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傩虽然积淀着多层次的古傩真迹,但它与古傩又有十分明显的区别。这要从傩与巫的关系说起。
一、傩与巫
原始傩和原始巫都有比较纯洁真诚的信仰,而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渗入了许多新的因素,因而变化都很大。
(一)原始巫,古巫和今巫
原始巫,最早包括驱赶、比拟、接触、诅咒等类巫术,进入原始宗教时期,又添上祈求巫术。阶级社会才有了符录巫术等内容。原始巫是氏族全体共同的事业,不牟私利。到了史前社会的后期,私有财产和等级制的出现,形成政教合一的神主制——部落首领兼大巫。
古巫,商代开始巫师虽曾受到政治上的冲击,有所萎缩,但它并未消失,不仅在官方仍有某些影响,而且在民间更有广泛的市场,与傩并存。为求生存,它不断地吸收其他宗教和多种意识形态(包括阴阳五行、谶纬迷信、新的鬼神观念等)的因素。
在明代发展起来的今巫,便属于迷信市场性质,以行巫为生。
古巫与今巫都与原始巫不同,一般都没有政府支持。大多以人神中介为主要表现形式。观众或被服务者不再是征服对象的主体,而是被动祈求神灵的可怜虫。因此,两者都是社会迷信市场的一部分。不同的是今巫多有巫戏表演和更多的迷信手法。
(二)原始傩、古傩与今傩
原始傩属于驱赶巫术,进入文明时代,还保持着浓厚的原始形态。
古傩,是指夏代开始到元代为止3000年时间的傩俗。但从商代开始,傩与巫分离,傩成为史官文化,其发展趋势是向世俗化、娱人化方向演变。尽管傩中尚存巫的因素,而且时有巫的角色被加入傩仪之中,但那都是次要的细节。就是说,一直到元代,傩的发展演变总体上都属于史官文化现象。魏晋南北朝以来,傩受佛教影响较多。古傩是国家祀典和岁时礼俗的一个很受重视的项目,受政府保护。
今傩,从明代开始,傩受到巫的影响较多,其中一部分已成为巫师傩坛,属于迷信市场行为。宋代尤其是明代的朝廷,在大多数时间里特别推崇道教,使道教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今傩受道教影响很深,成为民间道教一大载体,道教对傩的影响于是盛于佛教。更值得重视的是此时南方的巫因生存危机而加入道教,并以道教的名义来掌管傩坛,使其在性质上变成社会迷信市场的组成部分。这便是地道的巫傩。
现行的“巫傩”一词,是傩与巫的合称。笔者在这里所说的“巫傩”,是指由巫师主持、用巫法进行的傩事活动。这个词有其时序性和地域性,不能不分古今,不分地域,笼统地使用它。许多观点的误差,常常就是由于时序或地域的混淆而生成的。北方和长江中下游大多数地区的傩,至今并不是巫傩团体掌管,主要活动也不是巫术活动。
(三)巫与傩
中国本来多巫,早先汉族的傩、北方的萨满、青藏高原的苯波、壮族的师公(后与傩结合)、纳西族的东巴等,都是中国古巫品种:傩则是其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结果形成了这样一个过程:

古傩从商代开始进入史官文化范围,却仍然保持着“意向全能”的主动精神,即打鬼、赶鬼、不怕鬼。西周有大傩前占梦舍萌一节,占梦是巫官,但他不参与傩礼,更不主持傩礼。东汉宫傩有“巫觋操茢”,那也只是整个傩礼中的一个小细节,无足轻重。唐代宫傩从一般的礼典中借来告祭月神的程序,仍属史官文化之列。宋傩变成娱乐化的装队表演活动,离巫更远。傩在总体上保持着人打鬼、人驱鬼、人不怕鬼的原始精髓。
