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专家学者论“咚咚推”(四)



  三、侗傩“咚咚推”

  孙文辉

  一、侗傩“咚咚推”生存的地理环境:

  侗族源于中国古代百越的一支,秦汉时称为“骆越”,魏晋以后称为“僚”,侗族就是僚的一部分。古代文献史册上称侗族为“洞人”“峒人”“洞蛮”等,其自称为“甘”,宋时音译为“仡伶”,明以后称“峒僚”“峒蛮”“峒苗”,或误称为“苗”。新中国成立后,称为侗族。

  侗族共有251.4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今湘黔桂三省(区)交界之处。他们在唐宋以前就已定居于此地。先民为百越中的骆越,或于越的后裔。至今仍保留了较多骆越人的习俗和文化。

  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区。侗族原无本民族的文字,使用汉字。1958年以侗语南部方言为基础,以贵州省榕江话为标准音,采用拉丁字母创设了侗文。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的原始宗教。

  湖南的侗族,主要居住于湘西南地区,包括有怀化地区的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旗侗族自治县、会同县、黔阳县及邵阳市的绥宁、城步苗族自治县等地,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共有人口749026人。

  湖南侗族分布在武夷山脉、雪峰山脉及武陵山脉和云贵高原的过度地带,属多山地区。由于长期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自然阻隔,与外界交流甚少,封建统治者难以长驱直入,闭塞的环境使侗族地区保存了较多早期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文化。侗族傩戏咚咚推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事例。

  侗族傩戏“咚咚推”,仅存于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四路村的天井寨一处,湖南境内别无侗傩。

  新晃县与贵州天柱县毗邻,属侗语区。天井寨更处在万山丛中,离新晃县城南60公里。明代永乐年间才有人类迁入居住。清道光、咸丰年间,曾发展至200余户、千余人口,天井成为集市墟场;咸丰四年(1854)侗人姜芝灵起义,天井人奋起响应,至同治十三年(1874)起义遭镇压,天井寨人口锐减。至1949年底,仅住14户侗民,其中龙姓6户、姚姓4户、杨姓4户。

  民国22年《龙氏族谱》记述,龙姓45世祖龙地盛与弟弟龙地文于1334年(元顺帝二年)从贵州榕江(旧称古州)的乐里乡平茶,迁徙至湖南靖州飞山脚下,一年以后兄弟分家,龙地盛又迁往今新晃县平溪龙寨。明洪武年间,其子龙金海、龙金湖从龙寨迁四路村盆溪、永乐年间某日,龙氏兄弟见一白牛入一山谷未出,于是登顶查看,见其地脉“山环水绕,气聚风茂,可以为宅”,遂于永乐十七年(1419),由盆溪往迁5公里之外的新址,取名“天池”(后世将其更名为天井)。

  之后,姚姓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由县内新寨乡迁至田家寨,其子辈再迁徙四路村。姚姓进入天井,晚于龙姓近进年。

  据调查,“咚咚推”为龙、姚二姓世代相传。

  对于侗傩咚咚推,龙、姚二族各有说法:龙氏认为,“咚咚推”“头在靖州,尾在天井”;姚氏认为,“头在新寨,尾在天井”。两种说法,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可以证明,在进入天井寨之前,两族人均为侗族,两族人都有“咚咚推”的祭祀演出活动。然而,根据族谱所记,龙氏“咚咚推“之“头”,不止在靖州,而在遥远的“古州”——今贵州榕江。

  1949年之前,“咚咚推结合天井寨中盘古庙和飞山庙的祭祀活动进行”,解放军进驻新晃县贡溪乡四路村时,“百姓逃散,天井寨空无一人,解放军战士在当地的盘占庙里,发现了傩面具,觉得好玩,便拿走了。后来,这些面具随着部队的转移,散落到各地。从此以后,侗傩无活动。文艺工作者的历次调查,由于没有面具,都不能见到真正意义上的侗傩演出”。

  1956年,中央民间音乐普查小组曾对新晃县贡溪乡四路村天井寨“咚咚推”的音乐进行过调查。1981年,新晃文化馆吴声先生深入天井寨调查,撰写了《新晃侗族傩戏源流及艺术特点初探》,揭开了“咚咚推”的神秘面纱;1992年,经怀化市群众艺术馆抢救,天井寨村民根据记忆制作了全坛面具,恢复了傩戏”咚咚摊”的演出。

  二、侗傩“咚咚推”的基本内容与特征:

  侗傩“咚咚推”,又名“跳戏”。其演出期一般为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至十五;七月半(即所谓“鬼门开”之日);如遇天灾或节庆,天井人也以咚咚推祈祷、庆祝。其演出场地,就叫“跳戏场”。

