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晚古傩制(一)

钱茀

  所谓晚古时期,是指从北宋到清代,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共约940年。这是官方傩从衰落到消亡,民间傩复杂化演艺化的时期。

  宋至清代傩礼发展的社会环境:

  在这游牧民族南下、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产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进而消亡的时期,有五件事对傩的影响很大。

  第一,宋代遍布各地的大中小市镇和相应的市民阶层的出现,为戏曲的完善和傩戏的大面积形成提供了条件。

  第二,成熟戏曲的普及和提高,与宋词同时出现的戏剧文学的兴盛,对傩的影响相当巨大。

  第三,辽、西夏等民族与宋代的长期战争,特别是金灭北宋和元灭南宋,给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带来巨大的破坏,特别是元代的“禁淫祀”对傩造成严重破坏。

  第四,宋明两代朝廷推崇倡导道教,对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傩道结合形式。

  第五,太平天国独尊拜上帝教,视其余信仰为邪教,在部分地区造成包括傩礼在内的宗教性民间艺术活动受损。

  辽、金、元、清驱魔礼俗:

  我国北方许多游牧民族的萨满信仰,与傩本身不同。“备陲之俗,敬天而畏鬼,其巫祝每以为能亲见所祭者而知其喜怒”。作为史官文化的古傩,不用此类鬼神附身的巫术。辽、金、元、清虽不驱傩,但辽和元各有本族驱魔礼俗。

  一、辽朝的“惊鬼”

  辽朝信萨满,他们的“惊鬼”仪式,先经“掷饼丸”来决定饼丸数量,如为奇数要举行“惊鬼”仪式,偶数则不举行。“惊鬼”仪式与驱傩很少有共同点。

  二、金无驱魔之礼

  《金史·礼志》“杂仪”节,规定了祭祀长白山、大房山、混同江等仪典,没有傩礼。

  三、元代宫廷的脱灾和游皇城

  元代宫廷也用吉、凶、军、宾、嘉五礼制。但“元之五礼,皆以国俗(蒙古习俗)行之,惟祭祀稍稽诸古”。其“脱灾”之仪,甚至要用白黑羊毛线将皇帝、皇后及太子从头到手脚捆绑起来,再用烟薰,还要把皇帝的衣帽脱下来交给巫觋。这与傩礼相去更远。还有一种“游皇城”,参加者达万余之众,“首尾排列三十余里”,是一种藏传佛教、萨满信仰与多民族文艺表演相结合的游演活动。明代丘濬《大学衍义补》“大傩”条,说不知道这算什么礼典。其中写道:

  元人至,遣西番僧人如宫持咒,每岁元正,命所谓佛事者,张伞盖遍游京城,此何理也?。

  然而,有迹象表明,元代后期宫廷驱魔辟邪活动与傩已有所结合。元末张昱诗写道:“三宫除夜例驱傩,遍洒巫臣为湩多。组(举)烛小儿相哄出,卫兵环视莫如何。”虽是游戏,且保留了洒奶等游牧旧习,但小儿举烛冲出宫门,似有傩礼驱疫出宫的含意。

  四、清宫删傩

  清代宫廷没有傩礼,这本来是很明确的,只是由于清宫有一些与傩似乎相像的礼典和经蒙古族传来的藏传佛教假面祭祀表演活动,使人难以分清。其实,《清朝通典》卷五十九“军礼二”写得很清楚:

  “傩”……本《周官》旧制,而近代皆不行之。今考《大清会典》亦未载时傩之制,谨从删去。

  近代当然是指明代,明代其实有傩,只是少为人知而已。关于雍和宫等寺庙的藏式喇嘛跳神打鬼,仍至《莽式歌》、庆隆舞等是不是傩,早在清代晚期,满、汉学者就已有分歧。

  宋、明宫廷傩礼:

  宋明两代,是我国宫廷傩礼的晚期。随着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宫廷傩礼宣告结束,全程近4000年历史。

  一、宋宫两变傩制

  《续通志·礼略·时傩》说,史官不记宋傩,是因为“直以戏视之”,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情况跟《汉书》相似。

  (一)宋初沿用旧制

  北宋晏珠(991~1055)《奉和圣制(除夜)二首》,是和真宗或仁宗除夕诗,写于1005年至1042年之间,此时他在朝廷任职。诗中有“送穷旁磔迎和令,率土群生仰昊旻”、“乡傩集此时”等句。除夜宫里送穷和驱傩同时进行,旁磔是西周大傩之制,民间也是除夕驱傩,保持着古傩旧制。可见,到仁宗为止宫傩仍沿用中古旧制,并未“以戏视之”。孟元老等所记“埋祟”傩制,绝不会早于英宗(1064~1067年在位)。

