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隋唐五代傩制相沿

钱茀

  隋唐五代官方傩和民间傩都趋向世俗化、娱乐化,为傩戏的大面积出现和成熟戏曲的形成,作了最后的准备。

  五代政权频繁更迭,时间短暂,资料也就很少,但各朝大体都采用唐制,恕不另分述。

  一、隋代宫傩

  据《隋书·礼仪志》所载,隋代宫廷以北齐傩制为基础安排。恢复了一年三傩制,人物有较多变化,方相也由工人(乐工)担任,十二神变成十二问事。

  二、唐宫傩礼四式

  唐代宫廷先后有四种傩制,唐玄宗开始实际上是以娱乐为驱傩宗旨。

  (一)初唐傩制

  据《旧唐书》礼仪志和职官志太卜署令、鼓吹署令等条记载,唐初武德、贞观年间,将周代男巫堂赠改为“堂赠大傩”,与后三种傩制大不相同。子已在歌唱(不是“倡”),其曲调当是新谱的。而“鼓吹署令……大傩则帅鼓角,以助侲子唱之”。乔琳《大傩赋》认为,礼、傩礼、堂赠虽是不同礼典,却可同归于驱疫一类。

  (二)显庆傩制

  据《新唐书·礼仪志·军礼》记载:侲子年龄提高了,也唱“十二兽咒歌”。隋代的十二问事又被改成十二执事。更为突出的是:

  1.独创了祭告太阴之神的仪式;

  2.方相手中兵器变成“右执盾”;

  3.将堂赠大傩改成季冬择日为天子和太子个人举行傩仪;

  4.似乎曾举行过春傩。孙頠的《春傩赋》,很可能就是写于显庆前后。

  (三)开元傩制

  《大唐开元礼》记载的傩制,有三点最突出:

  1.恢复方相“右执戈,左执盾”的老规矩;

  2.规定了十分规范的州县官府傩制;

  3.傩礼松散,外人也能冒充侲子混入宫中舞傩,使侲子人数一时竟达千余名。而唐玄宗本人更让四名方相站四角,为兰陵王舞在当中作伴,把傩和乐舞合二为一。

  (四)晚唐傩制

  500人的庞大假面侲子队伍,驱傩之礼主要是文艺表演。专管礼乐的太常寺,还有一个开放式、娱乐化的“阅傩”——大傩前十日的彩排。百官及家属,以及大量百姓,都可进去观看,场上十分壮观。

  晚唐傩制的重大改变有:

  1.不再唱“十二兽神咒歌”,只“呼十二神名”;

  2.有一个“打赦鼓一面、钲一面,以五十人唱,色十一下,鼓一下,钲以千下”大型音乐节目;

  3.还有狮子舞等其他许多节目的表演。

  三、唐代州县傩一例

  唐代州县官府傩大体上与宫廷相似,只是规模小一些,礼物简单些。

  明代表启年间,广西柳州发现了一块唐代元和十五年(820)柳宗元所书条幅的碑刻,上书:

  唐柳侯刻铭

  □□石刻

  龙城柳,

  神所守。

  驱厉鬼,

  出匕首。

  福四民,

  制九丑。

  元和十五年  柳宗元

  天启三年  云得此于柳夕。

  此系我抄录于广西柳州柳侯祠该碑拓片。“福四民,制九(鬼)丑”,反映出柳宗元主持官府傩以为民除害为宗旨。这是唐代州县官府傩的惟一实例。

  四、唐代民间傩仪

  唐代民间傩事,比官方傩礼更为灵活,更加丰富。主要反映在几方面:(1)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的汉族地区普遍流行形式多样的傩仪活动,敦煌地区还有佛寺傩队和波斯人的祆教傩队参加驱傩;(2)民间有宗族或社区傩队、庙会文艺表演中的傩舞、流动的丐傩三种基本形式并存;(3)傩开始与一些民俗活动、民间艺术相结合,呈现出以娱乐为目的的趋势。因而,同时出现了傩中戏和戏中傩。

