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仪的结构和傩仪中的重要仪注(程序),比如舍萌撒豆、磔禳血衅、土牛芒神等重要项目,都在不断变化,生成了许多新的傩俗。弄清这些细节,对全面认识傩俗的历史演变,仍至对傩的整体认识,都很有意义。
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傩自古就是“迎神→娱神(飨神)→送神”三段体结构。然而,我们从大量的史料中得到的信息,却不是这样。概括起来,从先秦到清末,除了单结构之外,至少还有四种两段体和两种三段体。而三段体也不都是“迎→娱→送”这一种样式。
每个朝代的官方傩礼,无论是总体结构,还是具体程序,实际上都在变化。甚至,同一个朝代的不同皇帝,也常会有所不同程序,秦汉三制、唐傩四式、宋傩两变都说明这一点。这当然与帝王本人的喜好和制礼官员的取舍有关,但深层的原因还在于社会的变革。
一、官方傩仪的结构变化
古代官方的傩仪结构,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一)先秦宫傩的结构
夏禓的具体情况无记载,按东汉郑玄的说法,大体上与周傩相似。三代傩礼中,最复杂的是殷商宄礼。事先,要占卜以确定日期,固定的宄礼都在年终之月举行。事后,要将应验的结果刻记在甲骨上,这是第一种三步结构:占卜→宄礼→记录。
周代一年三次傩礼分两种情况。大傩仪式是两段体结构:占梦舍萌→方相驱疫。春、秋两季傩仪,则是纯粹的单结构,只有方相率百隶索室驱疫,将鬼疫一直驱赶到郊外去。前无迎神,后不送神,也没有其他安排。
这与先秦宫廷大多数祭祀礼典完全不同。先秦郊祀、明堂、雩祀、圆丘等仪式,都是“迎→飨→送”结构。而周代傩礼,却根本不用这种结构。可见,用《九歌》的三段体结构来套古傩结构,不妥。当然,把《九歌》说成“早期傩仪”也不太确切。
(二)中古宫傩的结构
中古傩礼多数是单结构。并且,仍然与当时宫廷其他礼典的三段体结构相区别。
1.秦汉宫廷傩礼,全是单结构。秦至西汉傩礼特别简单,但仪中增加了桃傩俗。东汉前期也是单结构,但仪中有了“说”的成分。东汉后期则已经是“仪中戏”的结构,整个仪式像是一出驱傩之戏,在“戏”中驱傩。
2.魏晋和南朝傩礼衰微,以俗代仪,北朝则是在傩礼之后进行军事操练,或者在仪式的最后有军队加入。这是第二种两段体结构:傩→操。
3.唐代四种傩制前后两种是单结构,显庆傩礼和开元傩礼在傩仪将要结束前,增加了太祝祭告太阴之神(月神)的程序。这与周代先舍萌再大傩不同,与北朝的先傩后操也不同。这是第三种两段体结构:傩→祭。
这种太祝告祭上天的程序,是从宫廷其他礼典中移植过来的。这样一来,使傩礼最终从傩者“意向全能”走向告谢神灵,大大冲淡了古傩的原始色彩。
(三)晚古宫傩的结构
宋代宫廷傩礼,是一种装队式的游演形式。前不迎神,后不送神,也是单结构。所谓“游演”,就是在行进中表演多种民间艺术,是将驱傩的过程变成演艺的过程。这是戏曲艺术兴起之后的创新。
明代的宫傩则是更简单的单结构。原因在于:经过元代的冷落,傩礼恢复得晚,文艺事业特别是戏曲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促使傩仪也是戏曲表演的形式。即使如此,上层人士对傩这样的礼典,也早已不感兴趣。
二、古代民间傩仪的结构
古代民间傩仪结构的演变,是顺序渐进的,中间曲折不多。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
(一)从先秦到元代
由于缺少材料,早期民间的情况不太清楚。但是可以推测,在大多数时间里,民间傩仪的程序都很简单,不论是春秋的乡人傩、乡人禓,还是汉代的击鼓逐除、魏晋南北朝的荆楚傩舞,抑或是唐代唱“儿郎伟”傩歌的傩队、宋代的“打野胡”丐傩、明代的“急脚子”等等,都看不出民间傩仪中有更多的程序。当然,有些地方会存在“迎→娱→送”的结构,但没有证据能说明,明代以前的民间傩仪,就一定都是“迎→娱→送”三段体结构。
