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傩,至今还有许多难点和疑点。比如傩为什么产生?怎样产生?从原始傩到先秦傩怎样转化(这些,至今实际上还只有假说和推侧)?先秦民间傩仪有那些细节?魏晋南北朝所创七个新傩品种的具体细节如何?唐代为什么要加进祭告月神程序?宋代傩制的变化怎样形成?明初为什么不恢复傩礼?如此等等,都远未弄清。而目前最受学术界关注的,是这样三项傩谜:
一、方相四目之谜。
二、十二兽神之谜。
三、傩特技之谜。
对此,笔者花费过一些时间进行探讨,有关心得写在这里,以抛砖引玉。
在文献里,几乎千篇一律说方相氏“黄金四目”,而现在被指说为方相氏形象的资料,却又毫无例外地全是二目。那么,古代方相氏到底是四目还是二目呢?四目又是如何排列的呢?目前,这是学者们所费笔墨最多、设想也最多的一项傩谜。
一、方相及其“四目”面具
我们先回顾一下方相氏及其“四目”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方相及其“四目”的出现
在原始傩的传说中,有嫫母担任方相氏,为嫘祖护尸“防丧”的故事,但只说她长得像“魌头”那样丑陋难看,并没说有“四目”。又有黄帝“驱疫”时方相氏“蒙熊皮,黄金四目”,颛顼“时傩”时方相氏“蒙虎皮,黄金四目”两个传说材料。不过,这些都有后人编造的痕迹。
商代甲骨卜辞中,有“[插入图片p200]、[插入图片p200]、[插入图片p200]、[插入图片p200]、”([插入图片p200]夹方相)的记载。[插入图片p200],有人释为“魌”,有人则不同意。释为“戴大面具的人”,应当不会有多大的问题。不过,那时是否已经有方相,学术界还有争论(笔者倾向于有)。
(二)周代方相氏
《周礼》关于方相氏的记载说“方相氏,狂夫四人”,说他们有“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和“大丧,先柩,及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魍魉)”两项任务。
由此可知:第一,周傩用四名方相氏;第二,方相氏们戴着黄金制作的“四目”的面具;第三,方相氏们有两大任务——宫中驱傩和大丧送葬。
按照周代礼制,方相氏的设置和使用有着严格的界限:
1.只有宫廷能够设置方相氏这种官职,其余一切官府乃至民间,都不允许有方相氏。
2.方相只在宫廷驱傩和“大丧”中使用,其他场合不得使用。正如前文所说,大丧,只能用于帝、后、太子和太上皇、皇太后、太皇太后等这几个人的丧礼,其余的人,哪怕是天子的亲叔伯、亲兄弟、亲儿子死去,都是人臣之丧,属小丧,都不能享用方相送葬。如果用了,就是违礼,违礼亦即违法。血缘宗法制度的等级,就是这么森严。
(三)汉末有人在小丧中偷偷用方相
汉代,将方相氏由四名改为一名,以后多数朝代也如此。而周代方相氏送葬的礼制,经历了一千二百多年,各朝各代都遵守,不曾改动。汉末开始发生变化。汉末的礼俗大师应劭《风俗通义》说,“人臣”们开始偷偷摸摸地“令方相立于墓侧,以禁御之”。活人扮方相不可能总是立在墓侧,幸好“魍像畏虎与柏”,于是想出来一个“墓前立虎与柏”代替方相的方法。这是第一次打破“周之旧制”。
(四)北齐的两项发明
北齐发明了四目方相和二目魌头两种规格,又出现了民间方相。不过,魌头与方相的区别是十分明确的,魌头不仅规格低于方相,作用也不相同。魌头既有驱鬼的作用,又有制约尸魂的作用。
(五)明代首创二目方相
明代朝廷打破了3000年旧规,将二目魌头也称为方相。
这是将北方方相与魌头两个等级,变成四日方相和二目方相两个等级。于是,第一次有了“二目方相”。
二、诸家说“四目”