  (一)社区(宗族)傩

  关于社区(宗族)傩,姚合的《除夜》二首、元稹的《除夜酬乐天》、薛能的《除夜作》等诗中,都有描写。

  (二)庙会舞傩

  庙会,又称“庙市”,是指在寺庙节日或者规定时间里有演出活动的集市,从隋代民间娱乐与商业相结合的戏场发展而来。唐代因受城坊和宵禁制度的限制,这种戏场只能白天地寺庙里或寺庙附近的场地上进行,故称庙会。最晚到唐玄宗时,傩仪也被搬进了庙会。明代张宁《唐人勾阑图》诗中,就记有唐代傩舞进入庙会的珍贵史料。该诗开篇就说“天宝年中乐声伎”,明确交待了时间。接着,依次描写了戏场内外的全景、表演剧目以及戏场周边的市集活动。其中“朱衣画裤纷相剧,文身魃面森前傩”两句,写的就是傩舞。他们用宫傩十二执事“朱衣画裤”的扮相,各自表演着不同的舞蹈动作(纷相剧),而后便是那赤膊纹身戴魁面者的“森前傩”、表现为严肃威武的舞姿,或作索室驱疫状的动作。赤膊纹身显然是民间傩特色。可见,这是一个融合了宫廷傩和民间傩、经过加工改编的傩舞节目。

  将严肃刻板的傩仪,搬进非宗教、纯娱乐的庙会来演出,这在以往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三)丐傩的演变

  此时丐傩相当普遍。唐代李义山《杂纂》“不得已”节,有“老艺休致”条,“酸寒”节又有“乞儿驱傩”条,说的都是丐傩。孟郊《弦歌行》诗写北方的丐傩,“暗中崒崒曳茅鞭,倮足朱禅行戚戚”,出现了高大的锺馗(判官)和矮小鬼的生动形象。晚唐罗隐《市傩》一文所说“傩之为名,著于时令矣。自宫禁至于小俚,皆得以逐灾邪而驱疫疠”,则是杭州一批年轻人以傩为游戏或以傩乞钱的事迹。

  五、丰富多彩的敦煌傩

  最迟到唐代,敦煌已经有傩。在张议潮收复甘州地区之后,更形成颇有特色的敦煌傩,在傩史上有着重要位置。

  据李正宇先生研究,五代至北宋敦煌的傩事也很活跃,北宋后期和元明两代,祖居的汉唐子孙陆续内迁,又有蒙古、维吾尔和藏等民族先后出入,唐宋旧俗完全断传。到了清代,新来的汉族移民才又重建了汉族风俗文化。

  在敦煌,官方傩包含都督府暨节度使府和州、县三级官府傩礼,与柳宗元所在的广西有些区别。

  (一)敦煌傩歌曲调

  敦煌官方有官府傩和军队傩,民间则有百姓傩、佛寺傩和袄教傩等多种形式。先后出现过两种曲调:

  1.《还京乐》,即苏联收藏的敦煌遗书《曲子还京洛》,现在仅存一首,是较早的敦煌傩歌。原题“还京洛”实为“还京乐”。此曲系757年乐官张野狐为唐玄宗自蜀返回长安而作,是一首以“钟馗捉鬼”为内容的傩歌。

  2.《儿郎伟》写本有22个卷子,共59首,包括17个卷子36首《驱傩词》,都是归义军时期的驱傩唱词。“儿郎伟”这个词,与驱傩、上梁、障车三类民俗活动中的儿郎气概有关。“伟”字则有英伟、勇伟、武伟等义。

  (二)敦煌傩歌举例

  敦煌傩歌内容很丰富,这里稍举几例。

  1.军队傩歌。邓文宽先生认为,他所涉及的九篇《儿郎伟》,都是歌颂归义军首领张淮深两次平甘州回鹘功绩的。其中说的“数年闭塞东路,恰似小水之鱼。今遇明王利化,再开河陇道衢”,便是883年除夕傩仪上的傩歌。这是军傩的一种新形式。

  2.官府傩歌。“百群皆来集,同坐大(待)新春”,是说很多人聚集在太夫人府,看了诸队驱傩后,还要陪着太夫人守岁。

  3.百姓傩歌。文尾有“音声”二字,是表示驱傩结束后,有音声人演奏乐曲。歌词中有“野胡儿”、“野狐儿”、“夜狐儿”者则都是乞丐傩队的傩歌。如“阿孃拟与疋帛,阿耶(爷)性遗绠缇。如此偿(赏)设(识)学士,万代富贵刻铭。”学士,是那些文化不高的驱傩人的自称。

