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特征和主要价值
在二00六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侗族傩戏“咚咚推”之所以榜上有名,是它自身具有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价值所决定的。
基本特征:一是“咚咚推”是流传在湘黔边境地区的侗族傩戏。在这一带少数民族的其它傩戏,不论是苗族、侗族、土家族、瑶族各民族的傩戏,用的都是汉语,唯独“咚咚推”用的是本民族的语言——侗语。二是在湘黔一带各民族的傩戏中,“咚咚推”的流行范围最小,只在一个自然村寨中流传,但它的人文价值丝毫不亚于其它傩戏,并且因其独一无二而愈显珍贵。三是湘黔一带的傩戏演唱,都是由巫师演唱的,唯独“咚咚推”由普通村民演唱,它是一种村民参与的全民艺术。四是湘黔一带的傩戏,都以东山圣公、南山圣母为傩神,唯独“咚咚推”以盘古大王和飞山大王为傩神,东山圣公、南山圣母反而成了被嘲讽的对象。五是“咚咚推”中抑巫扬医剧目,体现了古代侗族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这种情形在湘黔一带的其它傩戏中是极少见的。六是在艺术表现上,它的整个演出,除了角色的道白以外,都是在“咚咚推”的锣鼓声中进行舞蹈,这种以舞蹈推进剧情的傩戏也是它的一个显著特点。七是“咚咚推”作为一种侗族傩戏,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它不但表现本民族的生活,把汉族的故事也纳入其中,对汉族的人物作了侗族化的处理,使当地群众更加能够接受。
主要价值:一是民族学价值。侗民族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历史的繁盛与衰落、稳定与变迁,文化的传承与消失、接纳与摒弃,都在“咚咚推”的流传中得到体现或受到影响。再则“咚咚推”完全用侗语演唱与传承,拒绝使用汉语的巫傩加入以及抑巫扬医戏的再三出现,留下了一些未解之谜,将激发民族学家浓厚的兴趣。二是戏剧发生学价值。“咚咚推”作为一种原始戏剧,依附于宗教祭祀而产生,它的一些剧目,还仅是戏剧的雏形,从中可以看出从傩舞到傩戏的过渡,为研究中国戏剧的发生提供了生动的例证。三是人类学研究价值。“咚咚推”演唱是侗族人对历史扑朔迷离的回眸,从对开天辟地的盘古、侗族人古代英雄飞山太公的祭祀,对土地神的祈求,反映了侗族人进入农耕社会的心理状态。四是文化传播学价值。“咚咚推”作为一种侗族傩戏,却增加了许多汉族的内容,是汉族文化和侗族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晶。通过对剧中人物侗族化的处理,给这些汉族人物的形象赋予了新的内涵。中华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融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现象为研究中华民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相互交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五是开发价值。开发侗族傩戏“咚咚推”,使这一古老艺术得以流传,一方面,可以为多学科的专家学者提供古老文化的生动例证;另一方面可以打造成一个旅游品牌,使国内外游客领略古老文化的风采,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增加经济收入。