(二)明清以来的民间傩仪
明代以来民间傩仪,是两段体与三段体并存。明代湖北蕲州民间的72家傩班,就是“迎→娱→送”三段体结构的实例。最晚到清代,这种结构已经相当普及,尤其是在南方有巫师掌坛的地方。但细节上又不尽相同,有的只有几项程序,有的是十几项,有的多达三四十项,有的在大段中又套有小三段,但总的结构还是“迎→娱→送”三段制,这种结构已成为主流。
三段体结构大体有三种来源:
1.古代礼典三段体结构的影响。
2.少数民族固有的三段体祭祀习俗。
3.宋金杂剧的“艳段→正杂剧→杂扮”的移植,安徽贵池傩就有这种宋金杂剧三段体结构的影响。
三、三段体傩仪结构举例
晚古傩仪的结构,传承至今有两种情况。大多数地方已经是三段体结构,但还有一些地方仍然是两段体结构。
下面分别介绍几个具体的例子,依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西南三个地区,各举两例,一繁一简,共6例。
(一)河北武安固义村
第一段,正月十四上午,请龙王和白眉三郎、白面三郎、东峰三郎三位傩神,下午“亮脑子”(预演)。正月十五上午踏边迎神。踏边,由大鬼、二鬼(抓坏鬼的鬼差)和二十名拿柳棍的年轻人,在村里大街小巷和村外踏游三遍,驱除各处的邪祟,确保下面的仪式和演出顺利进行。
第二段,踏边之后是“摆道子”,全村两千多人的傩队,排列在道七两侧,中间便是“道子”。早晨七点,大鬼、二鬼、跳鬼和黄鬼进入道子,三名鬼差“勾黄鬼”就范,八十名年轻人高举柳棍簇拥喊打,如此三遍。同一时间,按姓氏的村落,分三个庄户班和一个西大社,在西场围成四个圈子,分布演出队戏和面具戏。同一时间,村南边广场早已搭好的阎罗王台、判官台和斩鬼台,阎王和判官已分别登台,西场演出结束。十五日下午,再次摆开道子,用铁链将黄鬼锁住,押到判官台前预审,再押到阎王台前宣判,阎王宣布将其处以“破肚抽肠”的极刑(汉末《“十二兽吃鬼歌》中“赫女(汝)躯,拉女干,节解女肉,抽女肺肠”的表演化),最后将黄鬼推上斩鬼台,在烟雾中斩黄鬼。众傩队游村庆贺胜利。十六日祭虫蝻王仪,下午和晚上演戏,杀公鸡祭龙王。
第三段,正月十七日,送神,烧完表,换社首(当年的社首向明年的社首移交帐目等事务)。
该村傩制是:演三年,停三年,特殊情况临时决定。1998年2月,我观看了固义村正月十五《打黄鬼》的全过程,真是地地道道的全民皆傩。两千多人的村庄,除了老弱病残之外,投入演傩的还有两千多人。其过程,积淀着汉、唐、宋傩的遗存。比如,“踩边”和“勾黄鬼”等都用三遍,系汉末宫傩驱疫“前后三省过”之遗绪。傩队中孩子的比重很大,使整个仪式充满朝气,大有汉唐宫傩“侲子万千”之势。傩队仪仗,则继承宋徽宗规定的民间迎神赛会全副鸾驾的编制。而傩与戏的结合,则是宋元明以来的传统。
(二)山西曲沃任庄
第一段,正月十四,游村、入坛、请神、参神、拜神、收灾。
第二段,十五日,下神、添神、演傩戏。
第三段,演小戏。晚上,送后土娘娘(主傩神)。
(三)江西南丰石油村
第一段,正月初一上午,起傩。
放圣像——从傩神庙楼上放下面具;为太子换新衣;请神,念《傩事太子鸣词》,邀请诸神;掷判箋(打卦),征求傩神意见;参神,向各路傩神拜年。
第二段,初一到初九,在本村沿门索室。先是花寝祠堂跳傩,祭祀祖宗。再到傩班创始人太君公(吴潮宗)旧址跳傩。然后去每家厅堂跳傩。傩队每天都要“回神”,回傩神庙“下马”,向傩神汇报。
每家又都有三段程序:(1)接神,迎傩神,先接傩仔;(2)演傩舞;(3)鞭炮送神。
初十开始:“出坊跳傩”,到邻村跳傩,每家的程序与本村一样。
十五晚合傩,在傩庙“教傩”(搜傩预演)。
十六日晚搜傩,傩队回到傩神庙,“起马”,由开山、钟馗和大神担任。又有一个小三段:
1.参神,邀请各路傩神相助;唱诗,搜傩前的唱诗喝彩,赞颂祖先功德,祝祷村人好运。