  “咚咚推”不为私家演唱,是天井人的集体活动。演唱之前,全寨人聚集一起,各执香火纸钱,祭祀开天劈地的盘古和五代时期湘西南“十峒首领”杨再思;主祭人铺摆猪肉、糯米粑、果品和米酒,向神禀告这次演出的目的,请求神的保佑。“然后炮声一响,开柜取出演出用具,在凳上摆齐,于是大家一起商定本次演出的剧目。”

  之后,主祭人将面具、戏装搬至演出场地,再次供奉;然后进行演出。

  “咚咚推”演出的主要剧目有:

  (1)、三国戏:《桃园结义》、《古城会》、《关公捉貂蝉》、《关公教子》、《云长养伤》、《华佗救民》、《造反》(即《关公战蔡阳》);

  (2)、祭祀剧:《庆丰收》(即《跳土地》)、《跳小鬼》、《天府掳瘟》、《打瓜精》;

  (3)、生活剧:《癞子偷牛》。

  以上剧目,均在演出和教学中口传心授,现没有发现有剧本传承。

  《庆丰收》是每次演出的开台戏,也叫《跳土地》。

  《跳土地》有两人表演,一人为种田人,他上场说道:“我是砍柴的、挖土的、割草的、犁田的种田人”,他上场代表所有的种田人向土地神表示崇敬之心,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土地神上场也自报家门:“我是天上地下的土地,村头寨尾的土地,路头路尾的土地,坳头坳尾的土地,田坎土坎的土地,……十二个土地都是我。”他应诺了种田人的请求,让“稻穗像洗衣棒一样长”、“牛吃草像镰刀一样快,一天能犁一个坝子的田。”种田人祈求驱除瘟疫,土地种立即行动,为天井寨“收了天瘟,收了地瘟,东收五里,南收五里,西收五里,北收五里,中收五里,五五二十五里,麻瘟、痘瘟……一齐收了,送归扬州野舍。”

  《天府掳瘟》叙述寨中由于鬼蜮作祟而瘟疫流行,人们先后请来看香婆、巫师驱除疫鬼,但无济于事。适逢华佗走乡过寨来到这里。华佗施药治病,瘟疫消除。

  “咚咚推”的剧目中令人诧异的是,关于“三国”中蜀国故事的剧目占了很大的比重。天井寨所传承的12部侗傩剧目中“三国戏”竟有7部;而《天府掳瘟》一剧中也出现了华佗。

  《造反》(即《关公战祭阳》)是每次演出的压轴剧目。此剧无具体情节,由关公、蔡阳各领一队人马,戴上除狗、牛之外的其他面具,在跳戏场穿花、舞蹈,象征两支浩浩荡荡的造反大军。

  “咚咚推”的表演以侗语道白,以舞蹈为主。

  “咚咚推”之所以又名“跳戏”,是因为整个表演均在跳跃中进行。演员根据剧情需要,在道白和演唱之余,均要进行名为“跳三角”的跳步。基本调度有“跳梅花”、“跳半梅花”、“跳八字”、“跳大圈”、“踩洲形”等。

  在整个演出过程中用锣鼓打节拍子伴舞,打法为两声鼓音(咚咚),随之一声锣音(推),左脚一步,右脚一步,然后双脚一跳,随着鼓点便完成一个单元动作。这样两鼓一锣、两步一跳,无限反复。“咚咚推”因此而得名。

  天井寨咚咚推现存面具36副:

  (1)、三国人物12副:关公、刘备、张飞、关平、周仓、王允、吕布、貂蝉、华佗、蔡阳、甘夫人、糜夫人。其中关公面具使用率最高,所有三国戏,关公均有出场。

  (2)、傩神2副:姜良、姜妹。传说中的侗族人祖先。此面具不为演员所戴;仅供冲傩时供奉。

  (3)、神鬼面具6具:土地、雷公、雷婆、小鬼公、小鬼婆、瓜精。

  (4)、动物面具3具:公牛、母牛、狗。

  (5)、其他人物13具:刘高(打瓜精中人物)、官员、秀才、巫师、王婆、强盗、癞子各1具;差役2具、兵丁4具。

  “咚咚推”的头饰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剧中各种角色戴上面具之后,头上均缠约8尺长的黑色丝帕,帕两端从脑后长拖于地,表演时,头帕自双肩搭过,双手各执一端进行各种象征性的表演,如摸胡子、牵牛、骑马,乃至开肠破肚。

  三、对“咚咚推”的进一步研究

  1、咚咚推应为从贵州传入。

  在此之前的研究中,一些研究者认为:由于天井寨村民们有“咚咚推”“头在靖州尾在天井”,“头在新寨尾在天井”之争,“咚咚推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已无法考证。”但是,通过对《龙氏族谱》和《姚氏族谱》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咚咚推”,均于元代至顺二年(1331)由贵州的古城(今榕江县)迁入——它的“头”在贵州榕江。

  2、龙、姚二族为何从贵州迁入了湖南?