二、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咚咚推”流行于五溪深处万山丛中一个小小的自然村落——天井寨。天井寨位于湘黔交界的顶天山北侧,隶属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四路村。这里原本是一片山野之地,明永乐17年(1419),一个名叫龙金海的侗族人由本省靖州来到这里,见有一眼长流的山泉,遂在这里定居,并将山泉开发成水井,天井寨因此而得名。
此后,又有姚姓和杨姓侗族人陆续来到这里定居,现已发展成有46户251人的侗族山寨,其中龙姓19户99人,姚姓16户86人,杨姓11户66人。
天井寨地处北纬约27°,东径约108°,海拔约700米,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水稻、玉米、红薯等农作物的生长,全寨共有稻田118亩,常年收获水稻4.72万公斤,年人均经济收入860元。近年来,天井寨的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长年在外打工的有86人,在村子里从事农业劳动的都是一些老年人。
天井寨属于纯侗族地区,居民的房舍都是木结构的吊脚楼,通往寨中的是石板路,道路两旁是高高的石巷,家家户户围有石墙,石巷和石墙上爬满青色的藤蔓,亦有一些花草从藤蔓间探出头来,有风拂过,摇曳多姿。居民日常用语为侗语,年轻人和部分中老年人能说汉语,多为对外交流时运用。
天井寨距离新晃县城56公里,有水泥公路相连,距离贡溪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早年一条湖南通往贵州的石板路穿村而过,1986年,一条由贡溪连接贵州的公路修通,在天井寨山下150米处经过。2007年,修成了通村水泥路。完备的交通公路成了天井寨与外界沟通的途径。
三、历史渊源
天井寨有种独有的侗语演唱和对白的傩戏“咚咚推”。
关于“咚咚推”的历史渊源,进入这里最早的龙姓村民说:“‘咚咚推’头在靖州,尾在天井”。但从《龙氏族谱》中可看出,傩戏“咚咚推”的源头,应在贵州古州平茶(今榕江县乐里乡平茶),因为龙姓45世祖龙地盛从古州平茶迁徙至靖州,一年后,又迁往今新晃县平溪龙寨,靖州只是龙地盛迁徙之旅的一个中转站。天井寨的村子里住有龙、姚、杨三姓村民。长期以来,只有龙、姚二姓参加“咚咚推”的艺术活动,杨姓人是在解放后才参加“咚咚推”的演出。在村子里的水井边,有一块乾隆四十六年三月所立修膳水井的石碑,上面记有这次公益活动头人的名字,其中有龙姓4人,姚姓3人,杨姓1人。说明那时杨姓已定居天井寨,杨姓人不能参加这一活动,已有很长时间。至少在这以前“咚咚推”就已经在天井寨流行了。
处于万山丛中的侗寨天井,要找一块平地是很困难的。“咚咚推”的演唱,在一块为龙,姚二姓所共有的面积约半亩的菜地上进行。这种演唱,龙、姚二姓轮流当庄,每姓氏主持一年。若龙姓当庄,当年属龙姓的一半菜地便闲置不种,供演唱“咚咚推”之用。姚姓当庄时则反之。这块被称为“戏场”的菜地,在村寨前的低洼处,四周的坡地、树杈都是本村和外寨群众看戏的好场所。龙、姚二姓对于这块菜地极为重视。拥有这块菜地,才有“咚咚推”的主持权。同寨的杨姓人便没有这种权利。为此,龙姓人将菜地事郑重地记入《族谱》:“一处天井雾云戏场园圃一屯,系我秀环公后裔公共之地”。龙氏秀环公生于弘治五年、殁于隆庆六年,系“咚咚推”第九代传人。戏场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神圣的。正月,外寨龙灯至天井,途经戏场,必焚香化纸。天井人作龙灯,则必在戏场始舞,焚香化纸,而后出寨。