  (二)北宋后期和南宋初宫廷傩制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除夕》所记载的这种北宋宫廷傩制,《续通志·礼略·时傩》说,这是“行于汴京者也”,亦即北宋后期的宫廷傩礼。没有方相、侲子,也不磔禳、祭告月神,却设置了金度铜甲将军、门神、钟馗等魁梧凶猛的角色,还有土地、灶神等善相人物,更有军人装扮的假面大队,总数多达一千余人。他们浩浩荡荡地在宫中各处游演,然后出薰门,转龙湾,而后结束。并且取了一个全新的名称叫“埋祟”。这种形式与北宋初期那种古傩旧制不同,倒像是社火进了宫廷。这是宋代傩制第一变。

  千余人的驱傩队伍,可谓前所未有,这个人数是可靠的。因为,直接参加“埋祟”的教坊、皇城司、殿前司诸班直三大部门,总编制有万余人,大傩只不过抽其十分之一。

  南宋初沿用此制,只对角色稍作改动。南宋遣儒吴自牧《梦粱录》等人记载的南宋初期的宫廷傩礼,与北宋后期基本相同。《续通志·礼略·时傩》说:“此则傩礼缀行于南渡者也。”这是南渡初期傩礼。

  (三)南宋中期宫廷女童驱傩

  元代周密《乾淳岁时记》所说南宋后期傩制,只有“女童驱傩,装六丁、六甲、六神之类。”虽说“大率如《梦华(录)》所载”,但毕竟已经大大简化。因为没有了教坊艺人、诸班直军人,所以也没有了宫中镇殿将军装扮的门神、判官等高大人物。剩下“女童”们,当然只能扮演六丁六甲之类角色。这是宋代傩制的第二次变化。

  乾淳,是宋孝宗乾道、淳熙两年号的简称(1165~1183)。在此之前,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宫廷已经最终“省”去了教坊。并且,由于孝宗和大臣们坚持不恢复教坊,每年两宫寿诞或招待北使,都是临时向临安府派差,由修内司提前两旬“教习”。其中就包括小儿队和女童队。所以,一直没有能恢复将军、钟馗等千人的配置。

  (四)唐傩是宋傩的基础

  从表面看,宋代后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傩制,其实,它并没有离开唐代的基础。比如,主角金度铜甲将军实际上是方相氏的变形,钟馗、土地等人物在唐傩中早已出现,似乎是最新创作的六丁六甲,实际上是唐代民间傩舞《十二属》的转换形式。十二属就是十二生肖,十二生肖正是六丁六甲。明代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中的六丁六甲图,就是十二生肖神。而十二生肖神,又是由十二兽神演变而来。因为,汉末的十二兽神,早已无人详知底细。正如金荣华先生所说:“虽言十二兽之名,而不知其究竟为何兽”,故后代干脆改用十二生肖神。

  二、明代宫傩

  明太祖朱元璋特别敬鬼,下令在全国各级设立厉坛。却没有恢复被元代中止的傩礼。而《明史》又不载宫傩,致使后人误以为整个明代宫廷都不驱傩。事实并非如此。

  (一)丘濬复傩

  朱元璋死去九十多年后,明孝宗时的礼部尚书丘濬,在其《大学衍义补》卷六十四“大傩”条,罗列了历代傩制,说明今世傩礼不传,宫中只好用邪门歪道的法子来驱除不祥,应当“依古制以为索室逐疫之法”。建议“斟酌汉唐之制,俾内臣依古制”恢复大傩之礼。

  丘濬(1420~1495)是当时名声极高的重臣和学者。《四库全书》编者写的“提要”说:“《衍义补》所载皆可见之行事,请摘其要者下内阁议行。”最后“帝亦报可”,皇帝批准了他的建议。并且,施行了一个半世纪。下面是两个实证材料。

  (二)刘若愚的《酌中记》

  万历到天启年间的太监刘若愚,在狱中根据有关崇祯年间的事写成的申诉书《酌中记》,记述了宫殿规则、内府职掌等宫中实况,有点像回忆录。在“钟鼓司”条写道:“凡遇有九月登高,圣驾幸万寿山;端午龙舟、插柳,岁暮宫中驱傩;及日食、月蚀救护打鼓,皆本司职掌。”由于刘若愚记忆力惊人,书中内容真实可信,后人对此书评价极高。所以,“岁暮宫中驱傩”一说,是绝对准确可靠的权威性史料。

  (三)蒋之翘《天启宫词》

  与刘若愚同时代的晚明江南著名学者蒋之翘,在百首《宫词》的一首中,描写了明宫傩礼的一些细节:

  传火千门晓未销,黄金四目植鸡翘。执戈银子空驰骤,不逐人妖逐鬼妖。[大傩隶钟鼓司。音震,童子也,大傩用之,出《后汉书·礼仪志》]。

  诗中提到明宫傩礼的一些细节,比如:驱傩在岁暮进行;恢复了黄金四目的方相氏,但头上插起了野鸡毛(鸡翘);侲子们则学汉代军队,骑马传送赶鬼的火炬;整个傩礼由钟鼓司包揽,而钟鼓司实际是一个编制很大的文工团。“不逐人妖逐鬼妖”,则是批评不整治祸国殃民的“人妖”——魏忠贤之流,却驱除没有影子的“鬼妖”,太荒唐了。

来源:傩俗史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