到了明代,情况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傩与巫、儒、道、释、俗杂交,增加了迷信色彩,南方更出现了迷信市场性质的巫师傩坛。在这里,“巫傩”改为“傩巫”则更为明确,因为巫毕竟是傩的上位词。傩巫,相对于萨满巫、苯波巫、东巴巫等,都是中国巫这个大类的下位词。
二、迷信市场
所谓迷信市场,是指利用群众盲目迷信鬼神的心理,采取某些宗教性欺骗手段,来牟取别人钱物的一种市场行为。像社会上常见的打卦、算命、看相、测字、求签、堪舆(看风水)等等,都是迷信市场行为。从上古到宋元,官方傩礼和民间傩仪都不具有这种性质。
傩中迷信市场行为的最早实例,是北齐为人送葬的民间方相专业户(详参“丧葬傩俗”篇),那是中原礼制与北方少数民族散漫习俗碰撞与融合的个别现象,而且过后就已消失。这种送葬专业户本身,也不是巫师。
明代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出现,特别是傩和道结合的深化,一些地方的巫师加入傩坛,或以傩坛的名义,进行以赚人钱财为生的傩坛职业活动,并有巫师自己的组织,具备了迷信市场性质。这样,便出现了两种类型的傩事组织。
三、两类不同性质的傩事组织
日本田仲一成先生从戏剧史的角度研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从‘中国戏剧起源论’的观点来看,最有价值的是一种跟乡村原始社祭结合的傩戏,即祭祀组织始终由乡村全体农民担任,其表演也由乡民自己担任,时间在春祈秋报社日前后,才可以看到中国戏剧起源的傩戏。在各地诸多傩戏中,符合这种条件的例子并不多。近来出名的黔东、湘西傩坛戏,都不是由全体乡民而是由富裕家庭主办的。其表演不由乡民自己而由巫师承担。时间也与乡村社祭没有关系。”
田仲氏说了三个条件:(1)傩事组织是否由当地全体农民组成;(2)是否也由农民演出傩戏;(3)是否依岁时惯例定期举行。当然,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但这三条却为傩事组织的分类,提供了简单明了的标准。依此标准看,我国却是有两大类傩事组织。
(一)傩班类
傩班类(或称传统傩班类),社火型的傩班和庙会型的一部分傩班,都属于这一类。其特点是:
(1)继承着古代驱傩基本传统,虽有许多变异,但还是一个社区或一个宗祠范围内全体成员共同的信仰和爱好,是固定的岁时(春祈秋报式)自祭自娱活动。
(2)其师承关系,大都是父子亲传,同族亲传,跟佛寺和道观并不相干。少数地方处于无奈而不用亲族传承,却也不是巫傩式的师承关系。
(3)经费来源于集体的田产和群众的奉献,收入都用于傩事活动,不牟利。有的傩庙也有信士许愿、还愿,但属附带的少量活动,且由业余艺人去做。
(4)有的地方有“大姓观傩,小姓舞傩”的等级区别,却并非巫师掌坛,亦不谋利,与迷信市场性质也有区别。
(二)傩坛类
傩坛类(或称巫师傩坛类),主要分布在五岭南北和云、贵、川地区。安徽、陕西等地的师公戏、端公戏,江苏南通的童子戏等,也属于这种类型。明代已有关于这类傩坛的记载,清代更多,加上近年的调查,已能看出巫师傩坛的主要特点。
1.大多是巫道傩三结合的民间道教组织