旧时,天井寨的东头,建有一座盘古庙。寨子的西头建有一座飞山庙。二庙的神龛,都是一个大木柜,木柜作存放演唱“咚咚推”时穿戴的戏装和42个面具之用。一座庙放一年,轮流转。盘古庙的木柜上供有三头六臂的盘古种像。飞山庙的木柜上,供有飞山太公杨再思的神像。杨再思是五代时靖州一带少数民族的“十峒首领”,后归服楚王马殷,官诚州(即靖州)刺史,死后追封为威远侯。是湘西侗胞共祀的神祗。旧时天井人对二神的供奉至为虔诚。庙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平日香火不断。逢初一、十五日,合寨备祭品、备纸、放炮敬神。
“咚咚推”的演唱期为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至十五日,祈求一年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全寨平安。村寨中若遇虫灾、旱灾、瘟病则视情演唱。每次演出前都要供奉面具。演出时,邻近村寨的侗民都要赶来观看。在每年春节期间的演出中,除了演出以外,还必须有教学活动,来完成它的世代传承。
到了清代咸丰初年,天井寨人丁兴旺,已是200余户,千余人的大寨子,而且还在这里建立了集市,“咚咚推”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咸丰四年(1854),距离天井15公里的甘屯侗民姜芝灵聚众起义,天井人奋起响应,至同治十三年(1874)起义失败,20年间,官军对这一带进行轮番征剿,天井的青壮年,在起义中或战死、或逃亡,家中妇孺皆惨遭官军杀戮。直至战争结束70余年后的解放初期,天井人才发展到14户人家,几经坎坷的“咚咚推”居然顽强地保存下来。在民国22年(1933)续修的龙氏族谱中对搬演“咚咚推”的戏场作了如前所述的记载。在此期间,前清监生龙继湘主持“咚咚推”的演唱,深受村民的爱戴。
1949年,解放军进驻天井,村民不知真相,尽皆逃散,解放军战上进入天井寨,在盘古庙里发现了“咚咚推”面具,颇觉有趣,就把面具全部拿走了。在解放初期,由于没有面具,“咚咚推”由戴面具改为涂面化装。1956年,中央民间音乐普查组来到天井,由龙继湘接待,普查小组对“咚咚推”的音乐和表演进行深入调查。撰写了《侗族傩戏“咚咚推”调查》,载于《湖南民间音乐普查报告》,1957年音乐出版社出版。辑有“咚咚推”简介和唱腔曲谱。同年“咚咚推”剧目《跳土地》、《癞子偷牛》参加黔阳专区(即今怀化市)民间文艺凋演,分获一、二等奖。此后,“咚咚推”多次到县里演出,受到群众欢迎。
“文革”中,盘古庙、飞山庙相继拆毁,“咚咚推”演唱活动停止10余年。1981年,新晃侗族自治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吴声前往调查研究,撰写文章《新晃侗族傩戏源流及其艺术初探》参加湖南省傩戏研讨会。此后,陆续有怀化地区艺术馆李怀荪、方晓慧等人前往天井寨考察,也撰写了一些论文。1992年,怀化地区艺术馆资助人民币800元,为“咚咚推”重新制作面具,“咚咚推”自此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先后有日本、韩国专家前来考察,湖南卫视、中央电视台也对“咚咚推”作了专题报道。2002年,新晃侗族自治县将天井寨定为傩文化基地,采取措施对这一古老艺术进行扶持。2006年,经县文化局申报,国家文化部推荐,国务院批准公布,侗族傩戏“咚咚推”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现在天井寨傩戏班能够进行正常演出,还到县城、怀化、吉首等地进行演出,深受群众欢迎。2007年12月,中南大学将天井寨列为中南大学文学院新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学生科研实践基地。
四、基本内容
一、祭祀活动
1、盘古庙祭祀。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的神话在历史上流传久远。传播范围又极为广泛。祭祀活动主要是焚香祭告,祈福保佑等礼仪,庄雅隆重,场面宏大。