  是战争

  蒙古统治者为了消灭南宋王朝,采取迂回包抄战术,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秋,50万蒙古军大举进攻四川,成都失陷后,分兵四出,全蜀54州俱陷,独夔州一路及泸、果、合数州仅存。理宗嘉熙四年(1240),宋朝调孟珙抗蒙,孟联合思、播、施、黔州土官,组成一道抗蒙防线。宝佑元年(1253)十二月,蒙军分兵三路,直逼大理,攻占大理首府太和城(云南大理府);第二年,云南大部为蒙军所占,形势危及贵州。

  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此时大理已经平定,成为元军略取西南的大本营。1274,元朝置行省于云南,省治于中庆(今昆明)。贵州各土官纷纷归附于元。

  1279年南宋亡。

  元朝灭南宋后,一部分在蒙古军事统治时期尚未降服或者降而复叛的地区和部族,如:罗罗斯、乌撒乌蒙、白衣(即百夷)、和泥(哈尼族先民)、金齿、落落诸分地城寨,八番和罗氏鬼国,元江流域诸部,大车里(今云南景洪)诸部,麓川(今云南瑞丽)和车里边外的金齿、八百媳妇等,也相继被招附,置于云南行省统治之下(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下册)

  云南作为诸行省之一,与全国其他地区的交通条件也得以显著改善。云南与四川、湖广等省的驿道先后接通,这对于元代统治者控制少数民族“五溪蛮”的反叛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元史·卷一百三十一列传第十八·速哥》载:

  (至元)十九年,亦奚不薛蛮叛,置顺元等路军民宣慰司,以速哥为宣慰使,经理诸蛮。二十四年,迁河东陕西等路万户府达鲁花赤,播州宣抚赛因不花等赴阙请留之。降八番金竹百余寨,得户三万四千,悉以其地为郡县,置顺元路、金竹府、贵州以统之。东连九溪十八峒,南至交趾,西至云南,咸受节制。

  至元十九年为1282年,元代统治者在前两年(1280年)于贵州置顺元路宣抚司;将侗人居住的“九溪十八峒”纳入了自己的统治范围。

  《元史·卷一百三十一列传第十八·昔班》载:

  子斡罗思密,至元二十三年,授浙东宣慰使。浙东盗起,伪铸印玺,僭称天降大王,斡罗思密讨平之。移镇广西,峒蛮罗天佑作乱,招谕降之。

  至元二十三年为1287年。峒酋罗天佑不服元朝统治,被斡罗思密镇压。

  《元史·本纪第十七·世祖十四》载:

  庚午,斡罗思招附桑州生猫、罗甸国、古州等峒酋长三十一,所部民十二万九千三百二十六户,诣阙贡献。

  庚午(1330)年,元湖广行省“八番罗甸宣慰使”斡罗思率兵不断向东推进,先后招附桑州、罗甸国、古州等峒酋长;由于西、南方均被元军占领,龙族人便离开古州平茶(即今乐里)向东逃亡。

  1334年,龙氏家族迁徙至靖州飞山,最后落户深山老林无人居住区——新晃四路村天井。

  综合《元史》和《龙氏族谱》所述,史料告诉我们:龙氏一族极有可能足古州三十一峒酋之一,当元代统治者的真正势力达到古州之后,龙地盛便率领自己的族人逃离了故乡。

  3、“咚咚推”与贵州“地戏”同源:

  天井侗催“咚咚推”应与贵州傩戏有着某种历史渊源。

  据考察,新晃“咚咚推”与贵州地戏有许多相似之处:

  (1)咚咚推与地戏,同生存于贵州;

  (2)同名为“跳戏”:民国《安顺续修府志》载:“黔中人民多来自外省,当草莱开辟之后,人民习于安逸之境,积习既久,武事渐废,然四顾环境,尚多苗蛮杂居,其中,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戏之举”;

  演出仪式相同:同有开箱、祭神、演出、封箱等仪程;

  均以武戏为主,表现出一种尚武精神;

  表演形式有许多相似之处:无管弦伴奏,唱白不多、以表演为主,头、饰用黑巾(疑咚咚推更多保持了该剧种的原始风貌。)

  均有功物面具,这在其他傩戏类型中则无;

  《天府掳瘟》等剧目说明,“咚咚推”与“地戏”一样,比其他以驱除疫鬼、冲傩还愿为演出目的的傩戏更为成熟;等等。

  由此推断,“咚咚推”与“地戏”是同源异流。

  4、“咚咚推”为什么多演三国戏?