所谓道教化傩坛,就是指这一类。各地巫师傩坛的名称各不相同,有茅山教、梅山教、师公戏、道公戏、端公戏、道士戏、庆坛等等。湘西称巫师为“老师”,如土老师(土族),苗老师(苗族)等。广西的师公则有师公团或师公馆,又通称“堂子”或“坛门”。其成员都是受过“戒”的职业巫师,主事的是掌坛师,由当地有声望的巫师担任,掌管人事权和经济权,主持仪式和傩堂戏演出。坛内的人。都是有传承关系的长辈、同辈或晚辈,但不一定有血缘关系。
2.主要活动在私人家里进行
少数傩坛在为私人做冲傩和愿傩的同时,也进行定期的大型酬神赛会傩事活动,湘西的“扛菩萨”和四川芦州、云南昭通的庆坛等就是这种情况。但傩坛的主要活动是在私人家里进行,其内容有:
(1)冲傩,是指家有生病、难产、受灾、亏本等等不幸的事,请傩坛来做法事和演傩戏以冲灾去祸。治病,是最常见的冲傩项目。
(2)愿傩,是先许愿,心愿实现后请傩堂戏班唱傩戏,以酬神还愿,还了愿再“勾愿”(将原来许下的愿一笔勾掉)。比如,因病冲傩,病愈还愿,请傩戏班演戏还了愿,要做“勾愿”仪式。
(3)办丧事。湘西称为“翻解道场”,俗称“殇亡”,即非正常死亡者之丧事。某人亡去,几年、十几年或几十年后,其子女办事,为其解脱。做这种道场,巫师只为人驱祸,不给人送福。这是古代丧礼的演变形态,但已经巫化。
(4)婚嫁演戏。例如,早先壮族的婚嫁,保持着非常古老的习俗。婚礼之后,女方就回娘家,跟邻居女孩住几年,又时时与男方偷偷幽会。等到女方有了身孕,便告诉男方。这时要举行“作星”道场,也要演傩堂戏。康熙版广西《平乐县志》就有这类记载。
(5)成丁式(入社式)。这是一种原始遗存。如旧时桂北壮族男孩,长到16岁,要跳傩神。举行了这种祭祀活动之后,这男孩就算成人了,有权参与氏族成人们的活动。但后来已很少举行。现在中学生的“成年式”,已有新的内容,但也是从这一古老习俗演变而来。
3.绝大多数属营业性质
巫师傩坛赚钱名目多,收费高。主要是三大项:一是冲傩,二是翻解道场,三是愿傩。法事的大小,要看主人家的经济能力。主人穷,给的钱少,法事就简单,傩戏就少演。主人家富裕,给的钱多,法事的时间就长,傩戏就演得多,即所谓“还大傩愿”。
巫师傩坛也会利用庙会做愿傩,进行牟利。从江淮到西南,每年都有许多定期或相对定期的庙会式的大型傩坛活动。以致月月有会,甚至一月多会。所谓庙会式愿傩,是以某祠庙为主会场来办还愿的“会”,如城隍会、青苗会、东岳会、火神会、三元醮、土地寿、樟寿、成隍寿、伏波寿、佛祖寿、傩神会、龙船会、桃源仙洞、梅山诸神、祀钱神等,一年都有一二十次。“每一会,费至百余金,亲友所掷亦至数十金,巫人以为利。”一次百余金,一年就是两三千金。外加前来看戏的亲友“赏金”数十,一年总有三四千金进账。这还不算,演出中途还要敲一杠。如乾隆版湖南《泸溪县志·风俗》记载:“入冬迎傩神、还旧所许愿时,也必唱一本《孟姜女》。演至寻夫时,必向来宾索路费钱。”有如今天电视剧当中插广告,演到关键处,敲观众一把——拿“路费钱”来!
所得钱物的分配,也带有商业性质,对做大法事临时受雇者,主要用工资形式。傩坛内部,一般是按股分账。
4.傩戏的演出
为了加强吸引力,在冲傩、愿傩和翻解道场等几种场合,必演傩戏,有的能演7天7夜,节目无一雷同。研究者常常称这种傩坛为“傩堂戏”,其实,并非傩坛的所有活动都有傩戏演出。傩戏为傩坛法事服务,巫师都会唱傩戏。
5.特技表演
为了提高威信,使群众笃信不疑,许多傩坛都有特技表演,如上刀山、下油锅、杀火铧等惊险节目。
6.师承关系
其师承关系要受道观的制约,或按道观的规矩收徒,少数也受佛寺制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