走广东演出,如今则只剩下惟一——一个靠国家保护的湘昆剧团。2010年10月下旬,我在湘昆剧团做了一次简单的考察。从了解的情况来看,可以说,该团若是离开了政府拨款,离开了200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资金,它已没有了生存能力。这只要摘抄该团的《2011-2015年发展远景规划》来看一看,便可知道了。在规划中,有这样一条:“2011年,2012年每年演出50场以上,创演出收入20万元以上。”也就是说,时下他们一年的演出场次每年不足50场,而且其中还有一些是政府的送戏下乡或包场,真正靠自己拓展市场赢来的演出可谓少之又少。

  祁剧曾经非常红火,1980年湖南省文化厅在祁阳县举办祁剧教学会时,当时能演出的国营或集体制剧团有23个,但20年后,境况可能就非常不妙了。2009年永州市政协委员唐湘旗、刘斌在《关于抢救和保护祁剧的建议》的提案中,对“当前祁剧发展现状”作了较详细的报告:

  而时至今日,祁剧却日趋没落,生存情况堪忧。原有的10多个市、县祁剧团,这些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大部分已无法生存,到现在只剩下1-2个能正常演出的祁剧团(祁阳县、冷水滩区)。1.传统剧目丧失严重,现代剧目创作艰难……2.精英人才淡出舞台,祁剧表演后继乏人。由于剧团经费不足,艺人生活拮据,许多人只好弃艺从他。祁阳县祁剧团现有在职人员49人,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中,只有1、2人能担任主要演出任务外,演出担子主要落在50岁以上人员的肩上。一些高龄艺人陆续离世,拿手绝技几近失传。

  当然,这两个政协委员的眼光只关注城市里的国营剧团,但事实上,还是有少量的民间剧团仍在活动,2006年10月我在永州市文庙考察时,就恰好遇到一个草台班在广场上演出。

  衡阳湘剧,鼎盛时在湖南的衡阳、郴州等地都有很多戏班,2010年8月我在衡阳湘剧团拜访了该团老艺人何亚伟先生。据他介绍,衡阳湘剧可能已经没有民间剧团,而国营的职业剧团也仅只剩衡阳湘剧团和桂阳湘剧团两个了。

  湖南木偶戏,分布湖南数十个县市,但1980年代以来,不少地方的木偶戏已绝迹或濒临绝迹。前者如笔者家乡永兴县,清代民国时期直至解放初期都有木偶戏的活动,但1980年代以来木偶戏已绝迹了。后者如邵阳的独角戏——布袋木偶戏,2005年,邵阳县文化馆为将其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在县里摸底时了解到当时能演出的只有刘永章一个人。

  湖南影戏,历史上曾经非常活跃,而且极有特色。湖南影戏就其雕制影人的材质而言,有皮影和纸影两种。其中纸影颇具地方特色。据宋代史料记载,纸影出现在皮影之前,后来大概由于纸影易损坏便渐为皮影替代。但纸影一直存在,清代民国时期,在山东、北京、四川、广东、湖南、安徽等地都出现过纸影。据笔者2005年参加的一个教育部重大课题在国内上百个县市的调查来看,目前似乎只有湖南的一些地区还在使用纸影。多年来,笔者先后在湘潭、浏阳、望城、平江、衡东、益阳赫山区等十来个县市考察了十几个纸影戏班,了解到除少数戏班的演出还算活跃外,其他大部分影戏班都是处于一种濒临解散或已名存实亡的境地。

  2.大多数剧团名存实亡(国营、民间皆如此)。湖南永兴县花鼓戏剧团,单位还在,但很多年没有演出过了,演员现在多以从事歌舞演出为主。即使有戏演出,也多是政府的业务,诸如送戏下乡。永兴县的皮影戏,1980年代鼎盛时,在金龟、黄泥、复合、悦来、洞口等乡镇起码有20几个戏班,如牛头下村1960~1980年曾有5个影戏班。但2005年笔者去考察时,牛头下村虽影戏艺人都健在,部分戏班器具也还全,但他们都有一二十年没有演出过了。2011年,永兴仅有洞口乡青路村曹汉元师傅的影戏班还偶有演出,笔者国庆节期间去拜访了曹师傅,他告诉笔者,今年他只在邻县安仁县的一个庙会上演出了两场。

  3.演出市场萎缩。2005年,我在湖南一些县市调查皮影戏时,当时较为活跃的戏班一年演出的场次一般是150-200场,而且大部分集中在春节和中元节,尤其是中元节的祭祖演出。在民间,老百姓请戏班演戏,主要是要借这一演出形式来酬神或增添喜庆气氛,或招待宾客,或显示一下自己的体面。近些年来,随着政府对民间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老百姓家庭收入的不断提高,也由于民间信仰日趋活跃,从总体来说,民间艺术较前些年要活跃些,但民间艺术形式也趋多元化,放电影、请歌舞团表演大大占据了原本是戏剧显身手的市场。