  (1)、这与天井寨人原居住在贵州的先民有关。

  三国蜀建兴三年(225年)春,诸葛亮征南中以后,分设了七郡,其中古州(榕江)乐里就在牂牁郡的东部边境之内。

  三国时,在丞相诸葛亮的倡导下,蜀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十分友好。这在史籍中有所记载,罗甸国的建立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罗甸国,又称罗殿国,它的立国最早见于三国时蜀汉封罗甸国,其中心在今贵州大方县。《大定县志》卷三《前事志·纪年一》引《三国志》载:“建兴三年(225年)丞相亮南征,火济积粮通道,佐丞相擒孟获,命世为罗甸君长。”《明史》载:“蜀汉时,火济从诸葛亮南征有功,封罗甸国王。”明郭子章《黔记》卷五十九载:“蜀汉时,有火济者从丞相亮破孟获有功,封罗甸国王,即今宣慰使安氏远祖也。”《读史·方舆纪要》载:“蜀汉建兴三年,诸葛武侯南征时,帅火济积粮通道,以迎武侯,表封罗甸国王,居普里。”

  西南少数民族,因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所决定,有着“尚武、重义”的民族品格。《大定府忠》载:“火深月长身,面黛色而白齿,习战斗,尚信义,善抚其家众,诸蛮戴之。武侯至,献粮通道以迎,遂佐擒孟获,因令世长其土。”因此,他们的祭祀活动和闲暇生活中,多对三国故事中蜀国刘关张的故事进行演绎,是必然的事情。

  (2)、屯军对少数民族戏剧的影响:

  唐时在边境地区“黔州”就出现过屯军: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四》载:

  甲戌,……宗矩,易州人也。蜀之议者,以瞿唐,蜀之险安,乃弃归、峡,屯军夔州。建以宗本为武泰留后。武泰军旧治黔州,宗本以其地多瘴疠,清徙治涪州,建许之。

  边境地区也出现过屯军戏剧:

  唐“僖宗乾符间(874—877),崔安潜镇蜀。宅前弄傀儡戏,军民同观。”(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三》)“僖宗光启年中(886)左神策四军军使王卞出镇振武,置宴,乐戏既毕,乃命角抵”(宋·王仁裕《玉堂闲话》)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七中载:

  桂林傩队。自承平时名闻京师,曰静江诸军傩,而所在坊巷村落,又自有百姓傩,严身之具甚饰,进退言语,咸有可观。视中州装,队仗似优也。推其所以然,盖佳人善制戏面,佳者一值万钱,他州贵之如此,宜其闻矣。

  宋代广西的诸军傩和百姓傩,既然“名闻京师”,对近存相邻地区的“溪峒人”必有影响。而军傩中,宣扬“尚武、重义”的三国戏,也是重头戏。

  (3)、“溪峒人”的社会组织形式有利于群众艺术活动的生成和发展。

  宋代对南方民族仍然采用“蛮夷之俗,羁縻而已”的绥抚政策:“分析其种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峒”。并推其雄长(豪帅)为州、县、峒的统治者,称为土官。居民以农业为主,耕种水田,大都“依阻山谷,并林木而居”,“无固定治所,寄治于山谷间”(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溪峒”是自治性、自卫性很强的集体。平时耕田,遇战时则为兵。耕作粗放,不用耕牛,无文字。因此,这种生活、生产方式有利于戏剧的发生和发展;在屯军戏剧“诸军傩”的影响下,三国戏必是“百姓傩”首选的剧目。

  (4)、龙氏是贵州少数民族中的大姓。北宋时期,黔西、滇东地区以南宁州龙氏最为活跃。自宋太祖乾德以了率先归附,龙氏屡率牂牁等部落入朝。据《宋史·蛮夷四》记载,乾德五年(公元967年)至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龙氏共十余次率西南牂牁各部入贡。规模较大的有两次: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夷王龙琼琚遣其子并诸州744人入京贡方物。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龙汉尧再遣1600人贡献马460匹及药物、布帛,宋真宗在崇德殿亲赐冠带,厚赏其使。宋代,少数民族与王朝及官方关系密切,文化交融和交流更加频繁。宋代是中国的“祭祀戏剧”向“审美戏剧”的转型时期,与皇家关系密切的黔地龙氏,更受以族文化的影响。南宋灭亡之际,龙氏不服元朝,率族人逃亡,将其文化传统带至深山,是一件既有偶然性而又有必然性的行动。

来源: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