  4.佛寺傩队和袄教傩队歌词。由火袄部领安城带队的傩队,除夕到太夫人府驱傩。后面还有其他傩队的表演。

  附录:傩在国外的传播和初步发展

  傩在汉唐时传入越南、朝鲜和日本。华侨、华人社会也广泛地传承着爆竹、门神、对联和狮舞等傩俗。为使读者有个大概的印象,分两节提纲式地作部分介绍。

  傩在国外的传播

  傩在国外传播次序是:汉末传到越南,约在北朝时期传到朝鲜半岛,唐代传播到日本。

  (一)太守士燮交趾传傩

  东汉末的交趾太守士燮(137~226)。作为汉朝官员,士燮按照儒学汉制努力“通诗书,习礼乐,为文献”。所谓习礼乐,就包括傩礼。这是由中国官员推行傩礼。

  (二)味摩之传伎乐于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的百济艺人味摩之,隋代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吴地(三国东吴地),学习了荆楚假面傩仪。612年,他回百济传授此舞,称为“伎乐舞”。同年,又去日本传授此舞,称为“伎乐”。中日两国学者认为,这种伎乐与南朝荆楚傩舞有渊源关系,都具有戴假面、作驱逐状、在行进中表演等特征。但因荆楚傩仪本身浓厚的佛教风格,味摩之是把它作为佛教艺术传授,所以这不能算朝鲜和日本傩的起点。

  (三)朝鲜始傩的时间

  朝鲜半岛什么时候开始有傩礼,目前无资料,以下面三条来权衡,朝鲜始傩,大约是在北魏时期。

  第一,箕子朝鲜和卫满朝鲜没有留下礼制记载。汉武帝设立汉四郡,与他占领岭南一样,只是一种松散的统治,并没有推行汉族礼制。

  第二,高句丽与北魏关系密切,用汉字、设太学、传儒典。此后古籍上才有了朝鲜“岁时伏腊同于中华”的记载。

  第三,新罗朝就已经有驱疫逐鬼的乡歌,应已驱傩。

  (四)伊吉博德引傩入日

  傩在日本的传播,事实最清楚。659年至661年,日本第四次遣唐使团主要成员伊吉博德,曾在中国长安访问考察,后又曾任送唐客使。701年撰成《大宝律令》,伊吉博德写进的“大傩”,706年正式实施。当然,伊吉博德并不是照抄中国傩制,而是取唐制的主要部分,设置了以阴阳晾为主体进行的日本大傩之礼。其中有方相和侲子,也有告祭天神的程序。

  国外傩的初步发展

  傩传播到越、朝、日之后,起初傩制比较稳定。

  (一)越南古代前期傩制

  古代越南早期用汉末傩制,有方相氏、十二神和偯子。

  黎朝至阮朝学者范廷琥(1766~1832),在考证越南傩史时说“本国因汉俗”。这是一个权威性的附注。古代越南中晚期的傩制,反过来也说明了这一点。

  (二)朝鲜半岛古代前期傩制

  朝鲜半岛的早期傩制,因缺乏资料,现在无法讨论。这里说一说新罗朝和高丽朝前期的傩制。

  1.新罗朝傩制

  曾在中国读书和做官的崔致远(857~?)所留的《乡乐杂咏》五首,就是驱疫仪式之后的乡歌。这是在驱傩之后表演的五个乡乐节目,多数为外来乐舞,但已经朝鲜艺术家加工过(如《狻猊》)。看来,新罗朝的傩礼与其他一些礼典一样,是“仪后戏”两段制结构。

  2.高丽朝前期傩制

  高丽朝也实行吉、凶、军、宾、嘉五礼制。军礼只有遣将出征仪、师还仪、救日月食仪、季冬大傩仪四项。大傩是先仪后戏两部制,傩仪与唐代开元傩礼基本相同,傩戏则主要是歌舞杂技表演。

  (三)日本古代前期傩制

  1.飞鸟朝至奈良朝傩制的特点是:

  (1)傩礼由中务省阴阳寮和大舍人寮配合进行;

  (2)也是两段制结构:先祭告,后追鬼。仪式开始先祭告天神,由阴阳师跪读祭文;

  (3)由方相追赶有形鬼。方相戴四目面具(似为唐傩风格),但不用熊皮。由于直接追有形鬼,祭告仪式就只好移到仪式最前面进行。

  2.平安朝(794~1192)便有了变化:

  (1)增加了侲子。平安朝早期的《内里式》规定是20名,中期的《延喜式》则变成8名。

  (2)从967年《延喜式》开始,“大傩”的名称便改为“追傩”——就追赶有形鬼而言,这个名称相当准确生动。此后,一直沿用这个名称。

  (3)平安后期,方相变成被驱赶的鬼,驱傩的主角也换成殿上人。

来源:傩俗史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