2、飞山庙祭祀。飞山公是五代时的一个大官,叫杨再思,他是五代时侗族人的首领,当时侗族人受到攻击,面临灭族的灾难,是杨再思使侗族人避免了这一灾难,他死后,侗族人立庙祭祀他,从那以后,飞山庙就成了侗族的象征,侗族人迁到哪里,飞山庙就修到哪里。飞山庙内还供奉着“五人结拜”的弟兄,他们是杨天应、吴世万、姚君赞、龙地盛、谢天飞,传说他们五人是侗族人的祖先。每年的六月六日是祭祀飞山神的日子。
盘古庙飞山庙轮流祭祀,每庙一年。除祭祀盘古大王和飞山大王以外,还要取出所有的面具,依次排列于神前进行祭祀。
二、剧目简介
目前,现存全部剧目21个。反映本民族生活的有:《跳土地》、《跳小鬼》、《盘古会》、《菩萨反局》、《天府掳瘟 华佗救民》、《刘高斩瓜精》、《老汉推车》、《癞子偷牛》、《土保走亲》、《杨皮借锉子》、《驱虎》、《背盘古喊冤》、《铜锣不响》、《造反》共14个。以关公为主角或主要人物的三国戏有:《桃园结义》、《过五关》、《古城会》、《开四门》、《云长养伤》、《关公捉貂蝉》、《关公教子》共7个。以下对傩戏的全部剧目依次作简单介绍:
1、《跳土地》:农人在田中耕耘,田头有土地庙,农人见到了土地神。农人向士地神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村民安康,土地神慨然允诺,一一满足农人祈求,最后农人向土地神答谢感恩。开场必演此剧。
2、《跳小鬼》:小鬼公、小鬼婆舞蹈、嬉戏,意在驱瘟逐疫,纳吉迎祥。《跳土地》后,必演此剧,以后的剧目便可随意安排。
3、《盘古会》:盘古开会,排定人类和家畜家禽的寿命和工作。起初人的寿命只有20年,但安逸自在,最后定为65年,却平添了许多人生艰难。
4、《菩萨反局》:此为一段菩萨迁徙过程。述说在海拔1040米高的顶天山上,姚家姚老豹在上面建起一座庵堂,塑有释迦牟尼、伽蓝、观音、罗汉等众多神像。数十年间香火不断。后来,上香的人少了,菩萨没有吃的,要人背他下山,另寻住处。迁到狮子洞,仍不理想,最后菩萨反过来背起了人,继续走上迁徙之路。终于找到理想之地——梗偷脚。遂花十年功夫,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庙宇,还架起了桥,并为人类截平燕子坡来建造了一座学堂。
5、《天府掳瘟 华佗救民》:村寨中,因鬼蜮作祟而瘟疫流行,村人皆染疾,猪死牛倒地。请来看香婆看香,无法制止瘟疫。请来巫师冲傩、三娘二郎探病,尽管巫事做得神神道道,仍无济于事。适有华佗走乡看病,被留至寨中,华佗为村民破开肚腹,清洗患病肠肚,施以药草,瘟疫被制止,黎民得救。
6、《刘高斩瓜精》:赖子和瓜精偷牛,王秀才报官,县官令邓钧、宏云前往安溪王家庄捉拿赖子和瓜精。赖子畏罪逃逸,瓜精夺刀杀公差,县官上报朝廷,刘高王爷亲自前往,斩杀瓜精。
7、《老汉推车》:一位老汉推着一位侗家阿妹在山路上行走,一位侗家阿哥随着行进,阿哥想与美丽的阿妹结交朋友,一路表明心迹。在推车老汉的撮合下,侗家阿哥得遂心愿。
8、《癞子偷牛》:癞子偷盗成性,前往姚秀才家偷牛。狗吠,秀才几兄弟将癞子捉住,癞子拒不承认,秀才告官,癞子仍百般抵赖,被捆绑毒打。
9、《土保走亲》:土保去岳父家祝寿,提鸡前往,半路解手行方便,鸡飞无踪,土保返回。其妻打发他四点豆腐再去,半路又解手,土保担心豆腐也象鸡一样飞跑开去,遂将豆腐用石头压住,豆腐烂,土保只好返回。其妻让他带两枚鸡蛋去遮脸面,到了岳父家,花狗吠叫,土保将鸡蛋打在狗脸上,身无一物的土保自是无颜迈进岳父家大门,悻悻而返。
10、《杨皮借锉子》:杨皮家的饭桌缺了一只腿,女人要他去寨中二爹家借锉子来修修。杨皮记性不好,只得一路上“锉子、锉子”地念着去到了二爹家,狗吠,杨皮把一路念来的“锉子”给忘了。空手回家对老婆笑,老婆气不过,骂他是锉子把儿,杨皮这才猛然记起,自己要向二爹借的,正是锉子啊!
