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傩乐与土鼓(二)

钱茀

  五、明清至现代的傩乐

  明代的宫傩,由钟鼓司执行,应当有傩乐,但无细节。而现存傩乐则有一些新的特点:

  1.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同一个地方也有不同的层次。

  2.大多源自当地山歌、民谣和地方戏曲。一些地方的傩乐,与道教音乐关系比较密切。

  3.继承古代传统不多。因为,直接继承古傩音乐的机会很少,傩礼的传承总是很不平衡,各代的傩事大多带有自己的时代特点,很难找到一个地方傩事活动从未中断的事例。特别是元代朝廷对民间迎神赛会的禁绝,破坏最大,对包括傩乐在内的傩礼也曾造成大面积的伤害。现代的傩乐,是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各地傩艺人逐渐编入或创作的新傩乐。

  六、最古老的傩鼓——土鼓沿革

  鼓,古今中外无处不有,只是形制和发展历史不同而已。宋代桂林细腰土鼓,经当时知识分子的介绍,而累世闻名。有人以为此为泊来品,其实,这本是中国固有之物,其历史十分久远,而且质量特别精美。

  (一)鼓·土鼓·细腰鼓

  鼓的沿革,大体是这样一个过程:

  1.锥形鼓。原始民族中,有将兽皮绷在两腿之间,以木棍敲击,用来伴舞,有的敲击挖空的木桶,为舞伴奏,这些都是鼓的前身。我国史前的“筑土为鼓”,如同筑土建房那样,是一种不能移动的“土鼓”——雏形土鼓。或说“筑土为鼓”就是用土做出来的瓦筒鼓。

  2.单面土鼓。谁发明了鼓,史载说法不一,事实也很难有明确的答案。有的说是伊耆氏创造了鼓,有的说是夷发明了鼓,还有的说是玄女为黄帝以夔皮为鼓,又有的说是玄女为黄帝制夔皮鼓,等等。而考古家们已经证明:鼓最少已有五六千年历史,早于黄帝时代。

  最早的真鼓就是土鼓,也是最早的傩鼓。所谓土鼓,是以陶为腔,以兽皮、鼍(鳄鱼)皮或蛇皮为鼓面。所以,又称“瓦鼓”。这是在陶器出现、制陶技术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有的陶腔鼓。即先做成陶框,再以皮革蒙鼓面。

  最早的瓦鼓是单面鼓。已经出土的原始土鼓,大多只有一面蒙皮。山东邹县野店出土的几种大汶口文化缸式陶鼓,有圆尖底、圆底和平底几种形状,靠陶腔的口边都有一圈土纽,分别是10个、12个、18个、20个不等。土纽,是用来扎紧鼓皮用的,使鼓皮不致松动脱落。山西陶寺“夏墟”出土的花瓶状陶器,也属此类土鼓,武汉大学历史系方酉生教授称其为“长颈葫芦”,十分形象。它上下口相通,总是与鼍鼓等乐器放在一起。与大汶口土鼓一样,在它的上口边也有用于扎鼓皮的土纽,共12个,这是单面蒙皮的土鼓(图9)。

  史前人还没有学会箍木桶,挖空原木作鼓桶又太费劲。但制陶技术已很熟练,所以,那时多用瓦鼓腔,以兽筋或长藤将皮的四周扎在土纽下部,使皮不能滑移松动。

  3.双面土鼓。殷墟出土的鼓,是已腐烂成“土模”的木鼓,或是青铜鼓,其形制都是粗腰型的。其他一些已经出土的先秦古鼓,多数也是如此。《周礼·春官·龠章》:“龠章,掌:豳龠。中春,昼击土鼓……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凡古祈年于田祖,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犴。国祭蜡,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

  这已经是双面土鼓,西汉末杜子春注说:“土鼓,以瓦为匡(框),以革为两面,可击也。”但不知是粗腰还是细腰。

  此段引文说得清楚,季冬大蜡用土鼓,而有关大傩的记载,则无此类说明。可见,西周大傩不用鼓。

  宋代陈旸《乐书》卷一一五“八章·土之属”节,有土鼓图和瓦鼓图,都是粗腰的。看来,他对广西的细腰土鼓尚欠了解。

  (二)细腰鼓

  南朝的荆楚傩舞用的是细腰鼓,但没有说是细腰土鼓。《汉语大词典》“腰鼓”条,有一幅唐代腰鼓图,那鼓似为木制彩绘的,也不一定是土鼓。

  宋代,则明确记载有细腰土鼓。曾任静江府通判的周去非,1178年撰写的《岭南代答》一书中,不仅以极高的热情描写了桂林地区的傩队和面具,还对桂林土鼓的精湛大加赞颂。他写道:“静江土鼓最有声腔,出于临桂职由乡。其土特佳,乡人作窑烧腔(鼓桶);鼓面铁圈出自古县,其地产佳铁,铁工善锻,故圈劲而不偏;其皮以大羊之革。南多大羊,故多皮。或多以蛇皮鞔之。合乐之际,声响特远,一二鼓已若十面矣。”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宋代瓷器细腰鼓腔,是临桂邻县永福的田岭窑旧址出土的,上面有“蛇戏蜻蜓纹”,比土鼓腔(瓦鼓)高级,但从侧面证实宋代临桂一带,的确出产土鼓腔。至今广西还有许多地方能够生产这种瓦鼓腔。

