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傩史、傩俗史的方方面面,已经作了一个大体的介绍,现在归纳一下,作一个小结。
傩的时间流程:
傩的历史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时期 史前时代——傩的发生和孕育产生期
傩之根源发生在原始狩猎活动中,经过长期的孕育,大约在四千五百年前至六千年前的父权制氏族社会,形成雏形傩仪,成为中国驱赶巫术的一种主要品种——依据神话传说所折射出来的一些史前信息,经过禅让时代的改进,最后发展成为不甚完善的原始傩礼——这只是一种假说。
第二时期 先秦时代——傩礼形成和完善期
从原始傩礼发展成规范的上古傩礼,商代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周代得到完善,被后世作为标准傩礼——这是一种政治性的宗教活动,粗犷而又森严。
第三时期 从秦至五代——傩俗发展期和傩戏准备期
古傩在向娱人化方面跨出了三大步:
1.秦汉时代,在傩礼中加进童男童女(后称侲子)、“十二兽咒歌”、“方相与十二兽”(先唱后舞,构成一出雏形傩戏)等新成分,傩礼第一次打破了严肃刻板的“周之旧制”,但这种娱乐因素只是深宫大院的个别现象。总体上说,傩仍是政治性的宗教活动。傩俗首先是桃傩俗得到初步的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代,官方傩礼呈南衰北盛状态,民间则创造出了许多新品种和新的表现形式,甚至还有过傩戏堂会的个别事例。
3.隋唐五代。逐渐形成了傩仪普遍世俗化和娱乐化趋势:这是傩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为晚古的进一步演变作了重要的准备。
第四时期 宋元明清时代,傩戏形成和普及期
傩俗杂交期。“傩中戏”和“戏中傩”交相推动,促成傩戏大面积出现;傩俗与多种民俗杂交,使傩俗庞杂化。最重要的变化,是明清时期南方产生了迷信市场性质的傩坛。
第五时期 近现代——傩的衰落和残存期
近代以来禁淫祀,使傩衰落了下去。一部分隐入深山远乡。20世纪50年代,虽曾活跃了一段时间,但由于反右派运动,又很快冷了下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所恢复,但大多是研究性表演——为学术研究而表演。
傩的地域走向:
总的来说,经历了几千年的绵延流布,傩已充满汉字文化圈,成为汉字文化圈内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有三个层次。
傩的地域外沿——汉字文化圈
这里的“汉字文化圈”,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因为:
1.有的民族使用汉字,却不驱傩。比如回族,奉信伊期兰教,忌讳偶像、面具之类的崇拜活动。
2.一些民族驱傩,却又不使用汉字。比如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虽有傩信仰,但自己没有文字,也不使用汉字,其傩仪和傩戏也是用本民族的语言。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帮助许多民族创建了适合本民族语言的文字,那是后来的事。
3.华侨华人的习俗,受所在地文化的影响会有所变异,也会对当地文化有所影响。如爆竹辟邪古傩俗就已传遍各大洲,许多国家还有发达的爆竹、烟花产业。但他们都并非接收傩俗,而有自己的含义,正如朝鲜半岛味摩之把荆楚傩舞当做佛教艺术传播一样。
4.傩是汉字文化圈的文化现象。使用汉字驱傩的人口超过14亿,其中,中国有12亿人,越南和朝鲜有1亿多人,日本也有1亿多人,而使用汉字却不信傩和信傩却不使用汉字的两类人口,加起来大约2千多万,占2%左右。所以,时至今日,傩在总体上已是一种汉字文化圈内的文化现象。
第一层次 傩的故乡——中国
其传播过程大体是: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产生之后,随着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由西向东直至海边;后又从北向南传至长江中下游和巴蜀地区;再经吴越荆楚达到东南沿海;最后在明代,由于政府屯军和移民政策,而传傩于云贵高原。
由于地域和历史的原因,傩并未传遍全国。目前比较清楚的有傩仪、傩戏的民族,初步统计共有15个:汉族、壮族、苗族、土家族、布依族、瑶族、侗族、毛南族、仡佬族、仫佬族、水族、京族、朝鲜族、土族和羌族。
藏族。至少在甘肃临夏州的一些地方,与汉族和土族久居一处的少数藏族同胞,也参加当地的傩仪活动。