2.厅堂搜傩,到本村各家搜傩;开山手持铁链从门外冲进屋里,“嘿!”的一声,将铁链一甩,三眼铳,鞭炮齐鸣,把鬼都驱赶走了。搜完后,击鼓呼喊《拜饭诗》——与古傩击鼓呼噪相似;房间搜傩——即古之“索室驱疫”;报饭单,向傩神报告供奉点心和米饭的各家祖宗的名字,为各家祈祷祝福。
3.谢师,酬谢历代傩班先师和去世的傩班弟子,傩庙的管理者和决策人吴姓头人也到场;添粮,傩班吃饭、吃点心,分红包(数量很少,表示对傩班成员酬谢);信士还愿。
第三段,傩队全体去河滩,摆面具阵,步罡踏斗,轻轻收回面具,并将面具放回楼上,搜傩通宵不眠,直到十七日清晨,傩事才算全部结束。关闭傩神庙,直至明年春节再开。
20世纪50年代,南丰曾是全国“傩热”的中心。现在仍有百余傩班,每年春节期间都舞傩驱疫。1996年11月9日,国家文化部命名该县为“中国民间傩舞艺术之乡”。
(四)安徽贵池刘庄村
第一段,正月初六晚,迎神(面具)下架。
第二段,初七开箱取面具,揩净。傩舞、傩戏演出。
第三段,十五日晚,傩队仪仗送神去祠堂(兼用傩庙),送神上架。
(五)贵州石阡傩坛法事的结构
这种法事分死人和活人两种,程序总共有26大项,每大项中又有小项。
第一段,安坛,坛主做请圣和收净法事,在水碗里画语皇讳、三清讳等道诀。请神升文,唱穿衣赞,请神,敬酒,发文退衣裳;立楼扎寨,准备给三界诸神住;搭桥迎神差兵;差兵,请诸神和师傅作证。
第二段,游城破狱(生者不用),草人打替,接亡(生者不用),领牲上熟(上供),杀铧(特技),祀灶,悬星,解结,解开36根幡上的结;度关(上刀山),造船(载一切瘟疫),收兵招魂(活人用),回象(暂歇),申文还愿。
第三段,清水谢灶,诸神下马,开光点像,和神,传红花,投表(向神仙汇报),勾判(已还愿,由勾簿判官把主人原先许愿的旧账一笔勾销),送圣。
这是比较标准的巫师傩坛的法事程序。
(六)四川芦州庆坛仪式程序
庆坛程序有好几种,下面是其中的一种。
第一段,请水,发牒,打棍,亮路,发案,领牲,造旗,点兵,造桥,迎仙,安营。
第二段,阳兵,五猖,展刀,上坛,下坛,空亡,华莲,回煞。
第三段,收兵,送神,送圣。
四、两段体傩仪结构举例
先请神后驱傩,但无送神一节,这是又一种两段体结构——迎→傩。
(一)甘肃静宁县农村的《烧社火》的结构
第一段,请神——“喊春宫”仪式(春官大宗伯,是周代礼官之首,宫傩由他主持),又有主角灵官敬神仪式。
第二段,断瘟神——傩队到各家各户去“断瘟神”。先在门前表演狮子舞、杂耍等节目,然后进门,傩队的老人在每个角落洒桃汤,户主跟随旁边撒黄米面。灵官手拿马棒,在这家人家各处(包括厕所)都打一阵子,然后收走主人事先放在灶上的条子、鸡蛋和扫把,便结束在这家的“断瘟神”,再到下家去。
一家一家全部都“断”完之后,傩队敲锣打鼓,吹吹打打,庄内的人也跟着一手举火把,一手扬洒糜面,众高喊“瘟神爷断出门了!”一起走到河边,将社火所有用具,包括纸狮、纸花、纸条、灵官面具等,一并烧掉,仪式结束。这是送瘟,是驱傩的一个部分,而不是送神。
(二)安徽祁门芦溪“跳回”
这是先仪后戏式的傩制,也是大段套小段。
第一段,腊月三十晚,从傩头家的神龛上请出老郎先师菩萨祭拜,打卜问部。
正月初一黎明前,在门口晒谷场“放纸马”(纸折的三角、方块和元宝形),烧稻草堆,放鞭炮。此时,全村各家都放起了鞭炮,形成驱邪逐疫高潮。
第二,正月初二“跳傩”。先到正义堂挂《十大元帅图》,将面具两两犄角支撑在图的两边。然后在香案前诵《请愿词》,拜关、汪、郑、赵等十元帅和诸神“消灾增福寿,下马保平安”。接着上供品,添香,磕头,拜神。然后开始表演《盘古开天地》等傩舞,最后是《刘海逗金狮》。收去图,剪下子身上的苎麻彩毛,盛于盘中,让孩子们扎辫子。
初二之后,到各祠堂去表演,只需管饭,不取报酬。但为村民贺新客、庆上梁(正月做新屋)要收取少量报酬,用于下次傩仪。
这与皖南其他地方和赣东北的傩仪大体相似,同属一类,但结构有些差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