由于很难找到“四目”的实例,人们便发挥想象力,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四目组合,有的甚至否定“四目”的存在。可以说,除了3+1的组合之外,其他各种方案几乎都已有人提到,归纳起来有五大类,试以主要观点列举如下:
(一)人头四面各一目——1×4
李干忱先生《破除迷信全书》卷十说:“方相,头是四方的,所以叫‘方相’,一方安一眼,共四眼。”
河南古迹会《成立三周年工作概况及第二次展览会展品说明》一文说:“若训四目为四面,则与‘狂夫四人’吻合。”
(二)一眼二睛(瞳)——1×2×2
此说依虞舜、项羽等一只眼睛两个瞳孔的传说立论。说者甚多。
(三)上下、里外、前后各二目——2+2
1.眉毛的上下方各二目。见曹琳先生《“四目”丛谈》图七汉画像石图。
2.里外两层面具各二目。顾朴光先生《方相氏面具考》写道:“正确的结论是:一副完整的方相氏面具,由假面和假头两部分组成。方相氏驱鬼逐疫时,先用假头(即皮供)罩住头部,然后在假头的上面佩戴假面。”
顾氏还联系“皮供”来解说方相面具。
3.神纹、兽纹上下两层各二目。冯其庸先生《关于傩文化》一文说:“……1986年6月在(浙江)余杭反山第十二号发现的玉琮上所刻的神人兽面图像……人面和兽面共存于一体上的。……这个图形正好是‘四目’。‘黄金’当然就是指驱疫者方相氏的铜面具。”并且他认为,四川三星推出土的青铜面具和金面具,就是方相面具;中原地区商周时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则玉琮人兽神面图像的流传和变异;以后的傩百具,也都以这种“巨目、獠牙、巨鼻”造型为特征。
4.盔胄二目加面具二目。萧兵先生《傩蜡之风——长江流域宗教戏剧文化》一书说:“如果盔胄上另有兽面双目,加上贴面两窍,岂不出是四目?”
5.人头的前后各戴一枚面具。美国学者迪克·布德《中国的传统节日》,举现藏法国巴黎的我国汉代一兽二脸(实为两头,不是二脸)人像为例,说明两张脸各有二目。
毛礼镁女士在中国少数民族傩戏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中,提到江西万载县一名傩舞角色,前后各戴一枚面具,为此说提供了新的支持。
(四)四目连缀在一起——4×1
此说又有四种意见:
1.清代学者孙诒让认为:“云‘黄金四日’者,铸黄金为四目,缀之面间,若后世之假面也。”这是一种十分奇巧的设想,与“蒙熊皮,黄金四目”的记载颇接近。意为脸上戴着直接饰有连在一起的黄金四目。
现代山西农村有用核桃壳做四只眼睛的,壳上钻洞为视孔,再用绳索连缀起来套在耳朵上,与孙贻让所说颇为相似(可惜手头无图)。
2.眉下四目分两层有序排列。任半塘先生说:“于皮上附黄金四目,成为套头之具。”
笔者收集到的宋代、明代古方相图和日本的古《追傩》图、朝鲜晚古的方相面具,以及中、日、韩现代的方相面具,全都是这种造型。
3.眉下鼻子的两侧各横列二目。曹琳先生《“四目”丛谈》(初稿·复印件)有一张外国图片,就是这种排列。
4.形似饕餮。常任侠先生在《中国舞蹈史话》等艺术论著中,不止一次地报道过这样一则消息:河南安阳殷墟出土过四目方相青铜面具。此件青铜四目面具形似饕餮,亦即“黄金四目”。
(五)方相只有二目——2×1
此说又有两种意见:
1.人脸和面具各二目。周华斌先生《古傩文物稽考》一文认为:“所谓‘四目’,乃面向二目与真人二目之合称,正如俗称戴眼镜者为‘四只眼’一样。”
2.方相本来只有二目,四目是误传。日本杂志《民俗学》五卷六号上有斋佰守的补白短文说:所谓方相四目,“适足为推测”,取自“古俗之间接的材料”。江绍原先生也认为“方相未必是四目”,并引用晋代庾亮厕所遇怪形方相(二目)的怪诞故事为证。
以上诸说,除4×1之外,都没有任何实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