据说,普米族也有傩,但至今未见具体的材料。
现代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满族同胞,多数人的岁时习俗,已基本与汉族一样,各地的傩事也会有满族同胞参与。其他还有许多民族,经过与有傩民族长期相处,现在至少也已有门神、对联和爆竹、烟火等傩俗。
彝族、哈尼族、纳西族、蒙古族等民族的一些民俗活动,是否属于傩俗序列,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尚待进一步研究。不必急于作结论。
湘西土家族也驱傩,但该族的《毛古斯》算不算傩,似亦有商榷的余地。笔者以为,那是土家族“创世纪”式、史诗性的群舞。
至于把西域乐舞也纳入傩的序列,笔者则不敢苟同。众所周知,傩的确吸收了许多西域乐舞的艺术营养,但西域乐舞本身不是傩,这是一种常识,自不必多费口舌。
第二个层次 汉字文化圈的核心地区——包括中国、越南、朝鲜和日本
所谓汉字文化圈的核心地区,包括中国、越南、朝鲜和日本。这是一个东亚国际傩礼圈。
傩先后传播到交趾(越南)、朝鲜半岛和日本。时至今日,情况则正好颠倒了过来。现存傩事,却以日本最为丰富和活跃,朝鲜次之,越南则相对单薄些。
有必要顺便说说古代越南的情况。地处东南亚的越南文化独树一帜,与其他东南亚诸国文化不同。东南亚诸国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很深,西方学者把其称为“印度化国家”或“大印度地区”。只有越南传承中华文化。东西方大批学者对此作过深入研究,指出有三个原因:
1.公元前2世纪末开始,中华帝国对越南北部统治达一千多年之久,东西方学者一般都认为,越南汉化得相当彻底。即使在939年吴朝取得完全的独立之后依然如此。
2.古代越南中部林邑国(又称环王、占城、占婆),192年就建立了“印度化国家”。那时越、林积怨很深,8世纪后更甚。这既阻隔了印度文化向越南扩展,也防碍了儒学西渐。
3.印度教教政结合,君神一体,种姓世袭,世代相承。儒教则是天人合一。在改朝换代中实行以封建宗法为基础的官僚体制。两者文化差异太大,除佛教、艺术和商业外,印中文化相互都缺少吸引力。古代印度文化圈各地对儒学知之甚微,越南也从未接受过印度教和印度的王权观念。
这说明,傩的传播并未超出“汉字傩文化圈”。
第三个层次 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社会
华侨华人世代传承古老傩俗,因而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社会便是傩的地域外沿。早期的华侨(特别是东南亚),一般都有自己的社区、自己的领袖、自己的庙宇,还有自己从故乡带来的岁时习俗,而在他们的故乡,比如著名侨乡福州,最晚到南宋就已经流行傩礼,打野胡等民间傩也相当活跃。直到清代,广东潮州的方志也还有关于民间傩事的记载。因此,那时华侨社区里很可能曾举行过傩礼。但是,查遍现有华侨史料,有关风俗习惯的记载很少,更不见傩仪事例。
但是,华侨和华人社会却一直传承着许多古老的傩俗。比如,门神、对联、狮舞、龙灯、爆竹和烟火、华侨华人寺庙中傩俗的遗存和华侨华人社区所演家乡戏中的傩戏。新加坡华人“莆仙业余剧团”所表演的“目连傀儡戏”,就与傩有着密切联系。古巴的华人有的已经不会说汉语,却每年还要请广东故乡艺术家来辅导演广东粤剧,其中也包含有某些傩俗甚至傩舞、傩戏。
傩的宗教属性:
傩的宗教状况也是一个动态的序列。
史前时代,傩的萌发期尚无信仰可言,而在雏形傩仪产生时代,则已进入原始宗教阶段,以原始法术和原始巫术为特征,是一种驱赶巫舞。
先秦时代,进入阶级社会初期的傩是巫官文化,商代则变成史官文化,以阴阳说为其基本理论。虽然已是古代宗教的一部分,但仍保持着原始宗教的风貌。
秦汉时代,儒教占主导地位,傩成为国家宗法制宗教的一个项目。汉末傩第一次有了“神”的概念——“十二兽神”。
魏晋至隋唐时期,依然以国家宗法制宗教继续发展。此时,佛教对傩的影响扩大。唐傩从其他礼典中引入祭告月神的仪式,使傩终于放下“原始架子”,向神灵低下头。
宋元明清时代,傩依然是国家宗法制宗教的组成部分,但道教影响逐渐加强。傩更广泛地与社神等信仰结合。明代开始,道教对傩的影响终于超过佛教。南方很大一部分地区出现了迷信市场化的巫师傩坛。元代对包括傩在内的民间迎神赛会进行了严重的打击,明代才有所恢复。
近现代,傩最终成为儒、道、佛、巫、俗无所不包的宗教性民俗民艺事象。受政府的限制和取缔,傩移向深山和穷乡中去,而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衰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