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宫廷的仲秋天子傩,后来相对冷落。但仲秋禳疾病的习俗还在流行。其余的演变事项,主要是在七月半、仲秋节和重阳节。
一、立秋汲井水
《俚俗集》说:“立秋时,鸡鸣汲井花水,长幼皆饮少许,祛百病。”
二、六神灵露
“六神灵露”有两种,一种是从事佛教七月半法事演变而来,一种则是汉代相传下来的古俗。
《刑楚岁时记》中的“七月十五,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出自《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后演为傩俗。
《俚俗集》说:“《风俗通》:八月初一,乃六神日,以露水调朱砂,蘸小指头点身,祛百病。一曰是日为灵露。”古代巫医不分,而在民间,傩俗与医俗往往也长期相容。
三、重阳
重阳登高、菊酒辟灾的习俗,出自费长房《续齐谐记》,说的是九月九日登高饮菊花酒,后来此习俗往往与傩俗融汇在一起。至晚回家,鸡犬皆死,而家人避免了一场灾难。广西的汉族和壮族,也都有九月九演傩戏的古老习俗。
四、萸酒洒门
重阳节的茱萸傩俗,包括很多内容,如头插茱萸、井上种茱萸、身佩茱萸、茱萸作佐料、吃茱萸饼、饮茱萸酒等,茱萸被神化、吉祥化了。饮茱萸酒的傩俗,一直到近现代仍流行不止。《俚俗集》说:“《辽志》:九日,以茱萸酒洒门户间,避恶。亦有和盐少许饮之。”
冬季傩俗:
十月厉坛、城隍节、十一月冬至节等都已与傩结合起来,重点还是腊月、除夕傩俗。
一、水官解危
《俚俗集》说:“《正一要旨》:十月十五为下元节。俗传水官解危之辰,可解危。”
二、开冰
唐代韩谔《岁华纪丽》卷四“十一月”条说:“开冰。祭韭献羔,桃苻苇矢。”将开冰打鱼与傩俗联系起来。这种习俗很隆重,要祭献韭菜,还要供一羊羔。
三、腊八傩俗
从南朝开始就已有腊八驱傩的习俗。以后又生出了腊八粥等新的傩俗。
四、送灶·交年·庚申
送灶与交年联系在一起,而庚申本是另一种习俗,后来逐渐流。
(一)送灶。腊月二十四日,送灶,逐疫打野胡,这是宋代以的老傩俗。
(二)交年。《临安岁时记》:“十二月廿四日,谓之交年,人家祀社,以胶牙糖、糯米、花糖、豆粉团为献。……僧道作交年疏仙米汤,以送檀越”。《温州府志》也说:“腊月二十四日,扫尘净宇,迨此夕,则祀社,鸣爆竹,谓之‘交年’。”
(三)庚申日,又称守庚申。这原是民间的一种驱邪活动,也是一种简化了的傩俗事象。后为道教采用,道土们特别重视这项修练。道教有“三尸”之说,又称三虫。即上尸青姑,中尸白姑,下尸血姑。“三尸”总是在腊月庚申日上天“言人过”。于是,人们便在庚申这一天“烧火爆”(烧竹爆破)威胁三尸,晚上又点着蜡烛守夜,不让三尸上天。
每年腊月的庚申日,时间并不相同。朝鲜李朝宫廷将“庚申进烛”合并到交年日。这种简化用意很是巧妙:一方面恭恭敬敬地欢送“多言好事”的灶神上天;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地阻止“专言人过”的三尸成行。
五、赤豆粥和照田蚕
宋元之际,南方民间有一种腊月二十五喝赤豆粥和照田蚕的傩俗,食赤豆粥,下至婢仆猫犬皆有之。有外出者,亦分及数口粥。是日,爆竹驱傩,田家燃炬,有“照田蚕”。
六、除夕傩俗
这是傩俗最多的节日。
(一)压岁钱镇祟
浙江丽水地区传说:有一户管家,生了一个胖儿子,年三十夜守岁,怕“祟(岁)害胖儿子,便用红纸包了8枚铜钱,放在小胖子的枕头下面,用来镇祟,使小胖子安然无恙。
(二)火爆、爆竹
宋代《淳熙三山志》卷四十“土俗类二·岁时”:“火爆。……今州人除以竹著火烧爆于庚申,儿童当街烧火爆,相望戏呼达旦,谓之‘烧火爆’。”
明代《新昌县志》记载说:“除夜,饰鬼容逐傩,家家爆竹,群坐欢饮,谓之‘分岁’。
清代乾隆版《诸暨县志》记载说:“腊日,裔示为胜……夜放火炮,以避鬼魅。”
张说《守岁》诗写道:“桃杖堪辟邪,竹爆好惊眠。”说的也是除夕的爆竹。
(三)桃符、门神、对联
据南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四十“土俗类二·岁时”,元日、立春、上元、上巳、端午、中元(盂兰盆)、重阳、送灶、除夕,都与傩俗多少有些关系。关于桃符和钟馗,梁氏写道:“桃符,钟馗[书桃符置户间,挂(或画)《钟道》门上,禳压邪魅。令人莫(不)画工市之]。”可见,南宋福州市面上有《钟馗》画出售。
《洛阳风俗琐录·溪源县之除夕》里说:“初一至除夕,人民更加忙碌,如送礼、謦神、贴对联、打扫厅堂,种种琐事,不一而足。中等之家,用红纸裹木炭两根,置诸门框两旁。”木炭立门,显然是从桃符傩俗演变而来。
(四)桃梗的代用品
“贫者之家,以棍一条,置门槛外,谓之《拦门砢》。盖俗传一届年节,诸鬼怪相率出外,向人家索食,若见此砢,便不挥而去。”
(五)年节钦食傩俗
“除夜,焚苍术,辟瘟丹,家人酌酒分。岁夜……饮屠苏酒。”
《临安岁时记》的记载品种更繁多:“胶牙糖、糯米、花糖、豆粉团为献。……并换桃符、门神、春帖,钟馗、福禄、虎头、和合诸图,粘贴房壁,苍术、贯众、辟瘟丹、柏枝、彩花,以及除夕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