  4.演员年龄的老化,后继乏人。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但是又很现实的问题,因为从事戏曲演出不能维持生计了,所以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原先的演员也多改从事其它职业了,如上面提到的祁剧。近年来,在笔者多次考察湖南的影戏所接触的30多个艺人,其中以出生于1930年代前后的老艺人居多,其次是1960年代的人,几乎没有70后和80后。而且许多中年演员多是有业务时大家凑在一起搞一下,没有演出时就作鸟兽散,各忙各的,几乎不就演出进行磋商。所以现在的整体演出水平是大不如前,一些绝活失传。

  5.没有新的观众群。观众是决定戏曲能否生存下去的主要因素。近些年来,戏班在民间演出时观众稀少,即使有也多是些老人和凑热闹的小孩。2005年8月,笔者带着一个考察组在平江县呆了几天,看了3场酬神的皮影戏。第一天晚上是在农村看的一家因生儿子而演出的酬神戏。开场时,除去我们考察的5人外,只有十五六个观众,两个小时后就只剩下五六个老年人坐在台下。后来两场是在一个庙里看的,这个庙里天天演出酬神戏,或许因为天天演,庙堂周围的人麻木了。两场演出时的观众,除我们考察组的,就是请戏的本家、庙里的管事和几个看我们稀奇的人。2011年8月,笔者在宁乡市青华铺观看了一胡姓人家为亡父生辰而请演的一场影戏,其境况和在平江见的一模一样。

  从以上笔者这些不深入的调查来看,湖南戏曲的生存现状总体来说是令人担忧的,但也要看到局部地区仍还呈现出繁荣的状况。如2005年暑假,我在平江县考察了3个影戏团,其中李存义戏班每年有近300天在演戏,演出近500本戏;长株潭一带的影戏班在中元节前后半个月生意也很红火,有时一天要唱三四场;浏阳市、望城县的皮影戏演出也比较多。

  三、对于戏曲的生存现状,一直有学者在思考这个问题,但他们多从戏曲的艺术特征、观众的审美接受等角度来分析。应当说,如是就城市戏剧来看,这些分析是很有道理的,但在广袤的农村地区,乡民们演剧的目的与功能与城市演出是有很大差异的。在城市剧场演出,观众是因娱乐与审美的需要;而在农村尤其是在众多的神庙里演出时,其目的与功能则是为信仰的需要。故导致二者衰微的原因也应有差异,我们以为导致湖南民间戏曲式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

  1.产生、形成、发展于农耕文明的戏曲不适应商品经济社会,这是戏曲衰落的根本原因。戏曲是中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革,中国原有的农业经济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已渐为商品经济模式取代。随之而来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模式都发生了巨大转变。这些转变给戏曲的生存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如古人围绕农业生产形成了驱虫、求雨、祭祀龙王等丰产仪式,而举行这些仪式时一般都少不了演戏,故这些习俗也就成了戏曲的重要生存方式,如禳虫习俗就如此。但进入1980年代以来,农民以前靠天吃饭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许多本是戏曲生存方式的信仰活动发生了极大变化。如遇到虫灾,可以喷洒农药,所以人们一般也不会再去搞禳虫演戏了;又如1950-1960年代,由于政府大兴水利,所以一般的灾情能得到解决,不必因灾情而去请戏班演戏求神。以上所举仅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对戏曲生存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几类。这样戏曲的许多“用武之地”没有了,产生、形成、发展于农耕文明的戏曲,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它生存的空间。

  2.城镇化运动的冲击。这个影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是大量年轻人涌入城镇后,农村留守的多为妇女、老人、儿童,很显然这些人难以挑起演出的重任,造成了民间剧团演员的断代;二是年轻人进城接受了一些新的观念,比如以前农村有不少自乐班,演出几乎是没有报酬的,对方最多管三餐饭,可现在这种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的演出形式已很难存在了;三是一些年轻人甚或小孩子离开家乡后,对包括戏剧在内的家乡乡土艺术,根本没有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那些人那样的热爱、眷恋之情,因此青年人中间很少有老年人那样的铁杆戏迷,这就造成了观众群的断代。而我们知道许多古代民间自乐班的演员开始都是从喜欢转为参与的,这也造成了演员来源的枯竭。

  3.多元化娱乐方式的影响。多元化娱乐方式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分”走了大批文化消费者;二是挤占了原本是戏曲的市场。比如在湖南永兴,原先丧仪、喜庆,人们喜欢邀请花鼓戏或皮影戏演出,可自1980年代始,人们采取放电影的形式了,因放电影易招待,有许多便利,近些年又兴起邀请民间歌舞团在灵前献艺了。这样,戏曲的生存空间便被挤压了。

  戏曲是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其重要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但我们也要看到它确实已经式微了,有的已经消亡了或濒临消亡,因此我们当尽所能地对其进行抢救和保护,将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流传给子孙后代。

来源: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