  这说明,细腰鼓并不完全出自西域。南朝时荆楚傩舞使用的细腰鼓,其他朝代和其他地方并无报道。

  从大汶口缸式土鼓腔,到陶寺夏墟长颈葫芦土鼓腔,中间参考一下陶器“豆”和先秦的“鼓”字,然后再研究宋代的细腰土鼓,便不难看出:中国土鼓本来就有自己的“进化序列”。

  (三)细腰土鼓——广西傩鼓

  土鼓,特别是细腰土鼓,是傩乐器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种。不仅用料和形制特别,而且正如宋代周去非所说的桂林细腰土鼓那样,效果也有明显的特点:“最有声腔”,并且“声响特远”,“一二鼓已若十面”。这应当就是古人喜爱土鼓因而传承不息的缘故。

  这种腰鼓之声,因其“最”而又“特”,所以魔力也非另种鼓可比。这是因为,造鼓的要求很高:土要“佳土”,铁要“佳铁”,手艺要精湛。否则,原料不合适,技术不过关,是断然造不出这等好鼓的。

  细腰土鼓传承到现在有了许多不同的名称,汉族叫“乐”、“梗鼓”、“花鼓”等,壮族叫“岳”、“呼呼鼓”等,毛南族叫“墙”、“长鼓”等,其他地方还有“瓦鼓”、“横鼓”、“两头鼓”等名称。其中,最生动的要算“蜂鼓”一词,两头大(又分大头和小头),中间细,确实像自然界的细腰蜂。所以,师公戏艺人说它有一个“黄蜂腰”。

  广西民间有一首名为《阴歌小雅》的歌谣:

  为有匠人多计较,黄泥来扎火来烧。

  两头便把牛皮补,十六只钩挂过腰。

  络麻搓索一丈二,佃炼陀来圆过腰。

  剩有三尺无处去,留来绕在黄蜂腰。

  黄泥烧成鼓桶,两个铁箍各有八个钩用来挂索。索,是蜂鼓的重要组成部分,八句歌词有一半是说它的。而那索,剩下的绝不是多余的。相反,这三尺索对于鼓声的变化至关重要。但是,词作者却说得很轻松,可谓含蓄恢谐,运笔高明。师公艺人说,鼓声的纯与浑,除了鼓本身的质量要好之外,关键在于“绕在黄蜂腰”上的那三尺索,拉得越紧,鼓声越尖高清脆;将其稍稍放松,鼓声就浑厚起来。两头都会随着变化,这便是调节鼓声的决窍。

  《阴歌小雅》的“雅”,南宁平话和壮语都读“乐”或“岳”,所以蜂鼓称“乐”或“岳”。民间又称蜂鼓为“韶”。虞舜之乐《韶》有许多别称,其一日《肃韶》。箫是乐器名,又是道具名。此“箫”,是指《韶》中所用竹竿。其二又称“箭”,故《韶》又称《箭韶》。箭,是《韶》中舞者所执的竹竿,因此又以“箭”来命名。蜂鼓则是《韶》中所用乐器,所以蜂鼓就又有“韶”的名称。

  师公戏是傩戏主要品种之一,蜂鼓(瓦鼓)则是师公戏的基本乐器。清代广西贵县文人梁廉夫,有《城厢竹枝词》二首,其中一首说:“遥闻瓦鼓向坛圯,知是九九(重阳)良辰期。三五成群携手往,都言大社看跳筛(师公)。”

  师公戏有“蜂鼓不响不开腔”的规矩。它的作用在于:

  1.对师公戏班来说,蜂鼓有伴奏、指挥、调度的功能,亦可规范节奏,舞者随鼓点变化而变换舞姿。

  2.对观众来说,蜂鼓又是集合号声,蜂鼓一响,群众奔走相告,扶老携幼,从老远的地方欢天喜地的汇集到演出地点,人山人海观看师公戏,场面壮观,热烈非凡。

  舞台美术和道具

  傩面具是傩仪、傩戏舞台美术的重要部分。但与其他表演活动一样,傩还有其他许多组成部分。

  傩的演出场面大多是在傩庙、广场或民居中进行,傩庙、傩坛的布置等舞台美术艺术,也各有地方特点。有关这方面的部分材料,如傩庙的布置等,已散见于前文。道教化傩坛的布置,大多受道教影响,以三清图、玉皇图、傩公傩母图,甚至封神图等背景为特征。

  傩的红衣红头巾是古傩的传承,戏装、旌旗、兵器等则是后世新添,法器也大多有道教特点。牛角、铃、惊堂板等等法器,各地大同小异,式样有所不同。

  给人影响最深的,是由爆竹驱鬼演变而来的三眼铳,其响无比,震耳欲聋,用以“撼天地、驱鬼疫”,以河北武安用三角形铁块钻三眼最具特色。南方则多用三铁管焊成。

来源:傩俗史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