11、《驱虎》:媒婆到员外家,给本寨后生四郎说媒。员外认为四郎家贫,配不上自己的女儿,设计将四郎送入虎口,四郎以伞驱虎,员外惊为天人,不得不将四郎纳为女婿。
12、《背盘古喊冤》:姚艮被龙根诬为偷棕贼,姚艮百口莫辩。求保董出面讲理,保董再三推诿。姚艮向龙根求情,龙根不肯放过他,要他速还棕钱。姚艮悲愤交加,毅然背起庙中盘古神像,一路喊冤。逢庙必拜,遇神烧香,求神主持公道,还他清白。从早喊到天黑,直至声嘶力竭。最后。以龙根临死前发自内心的忏悔而而谢幕。
13、《铜锣不响》:寨老将一面铜锣交由寨上后生杨腊柱保管,并要他经常巡逻,如发现有土匪、贵州苗子之类来犯,就敲响铜锣报警,众人就聚集拢来抵御外敌。可杨腊柱日夜看守了大半年,并没有发现敌情。于是,就用铜锣向小竹生调换了一只猪颈圈来煮了吃,铜锣则用竹簸箕糊上牛皮纸代替。但是,贵州苗子突然来犯,杨腊柱手中“铜锣”敲不响了,危急之中,小竹生敲响铜锣为他解了危。
14、《造反》:傩戏结束舞。由关公、蔡阳各率领一支人马戴上除牛狗以外的所有面具,在戏场上穿花、舞蹈、奔走、呐喊,以象征两支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
15、《桃园结义》: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以爬树、甩稻草排定大小。
16、《过五关》:关云长得知大哥刘备下落。准备前往河北袁绍处寻找大哥,与曹操辞行,曹不肯相见。遂连夜挂印封金,携嫂上路。一路过东岭、洛阳、汜水、荥阳、黄河渡口五关,斩杀孔秀、韩福、孟坦、卜喜、王植、秦琪六将。
17、《古城会》:关公与甘、糜二嫂抵古城,得知张飞下落,欲相会,张飞不肯开城。关公表明心迹,张飞更生疑心。后关公在张飞擂鼓三声中,斩下蔡阳首级。张飞释疑,开城相会。
18、《开四门》:此剧为傩舞,展示关公盖世无双的刀法,分为上马、磨刀、摆刀、刀钻胯、刀过头、砍刀、舞刀七个部分,凡傩戏中以关公为主角的剧目,必演开四门。
19、《云长养伤》:关公出征,被庞德射伤肚子,久治不愈。请来看香婆看香,请来巫师冲傩,均无济于事。后来由华佗为关公洗尽被伤肠子,关公方得痊愈。愈后的关公释场舞刀,舞得地上飞砂走石,树斜竹倒,舞得天上乌云翻滚,大雨倾盆,若逢天旱搬演“咚咚推”时,必演唱此剧。
20、《关公捉貂蝉》:王允、吕布、貂蝉与二小鬼欢娱歌舞,关公欲捉蝉,貂蝉挑逗关公,关公刀劈貂蝉,二小鬼暗中抵挡,关公箭射貂蝉亦未中。关公施法术,貂蝉被擒。二小鬼禀报王允,王允命吕布追回貂蝉,吕布途中遇周仓,厮杀,周败。关公上阵,也不敌。后刘备、关公、张飞同战吕布,吕布遂被擒。
21、《关公教子》:关公教子极严格,其子关平受不了,被憋在肚肠之中,生了病,疼痛难忍,请来看香婆看香,疼痛不止,请来巫师冲傩,也不愈,关公令周仓骑赤兔马到江南清来华佗,华佗破开关平肚皮,取出被憋坏的肠子洗净,关平得痊愈。此剧最后情节,关公将看香婆和巫师当面大大地嘲讽了一回。
三、音乐
“咚咚推”的唱腔,多是当地侗族民歌如嘎阿溜、嘎消、山歌等发展而成,常用的有(溜溜腔)、(石垠腔又叫苗腔)、(吟诵腔)、(垒歌),以及各种山歌腔调。
“咚咚推”的锣鼓点,在“咚咚”(鼓声)、“推”(包锣声)的反复击打中进行,“咚咚推”亦因此而得名。
四、舞蹈
“咚咚推”的舞蹈以双脚随着锣鼓点踩着三角形反复跳跃中进行,当地人又称之为跳戏。艺人们说,这种舞步来源于耕牛,牛头和两条前腿是一个三角形,牛尾和两条后腿也是一个三角形。但也有专家说,很像模仿鸟觅食和鸟假眠的步伐。鸟在假眠时,常常是闭着(或者睁着)眼睛,左右脚轮换独立。寻觅时,双脚同跳,而“咚咚推”正是如此,左脚(独)一下,右脚(独)一下,然后双脚一跳,随着鼓点算是完成一个单元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